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5 12:21:5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2019年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套(含教学计划)
第18段:“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回应第5段内容,同时引起后文岩石形成的具体过程。
第22段:“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引出下文的具体举例。
……
结合对上述单句成段句子的综合分析,可将全文31个自然段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4段) 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段) 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又分为两层: 第一层(5—21段) 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层(22—29段) 岩石保存了历史的痕迹。 第三部分(30—31段) 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 目标导学二:理解课文,发扬科学精神
1.课文的第一部分告诉我们,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但是一开始并未说岩石是怎么记录时间的,而是描述岩石有生灭过程,这是为什么?
明确:点明岩石的生灭过程,也是为了说明物质时刻都在运动着这一普遍规律。作者并不是以静止的观点去看待岩石的变化,而是将岩石的变化纳入辩证唯物主义的宏观视野中,这是一种辩证的科学主义精神。
2.岩石的运动规律是什么?
明确:被破坏——被搬运、被堆积——重新生成岩石。
3.岩石这样顽强的东西竟然也被破坏,请同学们说说,导致岩石被破坏的因素有哪些?从被破坏到生成新的岩石,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破坏因素:阳光烘烤,霜雪冷冻,空气与水中的酸类腐蚀,风的吹拂,水流的冲刷,冰河的移动,生物破坏,人为破坏。
形成过程:岩石→小石子→沙砾、泥土→沉积→重压→胶结→新岩石。
4.请以沉积岩为例,说说为什么根据岩石的形成过程,我们能知晓过去的年月。(展示沉积岩照片)
明确:“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根据层与层的顺序,我们就可以知道过去的年月。
5.岩石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是它保存了许多的历史痕迹,请阅读第22到29段并
2019年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套(含教学计划)
分组讨论,说说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痕迹,它对人类有着怎样的意义,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明确:①记录了地壳的活动;②记录了气候的变化;③记录了古代生物状况;④记录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⑤记录了自然界某些转瞬即逝的活动。
意义与启示:对岩石的研究,不仅使我们增长了知识,对自然界与史前历史有了更多的认识,同时也拥有了开发史前资源的可能性,为人类谋取幸福。我们要秉承这种辩证主义思想观念,发扬科学探索的精神,在人类前行的历史上,贡献出一份心力。
目标导学三:品味语言,感受说明文艺术特色
1.说明文以向人们传授知识为主,所以,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准确、严密。请同学们找出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明确:“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如果去掉“大约”,就表示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就需要3000到10000年的时间。事实上,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多精确,也不论有多科学,都是推测出来的。所以,“大约”一词,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2.一篇有艺术性的说明文,除了注重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还会注重语言的艺术性,本文语言十分具有艺术特色,请结合课文实例进行分析。
明确:文章在叙述中大量运用拟人化的写法,语言生动有趣。
(1)将“炎热的阳光”“严寒的霜雪”以及风雨等对岩石的破坏说成是“攻击”,仿佛是有意识的行为。这样就强化了它们与岩石的敌对性。形象地说明了岩石“无时无刻不经受着磨难”。
(2)三个并列短语构成排比句,生动地描绘了“狂风”“洪水”“冰河”等几种自然力的气势。“冲来了”“爬来了”也是一种拟人化的表述,增强了“洪水”“冰河”的动感和目的性,表现了它们势不可挡的威力。
(3)说“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轻小的沙砾”去“旅行”,也是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岩石被分解后的不同命运。这样写,增强了事物的主动性(沙砾)或被动性(石块),生动有趣。
(4)用“躺”字形容岩层的生成状态,化动为静。准确而又形象地说明了岩石新生的过程。
2019年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套(含教学计划)
小结:本文语言生动形象,把时间拟人化,既给人以知识,又给人一种亲切感。说明文语言既可以是通俗平实的,也可以是生动形象的,这要根据说明内容和读者对象来定。
结合地理视频导入,可引起学生的兴趣。从单句成段的可取之处 句子入手,对全文进行整体性把握,加强对成段单句的关注。教学过程中认真品析说明文语言,感受文学性语言在说明文中的运用之妙。 不足之处
9 桃花源记
1.朗读并背诵课文。
2.学习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
3.感受“世外桃源”的美好情景,体味古人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4.欣赏文本写法特色,感受本文的简洁笔法和丰富内涵。 5.探究陶渊明的世外桃源理想及其现实意义。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桃花源记》视频前半段。
导入语:同学们,我们刚刚看到的这段视频叫《桃花源记》,讲的是一位打鱼人不经意间发现了一片桃林,桃林尽头、溪水的源头有一个可容一人通过的石缝,石缝后面有什么呢?想知道的话,就和我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桃花源记》。
二、教学新课
由于课时有限,不能充分引导学生关注与理解作者的科学辩证思维,学生无法真正做到用辩证观点看问题。 2019年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套(含教学计划)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感知作品背景 1.了解作者。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东晋著名诗人。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其祖父、父亲都做过官。他受家庭教育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但时值东晋和南朝宋的易代之际,社会动荡不安,使之壮志难酬。陶渊明29岁开始做官,任江州祭酒,不久,解职归。陶渊明35岁时,在江陵为桓玄僚佐。40岁为镇军刘裕参军,第二年,义熙元年八月,因叔父推荐,得为彭泽令。郡遣督邮至县,吏役告诉他要束带鞠躬迎接,他说:“我不能为五斗米而折腰。”即自离职去,在官仅八十多天。离任时,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志。因深感官场污浊、仕途凶险,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再没有出仕,直至63岁在贫病交迫中去世。
2.写作背景。
本文大约写于南朝宋武帝(刘裕)永初二年(公元421年),作者时年57岁。他目睹当时黑暗的社会:统治者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为了争夺统治地位,多次发生流血政变。如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恭帝。统治者日益加重对人民的赋税徭役和剥削压榨,给百姓造成了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痛苦。他面对现实,深有感触,于是,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又无法改变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这篇文章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目标导学二:字词积累,梳理文言句义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同学们相互讨论,互助解答。
2.教师范读课文,正音。
豁然开朗(huò) 俨然(yǎn) 垂髫(tiáo) 诣太守(yì) ....阡陌交通(qiān) 便要(yāo) 还家(huán) 刘子骥(jì) ....
3.自主学习。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将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标出。 4.教师点拨。 (1)通假字
便要还家(“要”同“邀”,邀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