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语篇的图像意义构建分析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21 0:20:0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多模态语篇的图像意义构建分析

作者:吴天乐 张红岩

来源:《艺术科技》2013年第12期

摘 要:图像意义的构建分析是多模态话语分析研究的重点之一。Kress G. & van Leeuwen T.提出的视觉语法是图像意义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针对杂志封面分析其图像意义的构建,丰富了多模态语篇的研究,拓展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的领域,提高读者的话语识读能力,帮助设计者科学地选择和协调杂志封面的各种模态,从而达到最佳设计效果。 关键词:多模态语篇;图像;意义构建;视觉语法 0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信息交流方式不仅仅局限于语言,取而代之的是包含了多种模式的复杂形态。“图像时代的到来,特别是图像在媒体,教育和儿童文学中的大量生产,使我们无法忽略多模态话语。”[1]社会发展至今,传统语法认为是副语言的图像、颜色、声音和动作在现代交流中不再处于辅助的位置,而是在和语言符号一起形成更为宽泛的符号资源共同参与构建意义。[2]

20世纪90年代,以Kress G.& van Leeuwen T.等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家把语言社会符号性的研究扩展到了图像、声音等多模态交际手段的研究,认为社会符号学理论同样适用于对图像等其他符号的分析。我国也有诸多语言学名家,如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等对多模态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路径和现实意义进行了评介,对推进国内的多模态话语研究起到了宏观指导的作用。[3]

借鉴Kress G.& van Leeuwen T.的视觉语法对两个杂志封面作深度探析,从语言学和社会符号学的角度探寻图像作为社会符号和语言符号是如何共同构成意义的,有助于拓展多模态话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语分析的领域,提高读者的多模态话语识读能力,帮助设计者科学地选择和协调杂志封面的各种模态。 1 理论框架

Kress G. & van Leeuwen T. 认为社会符号学理论也适用于图像的分析和描述,他们将其延伸到视觉层面上,认为正如语言的语法决定如何组成小句、句子和语篇,视觉语法将描写所描绘的人物、地点和事物如何组成具有不同复杂程度的视觉的“陈述”。[2]

视觉语法以系统功能语法为基础,Halliday认为语言具有三大元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Kress G. & van Leeuwen T.对应功能语法,创建了以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为核心内容的视觉语法,为多模态语篇的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分析方法。 再现意义包括叙事的再现和概念的再现两大类,其中叙事的再现包括行动过程、反应过程及言语和心理过程,概念的再现则相当于功能语法中所描述的关系过程和存在过程,叙事再现展示了发展中的行动和事件,变化的过程,瞬息间的空间安排,而概念再现则更为稳定,时间因素减少,更为概括。[1]互动意义表示功能语言学中的人际功能的含义,是关于图像的制作者、图像所表征的事物(包括人)和图像的观看者之间的关系,同时提示观看者对表征事物应持的态度。在实现互动意义的时,接触、距离、视点和情态共同作用,创造出观看者和再现内容之间的复杂、微妙的关系。[1]构图意义则相当于功能语法的语篇功能,是指多模态的整体布局。

2 图像语篇的多模态意义构建

图1是《时代周刊》于2011年3月28日出版时的封面,通过一位日本妇女掩泪的侧脸来表现地震、海啸、核泄漏等一系列重大灾难给日本人民带来的痛苦。图2是《阅读》杂志社向广大读者征集2011年06期封面的其中一幅。所选两幅图像都以人物为参与者,更有助于互动意义中接触、社会距离、态度三要素的分析。

(1)再现意义。根据Kress和Leeuween对再现意义的划分,图1和图2都属于叙事的再现。李战子在分析图像的再现意义时指出:叙事再现行动过程中动作的发出者即为矢量的参与者,在图像中的位置通常最为突出,这可以从图像的尺寸、构图中的位置、与背景的对比、色彩的饱和度或显著性、聚焦程度以及心理凸现程度等方面来判断。[1]

