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适用于大学期末考优选精编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12 19:26:1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可以表述为:世界是统一的,这种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其统一的基础是物质。该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石,它包括了物质观、运动发展观、规律观和意识论。对于指导我们的实践具有重大的意义。

首先,既然世界是不依赖我们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物质世界,这就要求我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而不能从主观想象出发。

其次,既然客观世界是在时空中运动、变化、发展的,这就要求我们从变化着的实际情况出发,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实事求是制定方针和政策。

第三,既然客观世界有自己固有的规律,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按客观规律办事,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性。2.试述普遍联系观点的方法论意义

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总是与其他事物处于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之中。 这个观点的方法论意义主要有二:一是有助于我们树立条件论的思想。联系是普遍的,而具体事物的联系都是有条件的。随着条件的改变,联系的方式也要发生变化。“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马克思主义者是条件论者。但又不唯条件,因为人的实践活动本身又在创造条件和改变条件。二是有助于我们树立整体性的思想。和系统论一样,唯物辩证法认为,从功能上看,整体常常大于部分之和。因此我们在工作中要有全局观念。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2(附答案)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单项选择题

1.“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这是(c) A.辩证唯物论与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C.唯物论与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2.实践的主体是(B) A.绝对精神

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C.人 D.人的意识

3.实践的客体是(D)

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B.客观物质世界

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D.进人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 4.实践的中介是(A)

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 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 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5.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D) 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

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C)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7.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说明(B) 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D.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

8.科学家尼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C)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B.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

C.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

9.“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C)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间接经验毫无用处 1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C)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11.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B)

A.感觉B.知觉C.表象D.分析

12.对于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两大派别的正确评价是(C) A.唯理论是正确的,经验论是错误的 B.经验论是正确的,唯理论是错误地 C.唯理论和经验论各有片面的真理性 D.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是完全错误的

13.“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B) A.形而上学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D.相对主义的观点 14.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C)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 15.“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A) 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

16.“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A) A.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论B.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 C.客观真理论D.形而上学真理论

17.“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D) 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18.“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A) A.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C.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D.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客观性

19.“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这种观点是(B)

A.强调认识对实践的作用B.强调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作用 C.认为认识可以脱离实践D.认为实践可以脱离认识 20.承认我们知识的相对性就(D)

A.必然归结为诡辩论B.必然归结为怀疑主义 C.必然归结为不可知论D.可以防止认识的僵化

21.“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一论断说明了(B)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

D.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

22.列宁提出的:“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A) A.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 B.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C.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23.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命题强调(C) A.真理是感性的直观,不是理性的抽象 B.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C.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 D.真理是与人的具体利益相联系的

24.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这一命题的含义是(C) A.革命理论比革命行动更重要 B.革命运动是革命理论的派生物 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D.革命理论最终决定革命运动的成败

25.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D) A.人们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事物 B.人们获得感性经验至关重要

C.人们不仅要善于观察事物,而且要善于思考问题 D.人们在认识事物是要有理性的指导

26.马克思指出:“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它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这表明(C)

A.人的聪明才智无先天区别

B.人的聪明才智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主观努力的程度 C.人的聪明才智主要来源于后天实践 D.人的聪明才智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 27.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在于(C)

A.是否符合人的利益和愿望B.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

C.是否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D.是否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28.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B)

A.具体性B.客观性C.终极性D.全面性 29.真理观上的相对主义,错误在于(A)

A.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 B.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C.只讲真理的客观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D.认为关于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 30.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C)

A.决定了社会发展趋势B.决定着社会变革力度

C.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D.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最终源泉 二、多项选择题

1.实践的中介系统包括(AB) A.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 B.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 C.进人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各种物质系统

D.在思维中把对象的某种属性、因素抽取出来的逻辑方法 E.在思维中把对象的某种属性、因素抽取出来的操作系统 2.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以下环节(ABC) A.确定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B.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 C.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D.通过改造主观世界而支配客观世界的运行 E.通过改造客观世界而支配主观世界的运行

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BD) A.世界的可知性B.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C.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E.认识是否经历一个过程

4.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abcde) A.实践提出了认识的课题

B.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认识成为可能 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E.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5.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ABCD)

A.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C.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加工 E.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6.能动的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主要区别在于(CD) A.是否承认客观事物和人的思想是认识的对象 B.是否承认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实践 C.是否承认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D.是否承认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过程 E.是否承认世界是可知的

7.“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一论断的哲学思想是(ABD)

A.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B.理论不能代替实践

C.理论本身就是物质的力量D.理论的作用可以通过实践表现出来 E.理论优于实践

8.“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这是如此正确,以至于不能从太阳总是在早晨升起来判断它明天会再升起。”恩格斯这段话的含义是(ABD)

A.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B.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 C.事物的必然性与感性、经验性毫无关系D.归纳方法不是万能的 E.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9.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区别是(BCD)

A.真理原则侧重于主观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 B.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

C.真理原则说明认定活动的客观制约性,价值原则表明人的活动的目的性 D.真理原则体现了人的活动中的统一性,价值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中的多样性 E.真理原则侧重于现实性,价值原则侧重于理论性 10.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ABCE)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B.坚持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

C.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的方法,而不是教义 D.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永恒真理,只能坚持不能发展 E.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又要发展马克思主义 四、简要回答题

1.简述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及其关系。2.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3.简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4.如何理解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5.如何理解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6.如何理解真理的客观性? 7.如何理解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8.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9.简述价值评价及其特点。10.简述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 五、材料分析题

1.[材料1]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之;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材料2]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材料3]荀子说: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仪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人为”之意),是性伪之分也。

[材料4]孙中山先生指出:世界人类之进化,当分三时期:第一由愚昧进文明,为不知而行的时期;第二由文明再进文明,为行而后知时期;第三自科学发明而后,为知而后行之时期。以行而求知,困知而进行。

请回答:

(1)简要评析上述材料给出观点。 (2)材料4揭示的知行关系是什么? [答案要点]

(1)孔子的“生而知之”和孟子的“良知、良能”是说知识是天生的或不学而知,是唯心主义先验论;孔子的“学而知之”和“困而学之”以及荀子的观点,承认人的认识是后天学习所得,是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2)孙中山借人类文明说明知识的来源和认识的发展,指出这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人的认识不是先天就有,也不可能一次完成。孙中山的知行学说包含了在实践中需要理论的指导(以行求知)和在理论指导下的行动(知先行后)这样的实践――认识――再实践的意义,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