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22 18:01:5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四)学习“2 结构与力” 1、(板书)【2 结构与力】
从力学角度来说, 结构是指可承受一定力的架构形态, 它可以抵抗能引起形状和大小改变的力。
2、分析一块豆腐的受力情况,讲解应力概念。
当一个结构受到外力作用时,内部各质点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发生改变, 产生一种抵抗的力 , 称为内力。应力达到某一极限值时, 结构就会遭到破坏。用公式表示应力为σ =F/s, 其中 ,F 是内力 ,S 是受力面积 , σ是应力。 3、讲解构件的基本受力形式:拉力、压力、剪切力、扭转力和弯曲力。 4、案例分析:人坐在椅子上, 椅面受到的力;行人和车辆通行的桥面受到的力。
5、指导学生概括五种基本受力形式:
拉力 压力 剪切力 物体所承受的拉拽力 挤压物体的力 两个距离很近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于同一物体上的平行力 扭转力 反方向向物体两端均匀施力 ,使物体发生扭转形变的力 弯曲力 作用于物体 ,使它产生弯曲的力
学习椅面、简易桥梁的受力分析案例,分析结构是如何承受力的。 展示一些采用架、梁、拱结构的建筑物的图片。 (五)指导学生做“纸板承受压力试验”: 比较不同形状的纸板承受压力的大小。 试验准备、试验过程(略) 回答问题:
1.哪种情况下纸板的抗压能力最强?
2.举例说明这一结论在实际应用中有什么意义。 3.如果把纸板折成瓦楞状,试验结果会发生什么变化?
(六)探究:观察右图,说明石磨的推杆为什么要用一根绳子吊起来。 进一步挖掘:石磨在推动过程中,绳子在空间的轨迹是一个什么图形? (七)课后作业:p011 练习1、2题 七、教学反思:
我反思本课时的闪光点主要有三点:
(一)对教材进行了挖掘。顾建军主编的江苏教育版的教材精选了一些很好的案例。“鹰眼与导弹跟踪系统”就是其中之一,很值得深挖。我让学生自学了这个案例之后,并不是要学生回答案例中的相关知识就完事。而是要学生讨论并回答三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要研究鹰眼的结构?这个问题较易回答,通过对鹰眼结构的分析研究把成果运用到技术领域,开发出新的产品,如导弹跟踪系统,更好地为人类服务。第二个问题是如果在人类的视网膜上象鹰一样有两个凹槽,世界将会如何变化。问题一提出,教室里非常安静,随后课堂气氛开始活跃,同学们议论纷纷,几个同学迫不及待地回答: “人会具有老鹰的辨别力”。 “人会变成‘超人’”。 “会出现新的犯罪”。 ??。
第三个问题是:将来运用技术手段在人的视网膜上造出两个凹槽,有这种可能吗?课堂气氛进一步活跃,又是几个同学抢着发言: “有这种可能,现在我们能够破译人的遗传密码”。
“可以通过把老鹰的基因移植到人体上来,使人类视网膜具有两个凹槽”。 ??。
课上到这里我仍然继续发挥:“看来我们人类好多地方不如动物,不能象鸟一样在空中自由飞翔,不能象鱼一样在水中欢快游荡,奔跑速度不如狗,打斗力气不如虎。人类凭什么能成为动物界的统治者呢?学生回答,凭大脑,凭学习,人类把几
千年知识在几年十几年中继承过来并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现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人类知识总量几年就要翻一番。然后乘机教育学生,人与人之间有竞争,而且可能很激烈,能否立于不败之地,在于不断学习。
(二)对教材进行了拓宽。高一学生已对物体受力分析有了较好的基础,我出了一道这样的题,当在一个水平桌面上的A物体上面加上一个B物体时,A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与未加B物体前一样仍然是零,从所受的合外力来看似乎与它上面不加B物体是一样的。这时我提出问题,对于A物体来说,上面加了B物体,难道真的对它没有影响吗?学生回答有影响,然后我再问,会影响到A物体的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出“架构形态”。如果A物体是块豆腐,上面的物体又很重,那么它原来的架构形态将不复存在。在这里,我通过对教材进行了拓宽让学生较好地理解了架构形态。同时进一步指出,物理学与通用技术研究力的角度不同,物理学往往研究外力,把物体当质点,哪怕是地球,在研究它绕太阳转动时,仍把它当作质点。而技术学则关注一个物体内部受力情况。
(三)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在探究石磨的推杆为什么要用一根绳子吊起来时,我进一步提问,石磨在推动过程中,绳子在空间的轨迹是一个什么图形?启发学生回答出“圆锥形”,有意识培养学生的技术空间想象能力。
不足的是在小试验中给纸板加压的重物不规范,也未对重物的质量进行测量,应尽快建立试验室,购足试验仪器,为教师教学提供方便。 八、案例点评:
拓宽深挖法就是通过适当的讲授,拓展教材的广度,挖掘教材的深度。徐老师这节课除拓展教材的宽度外,还挖掘了教材的深度。徐老师通过分析一块豆腐的受力情况,讲解“架构形态”和应力概念,对教材进行了拓宽。通过“鹰眼与导弹跟踪系统”的案例分析,对教材进行了深挖。通过探究石磨的推杆为什么要用一根绳子吊起来,启发学生回答石磨在推动过程中,绳子在空间的轨迹是一个“圆锥形”,有意识培养学生的技术空间想象能力。从以上生动的例子可以看出,通用技术教师教学的创造性首先体现在对教材的处理上。教材往往把知识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看到的是思维的结果,看不到思维活动的过程。具有创造性的教师应该使课本上的知识“活”起来。导演对剧本的处理是一种再创造,与此同理,教师并不是教材和参考书的 “留声机”,而是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对教材进行科学和艺术的处理,从而形成可以操作的教学思路。这就是一个教学再创造的过程。这也是人们常说的“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认识常见的结构(第一课时)
海口四中 文家凤 一、教学目标分析
1.从广义上了解结构的含义。
2.能够从自然界、技术领域和社会领域列举出具体的结构。
3.展示一些采用架、梁、拱结构的建筑物的图片,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 4.能够说明三种结构类型的各自特点。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时使用的是苏教版教材,是《技术与设计2》第一单元“结构与设计”的第一节“无处不在的结构”的第一课时。
1.本课时要通过讲解列举关于自然界、技术领域和社会领域等各方面的结构例子,并对结构的分析和研究,使学生明白“结构是指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有序搭配和排列”。
2.本课时还要通过总结自然界、技术领域和社会领域等各方面的结构例子,来归纳三类结构类型的特点。
3.本课时意在培养学生对身边存在结构的感性认识,留意身边的各式各样的结构,培养学生设计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设计思想——结构理念,通过讲解自然界中形形色色的结构给学生无限的创造灵感和启示。
教学重点:结构的含义(能够从自然界、技术领域和社会领域列举出具体的结构) 教学难点:结构的类型(能够从结构本身外形和受力的角度来分析结构的特点) 三、学生学习状态分析
学生对身边存在结构有一定的了解,对结构的功能和分类也有一定的基础,但是不能准确把握结构的定义。此外,学生不能准确地区分三类结构类型,特别是壳体结构的特点。 四、教学策略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动力。从身边常见的结构开始,通过学生熟悉的事例,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教法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讲授法、阅读法、案例分析法和提问法,让学生共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