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含解析)新人教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7 17:33:1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课时达标(一)

一、选择题

1.(2019·河北名校联盟质监)考古资料表明,西周时期,一些异姓诸侯国虽然远离王畿地区,但是其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风格上也都与周王朝表现出较强的一致性。这主要说明当时( )

A.礼乐制度日渐受各诸侯的冲击 B.工官制实现了礼器标准化生产 C.分封制有利于中原文化的传播 D.华夷观念推动民族间文化交流

C 解析 材料中的异姓诸侯国虽然远离王畿地区,但是却使用与周王朝相似的器物,这有利于将青铜文化等中原文化传播至边远地区,故选C项。异姓诸侯国所用青铜等器物并没有违背礼乐制度,A项错误;当时的手工生产尚达不到标准化生产的程度,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华夷观念,且华夷观念不利于民族间的文化交流,D项错误。

2.(2019·郑州一中模拟)《史记》载,“周公反政”时“恐成王壮,治有所淫佚,乃作《多士》《毋逸》”,会群臣于闳门,训《皇门》:“弗肯用先王之明刑”,将致臣属“非休(注:美)德以应”。这说明周初注重( )

A.重臣扩权震慑君王 B.劝诫君主勤政修德 C.宗亲定规凝聚族群 D.修德重刑推动法治

B 解析 材料表明周初注重对君主德行的劝谏,故选B项。

3.(2019·惠州调研)周文王与正妻的儿子康叔封于殷商故都,继续采用殷商的法律,按照周的绳索长度计量土地。周成王的同母弟叔虞封于夏朝的中心地带,沿用夏朝的政治制度进行管理。这说明西周初年统治者( )

A.严格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B.对被征服地区采取安抚政策 C.加强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意图保护地方文化的独立性

B 解析 由“康叔封于殷商故都,继续采用殷商的法律”“叔虞封于夏朝的中心地带,沿用夏朝的政治制度进行管理”可知,西周统治者在对被征服地区的管理上,采取了当地原来的法律、制度,以此安抚被征服地区和维护西周统治,B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西周实行分封制,C项中“直接控制”错误;材料与保护地方文化的独立性关系不大,D项错误。

4.(2019·双流中学月考)西周宗法制规定,在同祖父的大家庭里,富者有赈济贫者的

义务,贫者有得到赈济的权利,即所谓“有余则归之宗,不足则资之宗”。其主要目的是( )

A.实现宗族内部平等 B.防止宗族溃散解体

C.建立产品公有制度 D.消除贫富悬殊现象

B 解析 同一宗族的家族成员中富者有赈济的义务,贫者有得到赈济的权利,这体现了宗法制观念的影响, 有利于家族内部团结稳定,故选B项。家族内部的赈济能够扶危救困,但不能实现内部平等,故A项错误;西周政权是私产发展在政治上的表现,故C项错误;“消除”说法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

5.(2019·桂林、柳州模拟金卷)西周春秋时期狱讼中有“代坐”制度,即贵族不亲自坐狱,坐狱之时命其僚属或子弟代之。这说明西周春秋时期贵族( )

A.享有特权,免于诉讼 B.享受保护,等级森严 C.集权专制,无视法律 D.地位高级,免于处罚

B 解析 由“贵族不亲自坐狱,坐狱之时命其僚属或子弟代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春秋时期贵族“享受保护,等级森严”,故选B项。西周春秋时期的贵族享有特权,本人可以免受惩罚,并未出现免受诉讼之说,故A项错误;据题干中的时间“西周春秋时期”,此时并未出现专制和集权,故C项错误;据题干中“贵族不亲自坐狱,坐狱之时命其僚属或子弟代之”得出贵族地位高,可由僚属或子弟代其受罚,故D项错误。

6.(2019·沧州质监)《礼记》说:“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这表明礼乐制度( )

A.具有和谐社会关系的作用 B.利于分封制的确立和完善 C.使封建等级观念趋向弱化 D.导致官僚政治制度的形成

A 解析 由“相亲”“相敬”“无怨”“不争”可判断,礼乐制度具有调息争怨、相亲相敬的作用,故选A项。礼乐制度是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工具,而不是利于分封制的确立和完善,B项错误;礼乐制度是强化等级观念,C项错误;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7.(2019·日照联考)在西周的文字纪录中已经有“戎”“夷”之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华夏”与“戎”的对立更加明显,无论“华夏”各国之间关系多么敌对,他们未称呼对方为“戎”。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 )

A.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

B.种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 C.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剧烈 D.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

B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戎”“夷”是对少数民族的称呼,华夏族之间并未有此污蔑性的称呼,说明当时对华夏族和少数民族的区别对待,体现了种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故选B项。

8.(2019·孝义摸底)公元前634年,齐国攻打鲁国,鲁国派使臣见齐君说,鲁国的祖上周公与齐国的祖上姜太公,共同协助周王安天下,有“世世子孙无相害”的盟誓,你打鲁国怎么能对得起先祖?于是,齐君下令退兵。这一结果出现的原因是( )

A.盟约对春秋各诸侯的政治约束 B.荣辱与共、利益一体的宗族观念 C.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分封体系 D.文化认同、天下共主的心理渊源

D 解析 由“鲁国的祖上周公与齐国的祖上姜太公,共同协助周王安天下”可知,文化认同、天下共主的心理渊源是齐君下令退军的原因,故选D项。材料中齐鲁两国因为盟誓而重修于好,但并不等同于盟约对各诸侯都有约束力,A项错误;齐国与鲁国并不是同一宗族,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诸侯与天子的关系,C项错误。

9.(2019·陕西部分学校摸底)春秋时期,养士之风兴起,但往往被时人指责是私心膨胀、不忠谋逆的行为;战国时期,养士成为卿大夫竞相标榜的时髦风气,形成了“士无常君,国无定臣”的观念。这一变化说明,战国时期( )

A.儒家学说不受诸侯重视 B.宗法礼乐制度遭到破坏 C.政治动乱导致人才稀缺 D.士族门阀势力开始兴起

B 解析 春秋时期“养士”被视为“不忠谋逆的行为”,战国时期形成“士无常君,国无定臣”的观念,这说明商周以来(传统的)宗法礼乐制度遭到破坏,故B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不涉及人才稀缺问题,排除C项;D项与题中的时间限定不符,排除。

10.(2019·安康期中)春秋战国时期政治领域从两个方面发生着变化:一是权力的转移,二是兼并战争的发展。这两个变化( )

A.推动了官僚政治的建立 B.顺应了人民的普遍要求 C.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违背了历史发展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