图1中有文字说明和人物形象两部分。图像中最突出的位置是一位日本中年妇女以手掩泪的侧脸,即是动作的发出者,她的侧脸形成矢量,其脸部细节非常清楚与丰富,与模糊的背景形成鲜明的对比,表明其向观看者传达的重点是灾难给人们带来的痛苦。从文字来说,红色的字体“TIME”即杂志名,字号最大且全部大写,与红色的边框呼应,凸显其识别度。杂志名上方是白色标题“JAPAN’S MELTDOWN”(日本的崩溃),全部大写,向观看者表明这是重要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信息,标题下方是略小的白色文字“Earthquake,Tsunami,Nuclear Disaster,Resilience”(地震,海啸,核泄漏,回弹力),是对大标题的进一步解释,其重要性相比标题就略微削弱。 图2中,一个小女孩从半掩的破旧不堪的门中探出大半个身子,她的背后是黑漆漆的屋内背景。小女孩充当着叙事再现的行动过程中的动作者,是矢量的参与者,占据显著的位置,其浅灰色的衣服在一片黑漆漆的昏暗中尤为突出。斑驳的门所占的图中比例比小女孩的半个身子还大,向观看者突出其贫穷与落后。文字上,白色“阅读”两字字体最大,吸引观看者对杂志名的关注。人物形象的上下方略小的文字是杂志部分目录,则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

(2)互动意义。多模态话语中互动意义主要关注图像中参与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制图者的交际目的以及图像解读者本身对图像内容的介入程度。[4]互动意义的实现依赖于接触、距离、视点和情态等要素。

接触是指图像中的参与者和观看者由目光指向建立起某种想象的人际关系。这种图像又进一步分为索取类图像和提供类图像。图1中的日本妇女是侧脸,她双目紧闭,并没有与观看者有目光的接触,属于提供类图像,表明仅仅向观看者提供她由于灾难非常痛苦这样的信息。图2中的小女孩的面部表情突出而丰富,她把目光投向观看者,怯生生的眼神略显忧郁,表现出她的纯真无辜,向观看者索取关注,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

距离与取景的框架大小有关,镜头的伸缩能使观看者与图像参与者的关系拉近或远离。图1中的日本妇女只有头部和肩部出现,在Kress & Leeuwen看来形成了个人近距离,这样使观看者与她的距离很近,更能感受到她的痛苦,心灵上有更大的震撼。图2中小女孩腰部以上都出现在图像中,与观看者的亲密关系被极大地削弱,表达的是个人远距离,这样带有一定距离的观察使图像更具有真实客观性。态度通过视点来体现,即图像拍摄时所采取的是仰视、平视还是俯视。不同的视点体现制作者不同的主观态度。图1和图2像都是拍摄角度都是平时,从正面切入,表明了设计者对她们的态度是同情和关心,设计者试图使观看者能够没有阻挠的去体会她们的困境和无奈,自然地融入到图片中的气氛中。

同功能语法一样,情态以感官的编码倾向为出发点,基于色彩的饱和程度,分为高、中、低三类。图1中,杂志名和边框都选用了高区分度,高饱和度的红色,夺人眼球,属于高情态。同样属于高情态的绿色象征着人们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具有多元的文化内涵和一定的国际代表性,是和平、生命、安全和希望的象征色,所以妇女身上的绿色衣服表明日本人民对于安全和和平的期望。该图像的色彩区分度非常大,画面的构成丰富多彩,绿色的衣服,白色的手套等若干种明亮的色彩与模糊平淡的背景形成鲜明对比,从而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达到了最佳效果。图2的背景是黑色的,门是灰色的,小女孩是灰白色的衣服,都是属于不太饱和的色彩,客观地向观看者传达出贫穷落后给人们带来的无奈与痛苦,也符合杂志的主题,作为一本苦情杂志,以苦难历程为经,感知生活的艰辛,正确审视人生之苦,鞭策激励读者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