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数学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2 19:30:2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激活,就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课堂气氛活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知识,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不仅意味着使学生认识到知识对社会和对自己的意义而产生学习需要,还意味着在从事活动的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数学学习过程的实质是一个内在的转化过程,为了发展学生的内在动力,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好奇心是一种天生的和强有力的兴趣因素。怎样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呢?可以采用创设“问题的情境”的方式,使学生不能单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习惯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这时,就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的需要。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在学生对所要解决的问题有了“心求通、口欲言”时才去启发。教师应该积极创造这种“愤”和“悱”的情境。[3]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言语提示的方式,即由教师直接提出与教材有关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借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抱着解决问题的态度进行学习。另一种是活动的方式,即让学生参加一些活动而产生问题。比如从课外活动、实验活动、实践活动等提出问题,使学生感到有趣而又难以回答,学生从而产生了进一步了解有关知识的要求。

如,在高中学习“旋转角”时,可以结合课件多媒体放映著名跳马运动员程菲的“程菲跳”即 踺子后手翻转体180度接前直空翻540度,让学生从运动中了解旋转角的直观含义。增加民族自豪感的同时激发起学习的兴趣。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有效地使用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学习的内容图文并茂,栩栩如生,自然增加了教学的魅力,使学习者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益。[4]

3.2.2 注意交替规律,调控学生注意力有效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保持注意稳定,往往要机智地运用几种注意相互转化或交替的规律。教学既要让学生对学习活动本身发生兴趣,用无意注意调节,更要让学生在理解学习目的和意义的基础上,依靠有意注意来维持和保证学习任务的完成。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只考虑无意注意,可能导致教学活动缺乏目的和计划性,不能发挥学生的首创性,学生容易对知识浅尝辄止,遇到困难也容易半途而废。相反,只考虑有意注意,学习就会失去必要的吸引力,使学生容易疲劳,造成注意的分散。教师要善于运用两种注意的相互转化或交替,组织教学,使教学活动既成为学生心驰神往,乐而为之的事,又能激发学生的积极的学习动机,用顽强的意志克服困难,

从而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

5

3.2.3 采用灵活而多样的教学方式教活课堂

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采用多种模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学生专心致力于一项工作可描述为“自我卷入”,当智能受到挑战的时候,自我卷入就达到它的顶点,也就能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当中,效率也就最高。如何才能促使学生卷入学习任务中呢?教师应设法使学生在卷入的学习过程中心情愉快,设法传授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技巧,促进学生学习成功,体验成功的喜悦。比如,学生学习数学定义,公式或定理,虽然他们都记住了结论,但不知道它们为什么是这样的,怎么样得来的,来龙去脉是什么?不能分清内涵和外延,因而看不出结论的实质,只能生搬硬套,在应用中漏洞百出。数学教学不仅要注意结果,而且要注意过程。传统教学比较注重结果本身,而对思维过程谈的比较少。更有甚者,现在有些教师往往直接把结果端给学生,把重点放在所谓的“用”上,在“用”的过程中重点也只放在结果上。这样就缺乏对事物的实质的探求,学生或对只是不甚了解,单纯的停留在模仿—强化—记忆这种学习模式上,或只停留在表面现象上。[5]\正如郭思乐先生提出:要注意知识的过程。\[6]所以教师应当教给学生有效的方法,使学生掌握定理的本质,会分析定理与实际情况的联系。如,学生学习代数式和三角式化简时,只知“算法”却不知道“算理”,更不明白演算每一步的目的和方法。所以,教师应该给予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指导,同时加强个别辅导。其次,在教学中优化数学习题,精讲精练,引导学生从中发现规律,总结规律,掌握规律,使学生能轻松学习,愉快学习,高效率地学习。

3.3 课堂要把握难度,层次分明

把握教学难度,设置合适的目标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环节。不同的学生,学习接受能力不同。一个思维灵活的学生,能够较好地处理新旧知识之间的差距,而思维僵化的学生面对新旧知识之间的距离感到束手无策。但是如果从学生实际出发去学习新知识,那么任何问题都会令人感兴趣,达到预想的目标。学习目标的设置应根据学生个人的情况而定。一般来说,目标越具体,兴趣越浓厚,合适的学习目标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教师应为学生创造获得成功的机会,成功的经验能使学生建立信心,提高兴趣。当然学习目标的设置还应该稍高于已有的学习

