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生物学科考试的解题技巧与策略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 22:26:2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1)由图中可看到,随着光照强度(横坐标表示)的不断增加,光合作用的强度(由纵坐标的CO2释放量来表示)也不断增加,到达b点后,光合作用强度已达到最高值,不再增加了,b点即为光饱和点。

(2)光照强度为a时,光合作用吸收CO2的量等于呼吸作用放出CO2的量,即表示此时有机物的产生量等于分解量,植物体内没有有机物的积累。而晚上植物停止了光合作用,只进行呼吸作用,只有有机物的分解,没有有机物的产生。因此,从全天看,消耗大于积累,植物不能正常生长。

(3)人参为阴生植物,其叶片的输导组织比阳生植物稀疏,当强度很大时,水分对叶片的供应不足,不会使其光合作用强度随之升高,因此阴生植物的光合速率达到最高值所需的光照强度比阳生植物低。

[答案](1)最高,光照强度再增强,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2)不能。光照强度为a时,光合作用形成的有机物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相等,但晚上只进行呼吸作用,因此,从全天看,消耗大于积累,植物不能正常生长。(3)向左移动,与松树相比,人参光合作用强度达到最高点时,所需的光照强度比松树低。

[思维障碍]主要在于:一是读图、识图、图文转换能力差,二是对题中隐性知识“光饱和点”与“光补偿点”不清楚,因而影响对题意的正确理解。

[解题技巧]题干以图、图解或图表的形式出现,是高考例题的一个特点。与文字相比,图、图解和图表更为直观、形象。因此,正确识别图表、分析其内涵、理清图表与题干内在联系和准确、规范作答尤为重要。本题考查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过程的影响,其关键是要读懂图中曲线变化之间的关系、含义以及反应的实质。(1)图中变化曲线为表观值,即实际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的差值。(2)三个关键点的含义:①补偿点(平衡点),即曲线与X轴(光强变量)的交点a,此时光合速率与吸收速率相等,净光合速率为零②曲线与Y轴(CO2变量)的交点c,此时光强

为零,光合速率为零,对应值为呼吸速率③光饱和点b,此时暗反应(主要是酶)达到饱和,光照再强,光合速率不再升高。 四、怎样解答生物学实验探究题

实验题的设计思路是:从多角度考查学生的生物学实验能力,尤其是能根据命题意图设计出科学、合理、严谨、简单的实验方案,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和分析;能够制订并评价课题研究的初步计划。

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从近年的实验题在高考中的题型变化看,新颖、灵活、考能力、拉距离的往往非实验题莫属。

生物高考也往往会出同学们未做过的实验,以考查考生分析能力、评价实验能力和设计、完成实验的能力,此类实验题大致分为四类:实验分析说明题、评价设计实验的方案和思路题、独立进行实验设计创新题、综合性实验题。

许多同学对独立进行实验设计感到棘手,其原因恐怕在于不明确设计实验的思路流程和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设计实验的思路流程是:首先要明确实验目的和要求明确实验所依据的原理→正确选择实验材料和用具→合理安排实验的步骤→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和分析→得出科学的结论。 值得强调的是:不管实验题材如何新奇,实验设问如何巧妙,但毕竟是试题设计的载体。解答的原理、方法、技能落实在课本实验中,同学们首先要对《考试大纲》中列出的考查实验内容给予足够的重视,亲历实验全过程。挖掘课本知识点中所蕴含的实验素材。

[例5](2003年高考理综新课程卷)将青蛙脑破坏,保留脊髓,在脊柱下部打开脊椎骨,剥离出脊髓一侧的一对脊神经根(包含一个背根和一个腹根,见下图)。分析电刺激背根与腹根均可引起蛙同侧后肢发生运动反应。已知背根含有传入神经,腹根含有传出神经,背根与腹根合并成脊神经。

请根据上述提供的实验材料(实验用具自选)设计实验步骤,并预测实验结果,以分别验证背根具

有传入功能,腹根具有传出功能。

[设计思想与解题思路]这是一道较难的试题,取材初中生物学神经系统的结构知识,主要考查了反射弧的结构、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兴奋的传导等。从能力角度看,主要是考查设计实验的能力。命题时提供了实验材料、自选实验用具。针对需要验证的实验结果进行自主设计实验,对学生的实验能力要求高,这与新教材突出创新精神和实验能力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也体现了实验命题的一个发展方向。同时,该实验内容不是教材实验的简单再现,它来源于教材又与教材有别,体现了“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命题思想。

