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我国高校教育发展现状-2019年精选教育文档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6 23:24:2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浅论我国高校教育发展现状

近些年来,我国的高校XX局,XX局面已由以前的精英教育走向了大众教育,以前万马奔腾挤独木桥的局面已不再有,各高校正已自己独特的校风校貌获得了良好的发展。但也有些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尽人意,甚至在社会上产生了不好的影响,这给我们高校的发展敲响了警钟。

一、高校崇高地位受冲击,学府形象有危机

高等教育是国家教育形式的最高等,是家长对孩子最终期望的神圣领地。在高校的发展过程中,不少名校在教育措施方案上屡屡有经典之作,在社会在有良好声誉。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华中理工大学校长扬叔子教授在华工时就推广我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当时华工一片诗书之声,在高校中产生了很好的影响。2005年清华大学科研经费突破13亿元,居全国高校之首。1978年至2000年,清华大学共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级星火奖等国家级科技奖励279项,居全国高校第一;从1985年我国实行专利制度以来,累计申请专利1929项,授权专利1116项,成为我国第一专利大户;承担“863”项目(民口)占全国的1/10;设立在该校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也占全国的1/10。这些举措和成绩使这些名校在国人心目中犹如皎皎明月,令人神往不已。高等学府的浓厚学习气氛,学子孜孜不倦的进取状态,学校不断创新的学术氛围,为高等教育树立了光辉典范。

随着社会的发展,扩招提上了日程,高等学校在校生从1998年的643万人,增长到2002年的近1600万人。其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年增长率均超过1%,2001年接近2%的水平。2002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以上,进入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比1998年的计划目标提前8年实现了政策目标。按照教育部公布的数据计算,我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由2001年的103.4万增加到2005年的338万,年平均增长率高达34.5%。于是不可避免地带了万马奔腾的壮观景象,同时又表现为学生质量的良莠不齐。有些学校甚至一些名牌学校全国各地有各种形式的教育办学方式。当然,以资源共享形式让学生受到最好的教育,本是造福人类的好事,可是不可避免地招进了一些素质达不到其基本要求的学生。

同时,非重点院校乃至近几年兴起的各高职院校迅速膨胀,速度之快,无与伦比。仅就湖北高职院校,教育厅统计的数量增加了48所。就凭如此快的速度,不能不令人怀疑生源质量,(如湖北,2005年高考分数线中第四批高职高专(二)理工、文史均为:200分,2006年均为220分。)当然,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是社会国家应该做到的,我们也有这个条件,上海市教育考试院院长李瑞阳指出,教育已经进入普及化阶段,应该允许有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存在,不能用以往的精英化教育来看待目前的教育模式。但学校自古以来传授解惑神圣之地已是黄鹤已杳,物是人非了。不少学校已无学子求学气息,只剩一些现代化教育的标

志,实习基地,多媒体教室等。

因此,要改变这种状态,首先要大力抓学校评估工作。据悉,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从2003年到2007年为一个周期,共有592所高校参加评估。目前已经评了171所,已取得良好收效,今年要评130多所。笔者认为评估要加大力度,加大透明度,评的结果不仅仅是优秀,合格,还要有不合格,禁止不合格学校招生。湖北在2005年就对5所高职院校亮起黄牌,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希望通过这些举措能重还国人一个真正的大学学府形象。

其次,高职院校的发展目标要提高。高等教育的低层是高职院校,高考大浪淘沙,一些成绩不理想的考生毫无选择的冲进了各高职院校。比起名牌大学来说,二者虽不属同一档次,但在国人心中,学院也叫大学,它也代表了大学形象。在国家的高职战略里是这么说:把发展职业教育提到“加快人力资源开发”、“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加强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等目标上,但事实上,国家招生政策中,先本后专,高职高专属第四批专科。厦门大学教授潘懋元说得好,我们既要培养一个职业技术人才,更需要培养一个公民,人才不能只是工匠,这点睛之语告诉我们,高职教育也要提高档次,学生也应是以技术为主的全面发展人才,也应是本科型的人才,这样通过合理设置,提高学生生源的质量,强化的学校的管理,使整个高职教育上一个档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