6

水平,使他们产生适当的内部紧张状态,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目标太高”或者“目标太低”都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同样在把握难度的同时针对不同的学生又要分不同的层次要求,对优等生加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提高综合运用能力;对中等生加强知识的综合能力培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暂差生”加强三基训练,使其跟上学习进度。在课堂上,关注学生要多于关注教材,教育是一种关注,关注学生的成长,关注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环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7],适时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总之,应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共同发展,从而增强全体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比如,求函数的值域的问题,要求优生熟练掌握分离系数法、配方法、换元法、判别式法、图象法、函数单调性法、均值不等式法、反函数的定义域法等,要求中等生重点掌握配方法、换元法、判别式法、函数单调性法、反函数的定义域法等,而差生只要求重点掌握配方法、换元法、函数单调性法等等。

3.4 教学中运用竞争方式,赛活课堂,激发兴趣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教学的本领,而在于鼓励、唤醒、鼓舞??要求学生必须学会用手,用舌,用头脑去工作??。”要“激励”、“鼓舞”学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我们可以提倡竞争学习方式,以竞争学习小组为单位,引入竞争机制,运用学习小组的力量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在竞争学习小组中,可以相互帮助,及时反馈信息,有利于差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学习方法的改进;有助于差生稳步前进,并在前进中提高自信心;有助于差生提高学习兴趣和保持学习的长久热情。教师需要在自己的教学中创造一系列小组学习的活动,使学生互助学习,这样对优生的学习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首先,有助于优生理清自己的思路,对所学知识“查漏补缺”;其次,有助于增强优生的自我意识和学习的调节能力;最后,有助于减少学生的孤独感,增强自我价值和自尊心;有助于提高自信心,增强集体荣誉感。赛活,就是运用多样的竞赛形式,构建一种使学生积极参与的活动的课堂竞赛机制,激发学习兴趣。

3.5 课外延伸:课外兴趣小组,趣味实践活动,激发情趣

7

有老师曾经说过:“课堂是加油站,而不是终点站。”学生在课堂学到知识,掌握方法,形成能力,目的使驶向社会,向课外延伸。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学生对课外趣味题的兴趣很大,但是有些学生对数学没有兴趣,原因之一就是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不多,感到学而无用。所以适当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课外小组活动或者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知识的实践意义,深感自己知识的不足,从而引起新的学习需要,增强学习兴趣。也可以试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性学习、探索性学习,利用各种有利的合适的时机,开展社会实践,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带着问题学习。

布鲁纳也曾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数学就没有数学的发展,因此课外延伸的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多更广的知识的机会,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情趣。

3.6 表扬和鼓励,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成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有大小之分,不管是“大成”还是“小成”,只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他们一样能产生心理愉悦,在学习上怀有成功感,体验成功发快乐,就会保持高涨的热情,提高学习的兴趣。

在学习中若学生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使学习的态度和手段得到加强,激起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同时通过反馈又能看到自己的缺点,激起上进心,树立克服缺点的决心,继续前进。及时评价利用刚刚留下鲜明的记忆表象,使学生进一步产生改进他的学习的愿望;再配合适当的表扬与鼓励,对学生学习成绩和态度的肯定,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和集体主义感等等。 3.7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调查表明,教师的期望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但应该以学生的自我认识为中介,有自卑感的学生,不接受老师的高期望,有自强精神的学生,会鄙视老师的歧视。所以,教师对全体学生的高期望必须要被学生认同或接受,成为大家的共识,才能真正起到促进学习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倾注全部的爱心和热情,提出合理的目标和要求,对他们寄予热切的希望,就会出现“皮克马利翁效应”达到理想的效果。当然应该防止“马太效应”,对教育对象一视同仁,在给优生“锦上添花”时,一定要注意为中间生和暂时差生“雪中送炭”,使其向优生转化。教师充分信任学生,尊重学生个性,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