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示范教案(3.4.1 基本不等式 的证明)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2 4:31:5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仅供个人参考

3.4 基本不等式:ab?3.4.1 基本不等式ab?a?b 2

a?b的证明2从容说课

在前两节课的研究当中,学生已掌握了一些简单的不等式及其应用,并能用不等式及不等式组抽象出实际问题中的不等量关系,掌握了不等式的一些简单性质与证明,研究了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学习了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本节课的研究是前三大节学习的延续和拓展.另外,为基本不等式的应用垫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说,本节课是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课是通过让学生观察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标图案中隐含的相等关系与不等关系而引入的.通过分析得出基本不等式:ab?a?b,然后2从三种角度对基本不等式展开证明及对基本不等式展开一些简单的应用,进而更深一层次地从理性角度建立不等观念.教师应作好点拨,利用几何背景,数形结合做好归纳总结、逻辑分析,并鼓励学生从理性角度去分析探索过程,进而更深层次理解基本不等式,鼓励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方法获得过程的探索,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应用观察、类比、归纳、逻辑分析、思考、合作交流、探究,得出基本不等式,进行启发、探究式教学并使用投影仪辅助.

教学重点 1.创设代数与几何背景,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基本不等式; 2.从不同角度探索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

3.从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进一步体会不等式证明的常用思路. 教学难点 1.对基本不等式从不同角度的探索证明; 2.通过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体会分析法的证明思路. 教具准备 多媒体及课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创设用代数与几何两方面背景,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基本不等式; 2.尝试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索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

3.从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进一步体会不等式证明的常用思路,即由条件到结论,或由结论到条件.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探究法,按照联想、思考、合作交流、逻辑分析、抽象应用的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

2.教师提供问题、素材,并及时点拨,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3.将探索过程设计为较典型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去积极思考,从而培养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让学生去感受、体验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量关系并需要从理性的角度去思考,鼓励学生用数学观点进行归纳、抽象,使学生感受数学、走进数学,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学习习惯和良好的思维习惯;

2.学习过程中,通过对问题的探究思考,广泛参与,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习惯,主动、积极的学习品质,从而提高学习质量;

3.通过对富有挑战性问题的解决,激发学生顽强的探究精神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同时去感受数学的应用性,体会数学的奥秘、数学的简洁美、数学推理的严谨美,从而激发学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仅供个人参考 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教学过程

探究:上图是在北京召开的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标,会标是根据中国古代数学家赵爽的弦图设计的,颜色的明暗使它看上去像一个风车,代表中国人民热情好客,你能在这个图中找出一些相等关系或不等关系吗?

(教师用投影仪给出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标,并介绍此会标是根据中国古代数学家赵爽的弦图设计的,颜色的明暗使它看上去像一个风车,代表中国人民热情好客.通过直观情景导入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推进新课

师 同学们能在这个图中找出一些相等关系或不等关系吗?如何找? (沉静片刻)

生 应该先从此图案中抽象出几何图形.

师 此图案中隐含什么样的几何图形呢?哪位同学能在黑板上画出这个几何图形? (请两位同学在黑板上画.教师根据两位同学的板演作点评)

(其中四个直角三角形没有画全等,不形象、直观.此时教师用投影片给出隐含的规范的几何图形)

师 同学们观察得很细致,抽象出的几何图形比较准确.这说明,我们只要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刻苦努力,发奋图强,也能作出和数学家赵爽一样的成绩.

(此时,每一位同学看上去都精神饱满,信心百倍,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来) [过程引导]

师 设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的长分别为a、b,那么,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之和与正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呢?

生 显然正方形的面积大于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之和. 师 一定吗?

(大家齐声:不一定,有可能相等)

师 同学们能否用数学符号去进行严格的推理证明,从而说明我们刚才直觉思维的合理性? 生 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为

1ab,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之和为2ab.正方形的边长为2a2?b2,所以正方形的面积为a2+b2,则a2+b2≥2ab.

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仅供个人参考

师 这位同学回答得很好,表达很全面、准确,但请大家思考一下,他对a2+b2≥2ab证明了吗?

生 没有,他仍是由我们刚才的直观所得,只是用字母表达一下而已. 师 回答得很好.

(有的同学感到迷惑不解)

师 这样的叙述不能代替证明.这是同学们在解题时经常会犯的错误.实质上,对文字性语言叙述证明题来说,他只是写出了已知、求证,并未给出证明. (有的同学窃窃私语,确实是这样,并没有给出证明)

师 请同学们继续思考,该如何证明此不等式,即a2+b2≥2ab.

生 采用作差的方法,由a2+b2-2ab=(a-b)2,∵(a-b)2是一个完全平方数,它是非负数,即(a-b)2≥0,所以可得a2+b2≥2ab.

师 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位同学的证明是否正确? 生 正确.

[教师精讲]

师 这位同学的证明思路很好.今后,我们把这种证明不等式的思想方法形象地称之为“比较法”,它和根据实数的基本性质比较两个代数式的大小是否一样.

生 实质一样,只是设问的形式不同而已.一个是比较大小,一个是让我们去证明. 师 这位同学回答得很好,思维很深刻.此处的比较法是用差和0作比较.在我们的数学研究当中,还有另一种“比较法”.

(教师此处的设问是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而言) 生 作商,用商和“1”比较大小.

师 对.那么我们在遇到这类问题时,何时采用作差,何时采用作商呢?这个问题让同学们课后去思考,在解决问题中自然会遇到.

(此处设置疑问,意在激发学生课后去自主探究问题,把探究的思维空间切实留给学生) [合作探究]

师 请同学们再仔细观察一下,等号何时取到.

生 当四个直角三角形的直角顶点重合时,即面积相等时取等号. (学生的思维仍建立在感性思维基础之上,教师应及时点拨) 师 从不等式a2+b2≥2ab的证明过程能否去说明. 生 当且仅当(a-b)2=0,即a=b时,取等号. 师 这位同学回答得很好.请同学们看一下,刚才两位同学分别从几何图形与不等式两个角度分析等号成立的条件是否一致. (大家齐声)一致.

(此处意在强化学生的直觉思维与理性思维要合并使用.就此问题来讲,意在强化学生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应用) 板书: 一般地,对于任意实数a、b,我们有a2+b2≥2ab,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 [过程引导]

师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不等式.对数学中重要的结论,我们应仔细观察、思考,才能挖掘出它的内涵与外延.只有这样,我们用它来解决问题时才能得心应手,也不会出错. (同学们的思维再一次高度集中,似乎能从不等式a2+b2≥2ab中得出什么.此时,教师应及时点拨、指引)

师 当a>0,b>0时,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是否可以用a、b代替此不等式中的a、b. 生 完全可以. 不得用于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