本题目要求考生设计实验步骤和预测实验结果,实验目的是验证背根、腹根功能,实验原理在题目中以信息形式已给出:分别电刺激背根与腹根均可引起蛙同侧后肢发生运动反应;背根含有传入神经,腹根含有传出神经。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如何设计实验,剪断背根,再分别刺激断口的两端(外周段和向中段),肌肉会有不同的反应,根据神经冲动传导的方向预期应出现的实验结果。同样,换另外一对脊神经,剪断腹根,再分别刺激断口的两端,预期应出现的实验结果。 [答案]略

[思维障碍]主要在于:一是初中阶段学过的“脊髓结构和功能”知识遗忘或记忆模糊;二是生物学探究性实验的设计原则和程序缺乏正确的理解。

[解题技巧]关键在于亲自动手设计和参与做实验并能运用逻辑和证据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得出正确的结论。

五、怎样解答研究性学习探究题

走进高考的研究性学习,在专题阶段应适当关注。高考命题的任何一项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思考的出发点和终结点,研究性学习和发展性评价体系反应的是当前最新教育和学习理念,为高考命题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高中生物新课程版《考试大纲》明确提出了“能够制定课题研究的初步计划”的能力要求。课题研究类试题的出现,旨在体现以考试改革促进课程改革的正面导向功

能,也是高考生物学实验题发展的又一新趋向。

[例6](2003年高考上海卷第42题)在普通饲料中加入添加剂可以加速家禽和家畜的生长和增重。某饲料公司新近开发出两种新颖饲料添加剂1号和2号,委托某生物学小组试验这两种饲料的效果。请你为该小组设计一试验方案,方案中应包括:(1)试验具体步骤;(2)用直角坐标图直观地表示和比较试验结果;(3)试验要求在5周内结束。实验室有一批体重15g左右的小白鼠,可按需选用作为试验动物。

[设计思想与解题思路]自2001年上海市高考第一次出现了研究性学习试题,分数虽不高,题目也不难,但它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尤其是2002年高考数学(全国卷)应用题的考查突出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教育理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是高考应用问题命题的新突破。可见,研究性学习对高考的介入程度正在逐年增加。本题要求设计的试验方案包括具体的试验步骤以及5周后试验的结果并用坐标图直观地表示,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实验法,实验目的是研究饲料添加剂1号和2号对家禽和家畜生长和增重的影响。根据实验的对照原则,不难确定试验分3组:A组饲料为普通饲料,作为对照组;B组饲料为普通饲料加添加剂1号;C组饲料为普遍饲料加添加剂2号。实验过程中还必须遵守单因子变量原则和平行重复原则;选择的实验小鼠体重大致相似,在相同条件下饲养,每组小鼠若干只,记录每组的平均体重等。本题还考查了学生图文信息的转换能力,用坐标图表示试验的结果,一要标出纵横坐标的意义,二要反映小鼠的起始体重,三要表示出3组小鼠的体重变化趋势。 [答案]见(设计思想与解题思路)

[思维障碍]难的是学生识图能力、图文转换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欠佳。读不懂题意,看不懂这个较复杂的装置图所提供的足够解题信息。

[解题技巧]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能力和研究性学习能力是高考生物学科能力考查的一个突出主题。但学生实验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逐步培养。

首先要培养学生对生物学实验的兴趣。让学生熟悉书本实验,理解所学实验的实验内容,包括实验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要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其次,要循序渐进,培养学生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和分析;第三,要把握实验命题的方向,训练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和课题研究能力,随着实验试题灵活性、探索性、开放性和创新性的逐步增强,这一点显得尤其重要。

“3+X”高考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深化内容的改革,而理科综合能力测试中的研究性学习试题正从隐性介入中凸显出来,并将是当前和今后试题设计的新思路,应引起同学们的重视。

高考题目的创新设计,正在向能力型、综合型、开放型扩展,正在逐步朝着“研究性学习”的教育目标迈进,这就要求学生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社会生活能力和交往合作能力。高考命题的改革旨在建立考试与教学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机制,考学相长,为社会发展甄选高素质后备力量。必将对我国当前中学教学改革产生良好的导向和深远的影响。

高考,对每一个人都是挑战,它能够激发蕴藏于我们心底的想象力和与生俱来的强者意识。 高考,对每一个人也都是机遇,它能够为你打开一扇门,展示一个新天地。 高考,是一种情结,亦是一种文化。 当高考离我们不远的时候,我衷心地祝福── 同学们: 金榜题名 好梦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