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语文新设计一轮复习江苏专版精练:“古文化常识题”配套检测含解析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6 20:20:0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古文化常识题”配套检测

一、“古文化常识”对点练

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拾遗,官名。我国古代有尚左的传统,一切以左为尊。唐宋时期都是左官高于右官,那时的左右仆射、左右丞相、左右丞,皆以左官为上。

B.度支,官署名,魏晋时置,掌管全国的财政收支。长官为度支尚书,隋朝改为民部尚书,唐因避李世民讳,改民部为户部。

C.翰林学士,官名。唐玄宗时号“翰林供奉”,德宗以后有“内相”之称,唐代后期至清末,其职掌不尽相同。

D.中书舍人,官名。舍人始于先秦,魏晋时于中书省内置中书通事舍人,南朝沿置,至梁,除通事二字,称中书舍人,隋唐至明清沿置,名称略有变化。

解析:选A A项,“一切以左为尊”错,周、秦、汉时,以右为尊,元代也以右为尊。 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会试”是我国封建社会科举考试的一种。乡试的第二年由皇帝主持在京城举行,因为在春天举行,又称春试或春闱。

B.“致仕”就是旧时官员交还官职,即今所谓退休。依照古制,官员在一般情况下七十岁致仕,有疾患的则可以请求提前。

C.“服阕”是指旧时官员三年守丧期满除服。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按例要离职回籍守丧,满三年后朝廷再授予新的职务。

D.“尚书”是中国古代官名。始置于战国时代,或称“掌书”,到了隋唐时确定为尚书省下设的六个部的最高行政长官。

解析:选A A项中说会试“由皇帝主持”错误,会试由礼部派官员主持。 3.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学,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汉代于京城设立太学,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 B.辟,汉代选官制度,即征召知名人士做官。官府征召称“征”,皇帝征召称“辟”。 C.公车,汉代为官署名,天下向朝廷上书言事及征召等事,经由此处受理。 D.缞绖,分别指古代用麻布制成的丧服和丧带,即整套丧服,后引申为“服丧”。 解析:选B 后一句表述错误,皇帝征召称“征”,官府征召称“辟”。 4.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表,中国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是封建社会臣下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

B.擢,在原官职上提拔;出,离开京城外调(与“入”相对,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为荣)。 C.刺史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监察制度。始于秦,完善于汉,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D.有司,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司”即“主管”“管理”。

解析:选C 刺史,又称刺使,官职。西汉初年,文帝以御史多失职,命丞相另派人员出刺各地,不常置。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始置,“刺”,“检核问事”之意。刺史巡行郡县,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各部置刺史一人,后通称“刺史”。可见刺史制度始于西汉武帝时期。

5.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郎中,战国始置,后从隋唐到清朝,朝廷各部都设立郎中一职,分掌各司事务,位于尚书、侍郎之下。

B.旗牌,指写有“令”字的旗和牌,是朝廷颁给封疆大吏或钦差大臣准许其代替王命、便宜行事的凭据。

C.袭封,与“荫”相同,均指封建时代子孙承袭上辈的封爵,都是一种封建皇帝封赏大臣子女的制度。

D.互市,指中国历史上中央王朝与外国或异族之间的贸易,汉朝时期出现最早的互市,有名的如明朝的“茶马互市”等。

解析:选C “荫”是指封建时代子孙因先辈有功而取得的入仕权利。 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即位”指开始做帝王或诸侯,可以指自己打下的江山,也可以是继承位子。 B.“刺史”是古代官职名,其职权在不同的时期不完全相同,有时是个虚衔。 C.“端拱”是宋太宗的一个年号,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比如雍熙。 D.“金陵”是南京的别称,南京是我国著名的六朝古都,其别称还有建康、江宁、天京、汴梁、石头城等。

解析:选D D项,“汴梁”不是南京的别称,而是开封的别称。 7.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宗初”“保定元年”“天和元年”“建德元年”“宣政元年”都是以皇帝的年号纪年的方法。此外,古代还有用干支纪年或年号与干支合起来纪年的。

B.“参知政事”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C.高祖,是古代帝王的庙号。著名人物有汉高祖刘邦、隋高祖杨坚、唐高祖李渊等。 D.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解析:选A “都是以皇帝的年号纪年的方法”错误,“世宗”是皇帝的庙号。 8.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又称“表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在本名以外还起了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字。

B.童子,指童子科考试。童子科是古代选拔人才的制度,汉代已有,始以荐举为主,后增加考试,只有通过考试的书生才称童生。

C.五经,儒家五部典籍的合称。《诗》温柔宽厚,《书》疏通知远,《易》洁静精微,《礼》恭

俭庄敬,《春秋》属词比事。

D.刑部,又称“秋官”“宪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刑法、狱讼等事务。其最高长官是刑部尚书。

解析:选B 根据明清科举制度,凡是习举业的读书人,不管年龄大小,未考取生员(秀才)资格的,都称作童子。

9.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除,指任命官职,如“授”“拜”也是指任命官职。

B.弱冠,指男子20岁,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

C.丁内艰,是古代丧制名,凡子遭母丧或孙遭祖母丧称“丁内艰”。

D.至顺,是元文宗的年号,帝王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如“元贞”“延祐”“仁宗”“至正”。

解析:选D “仁宗”是庙号,而非年号。 10.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第一,即状元。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元、明、清时期,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称为状元,二甲称为榜眼,三甲称为探花。

B.刑部,是三省六部制中的一部,主管全国刑罚、律令及审核刑名;“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六部”即指吏部、礼部、兵部、户部、刑部和工部。

C.“七月壬辰朔”中的“朔”是指农历每月的初一,在庄子的《逍遥游》中有“朝菌不知晦朔”的句子,其中“晦”指每月的最后一天,“朔”即每月的第一天。

D.乞骸骨,是自请退职的委婉说法,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回老家安度晚年;与“致仕”有区别,“致仕”是指官员因为年龄原因而退休,把官职交还给皇帝。

解析:选A 进士分为三甲:一甲三人,赐进士及第;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其中一甲三人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

11.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生,古代经考试录取进入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包括已经在太学里学习的生员。 B.予告,古代官吏休假制度。官吏休假称“告”,二千石以上官吏经考课居最高,允许带职休假。一般不得归家,居官不视事。

C.释褐,褐为粗布衣服,释褐指脱去平民衣服,到官府任职。后来也指考入各级官办学校学习的生员。

D.乐府,秦代以来设立的管理音乐的官署。汉武帝时期扩大乐府规模,从民间搜集大量民歌,后人称“汉乐府”。乐府也成为诗体名称之一。

解析:选C “后来也指考入各级官办学校学习的生员”错,应为“也指进士及第授官”。 12.下列有关各节日的对联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元宵节对联:满城灯市荡春烟,宝月沉沉隔海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