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4章第15讲 自然资源与人类课后达标检测 鲁教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8 19:06:3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2020

第15讲 自然资源与人类

(时间:45分钟 分值:9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2018·安徽六校联考)下图为世界某科技公司的清洁能源开发计划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甲地区B类能源丰富的主要原因是( ) A.空气稀薄,太阳能丰富 B.纬度低,多晴朗天气 C.内陆地区,热力环流强 D.高差大,河流流量大

2.D类能源丰富的地质条件是( ) A.地壳断裂下陷 C.板块生长边界

B.板块消亡边界 D.地壳断裂上升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B类能源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和巴基斯坦境内的印度河中下游的热带沙漠气候区,可以判定是太阳能。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第2题,D类能源丰富的地区位于雅鲁藏布江谷地和喜马拉雅山两侧的板块交界处,是地热资源;这里是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消亡边界,是地壳活动地带,地热资源丰富。

答案:1.A 2.B

3.读我国有效风能与风电场分布示意图,关于我国风能资源的地区分布及其成因,叙述正确的是( )

①新疆、内蒙古地区因靠近冬季风源地,风能资源丰富

2020

②青藏高原地区因海拔高,风能资源最丰富

③东部沿海地区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陆间风速大,风能资源丰富 ④四川盆地地势起伏大,风能资源贫乏 A.①② C.①③

B.③④ D.②④

解析:选C。新疆、内蒙古地区距冬季风源地近,冬半年盛行偏北风,风能资源丰富;青藏高原地区春夏季节热力作用大,对流旺盛,且地势开阔,因此多大风,但该地风能资源并不是最丰富的;东部沿海地区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受海风和夏季风影响,风能资源丰富;四川盆地因地形封闭,冬季冷空气很难入侵,夏半年台风也很难影响到这里。

读下图,完成4~5题。

4.关于我国耕地结构变化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农业结构调整导致耕地面积减少的趋势有所减缓 B.生态退耕对耕地变化影响最大 C.灾毁耕地总体呈增大趋势 D.建设用地总体呈减小趋势

5.生态退耕试点地区针对的环境问题主要是( ) ①酸雨 ②水土流失 ③土地荒漠化 ④臭氧层破坏 A.①② C.②③

B.③④ D.①④

解析:第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是生态退耕。第5题,我国实施生态退耕的地区主要是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严重的地区。

答案:4.B 5.C

(高考全国卷Ⅱ)降水在生态系统中被分为蓝水和绿水。蓝水是形成径流的部分(包括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绿水是被蒸发(腾)的部分,其中被植物蒸腾的部分称为生产性绿水,被蒸发的部分称为非生产性绿水。据此完成6~7题。

6.下列流域中,绿水比例最大的是( ) A.塔里木河流域 C.雅鲁藏布江流域

B.长江流域 D.黑龙江流域

2020

7.在干旱和半干旱区,下列措施中,使绿水中生产性绿水比例提高最多的是( ) A.水田改旱地 C.覆膜种植农作物

B.植树造林 D.修建梯田

解析:第6题,本题考查的是绿水比例最大而非绿水量最大的流域。气候干燥的塔里木河(内流河)流域降水后蒸发(腾)水(即绿水)的比例远大于其他流域(外流河,径流量大、蓝水比例高),故选A。第7题,在干旱和半干旱区,水分蒸发旺盛,非生产性绿水很多;覆膜种植农作物,植物根系获得更多的水分,从而增加植物蒸腾量,使生产性绿水比例大量增加,故选C。

答案:6.A 7.C

(2018·邯郸模拟)风电占丹麦总发电量的20%,萨姆斯小岛是丹麦的新能源样板区,岛上能源自给自足,几乎实现“碳的零排放”。读下图,完成8~9题。

8.丹麦风能资源丰富,主要因为该地区( ) A.飓风频繁登陆 C.季风环流旺盛

B.极地东风强盛 D.盛行西风强盛

9.与萨姆斯小岛新能源样板区相比,我国西北地区发展新能源的劣势是( ) A.风力资源匮乏 C.劳动力资源短缺

B.土地资源短缺 D.科技水平较低

解析:第8题,根据图中丹麦纬度位置可知,丹麦位于西风带,常年受盛行西风影响,风力大,风能资源丰富。第9题,丹麦位于西欧,经济发达,科技水平高,有利于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我国西北地区地处内陆,经济发展慢,科技落后,不利于新能源开发与发展。

答案:8.D 9.D

位于盐城东台沿海的全国最大“风光渔”一体化发电站,是全球单体最大的滩涂地面光伏电站,最上层为风力发电、中间是太阳能发电、最下层进行水面养殖,实现立体综合开发利用,可谓“一种资源,三种产业”。据此完成10~11题。

10.该电站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主要有( ) ①土地资源 ②矿产资源 ③淡水资源 ④气候资源 A.①② C.③④

B.②③ D.①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