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的探索与研究的课题研究方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 23:35:4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 《课外阅读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开题论证书

《课外阅读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1、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尴尬现状及对策思考

当前学校德育工作主要呈现以下几种矛盾,我们只有认清和正视这些客观存在的新矛盾、新现象,不断探索新的工作思路和策略,才能提高德育工作的实际效益。

(1)学校德育工作的相对滞后性与社会发展性之间的矛盾。

首先,表现为德育观念的淡化。“五育并举,德育为首”虽然我们都已接受,但在实际工作中,“德育让位”的现象还大量存在。其次是德育目标与社会实际的脱离,将德育目标封闭在校园狭小的圈子中,德育方式简单化。再次是德育的内容与学生的需要背离。不从学生需求新知识、新观念的内驱力入手,内容陈旧单一。此外,德育方法陈旧,一味灌输,途径狭窄等等都极大制约当前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2)学校德育的正面教育与社会家庭负面影响的矛盾。

学校、家庭、社会都是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外部环境。其中,学校是主导学生价值取向、内化素质的主阵地。但不可否认,当前家、校、社会的德育教育目标还缺乏一体化,社会、家庭中客观存在的消极因素,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正确的价值定位和品德的完善。

(3)学校德育工作与学生自我实践的矛盾。

德育的作用必须通过受教育者的理性选择才能实现,而这种理性选择的最好方式就是自身的亲身实践。长期以来学校的德育工作与学生自我实践存在着脱节现象,德育工作往往停留在口头认识和表面形式上,正面灌输和机械训练的较多,而落实到学生具体行动上的较少。过多地以他律代替自律,往往造成了学生“双重人格”的形成。这种现象与我们学校德育长期以来“重形式,轻实践”的方式不无关联。

针对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我们需要明晰理念,从容应对。 (1)品德教育内容从抽象转化为形象的理念。

以往德育实效性差的最大原因是教育内容条文化、抽象化,教育模式是僵化的“授与受”的模式,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让学校德育从政治化、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王国中走出来,回归生动的形象的有感染力的品德教育。

(2)以全体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德育的真正主体应该是全体学生。德育要把学生当作活生生的生命体来看待,只有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并让这种作用体现在实现目标要求过程中,培养起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增强敢于进行道德体验的勇气,培养他们为远大理想而奋斗的毅力和高度的自制能力,才会使学生在成功体验中不断前进,才能使学校的德育实效真正得到提高。

(3)学生自我教育的理念。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孩子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德育的最佳方式应该是学生的自我教育。只有通过学生的自我教育,使教育成为学生的自我需求,才能使我们社会的道德要求真正内化为学生的内在道德素质。每一位德育工作者要充分相信学生在道德认识、道德判断、道德行为上具有一定的水准。我们应在充分挖掘和发挥学生道德潜能的基础上,培养起学生辨析是非的能力和自我调控的能力,让学生在广泛参与道德实践活动中学会自我定位,自我发展,自我完善,逐步成为集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于一体的完整的人。

我们认为,通过课外阅读来促进学生品德发展,恰恰符合以上几个理念。 2、“儿童品德的发展关键期”的研究成果给我们的压力

研究人员在皮亚杰研究框架的基础上,运用科学实证的手段进行了系统研究,考察了儿童品德发展关键期的问题,取得了极具研究价值的成果。林崇德教授认为,包括品德在内,“每一个心理过程或个性心理特征都要经过由量变引起的几次质变与飞跃,并表现出一定的年龄特征,这种年龄特征的形式,叫‘关键年龄’”。其他研究人员也认为:“所谓品德发展关键期,是指某种品德心理品质、品德结构功能、品德行为习惯出现转折或飞跃时期,或者说,良好的品德特质最容易形成和培养的时期。”

通俗地讲,品德的发展关键期是指良好的品德特质最易于养成的时期,或者说,在此期间,品德由于良好的教育条件而可能得到最好的发展,易于收到最佳的效果。

林崇德教授的研究还认为:2.5-3岁,5.5-6岁,小学三年级、初中二年级是儿童与青少年个性发展、特别是品德发展变化的关键期。他们的品德发展到了青年初期就达到了成熟期。确切地说这个成熟期一般出现在初三末到高二初。到了成熟期,每个人的品德结

构和个性特点就基本定型了,保持相对的稳定性。成熟前的人可塑性大,应抓紧训练、培养;成熟后并非不能再发展,但可塑性小,较难训练、培养。因此,抓紧成熟前的塑造是十分必要的。

作为学校,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对学生一生的品德发展负责。 3、全国性的读书活动及深入的阅读研究给我们的启示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小学阶段应完成145万字的阅读量,并且积极倡导“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增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标志着我国初等教育进入一个新纪元,重视课外阅读也给学生的品德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我们的课题“课外阅读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旨在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研究学生的品德发展,用读物的文道统一性及其形象性、深刻性、感染性来改进德育工作,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品德发展。 (二)研究意义

著名学者朱永新先生说:“阅读,让贫乏和平庸远离我们!阅读,让博学和睿智拯救我们!阅读,让历史和时间记住我们!阅读,让吾国之精神永世传承!”的确,读书足以怡情,足以育德,足以长才。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书籍的阅读,几乎是不可或却的教育与自我教育、认识与自我认识的基本途径。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学生的品德发展与阅读就是这样紧密相连。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借助丰富的人类文化精品滋养学生的心灵,充实学生的头脑,无疑是使孩子终生受益的重要措施。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一旦养成,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道德水平所带来的效益,远远不是单纯的语文、品德教学所能达到的。它既有利于巩固扩大课堂教育成果,更能使学生的情感受到熏陶,意志品德得到培养,审美情趣得到陶冶,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课外阅读对解决当前小学生德育中的不适应及低效现象,有其明显的优越性: 1、阅读寓品德发展于无痕。文以载道,开卷有益,一篇好文章、一本好书总是以其生动的内容、精彩的描述、高尚的情操以及深刻的思想来影响读者,学生只要愿意捧起书本,置身于文章所描绘的情境中,就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熏陶,而这种熏陶感染是润物无声的,比起空洞的说教、热闹的活动更易于进驻学生的心灵。

2、阅读对学生的品德影响是深刻的、久远的。苏霍姆林斯基具体阐述了阅读对学生的影响,从另一方面阐释了“读书改变人生”的哲理:阅读描写杰出人物的书,往往决定一个人的前途;文学作品是影响人心灵的有力手段;阅读自然书籍是发展思维和认识能力的需要,是适应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需要;课外书籍的阅读,是影响个性的门径;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