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备考指导笔试全攻略练习题汇总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3 19:11:3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教育学备考指导笔试全攻略练习题

教育学总汇题

1.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 2.儒家思孟学派在《礼记?中庸》中进一步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理论。

3.19世纪初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第一个试图按照心理活动的规律来分析教学过程,他根据兴趣和注意的分析,提出了“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阶段论。后来他的学生席勒又将“明了”分为“预备”和“提示”两部分。19世纪末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依据学生在“做中学”的认识发展过程,提出了教学过程的五个阶段:“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五步教学法。

4.教学过程是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为:

(1) 间接性与简捷性。2交往性与实践性。3教育性与发展性。4引导性与指导性。 5.教学过程规律:

(1)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 (2)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

最典型的是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形式教育论代表人物英国教育家洛克和瑞士教育家裴思泰洛齐(发展学生智力)。实质教育论的代表人物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和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教授学生生活常识)。

(3) 掌握知识与形成思想品德相结合。

最早明确阐述二者之间辩证关系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提出“教学的教育性”观点。 (4)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作用相结合。 6.教学过程的结构: 一是引起学习动机

二是领会知识,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 三是巩固知识 四是运用知识 五是检查知识

7.我国古代《学记》中的教学原则有“教学相长”“启发诱导”“藏息相

辅”“预”“时”“孙”“摩”“长善救失”。夸美纽斯提出了影响后世的“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自觉性”等五大教学原则。

8.我国,目前中学教学原则主要有: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等。

9.直观教具可分两类:一类是实物直观,另一类是模象直观。

10.中外教育教都很重视启发性原则。在中国,孔子提出了“不愤不起,不悱不发”的著名教学要求。《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学教求。苏格拉底在教学中重视启发,形成著名的“产婆术”。第斯多惠也有一句明言:“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发现真理”。

11.巩固性原则。孔子要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夸美纽斯提出了教与学的“巩固性原则”;俄国乌申斯基认为复习时学习之母。

12.循序渐进原则。《学记》要求“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朱熹提出“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夸美纽斯提出“系统性教学原则”。 13.因材施教原则。朱熹“孔子施教,各因其材”。

14.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1)讲授法,方式有讲述、讲解和讲演三种。

(2)谈话法。(3)讨论法。 (4)读书指导法(5)演示法。(6)参观法。 (7)练习法。(8)实验法。 (9)实习法。

15.教学组织形式是指完成特定的教学人物,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16.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机授课制、分组教学制、道尔顿制和特朗普制。

17.班级授课的辅助形式有现场教学和个别教学。

18.一堂好课的标准: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组织有效、体验积极。

19.教学评价的种类:根据评价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布鲁姆提出)。根据评价对象分为教师教学评价和学生学习评价。根据评价所运用的方法和标准分相对性评价和绝对性评价。

20.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方法:测验法、观察法、调查法和自我评价法等。 根据测验的题目和性质为论文式测验、客观性测验、问题情景测验和标准化测验。 衡量测验题目的质量指标主要有信度、效度、难度与区分度。 21.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方式:考察和考试。

考察的方式主要有:口头提问、检查书面作业、书面测验等。 22. 常用的记分法有百分制和等级制。

第八章 德育

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地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

1.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方面地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地品德地教育活动。

2.德育是由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构成。 3.德育地特点:社会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4.1995年颁布的《中学德育大纲》规定了我国中学德育的目标。 5.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说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地统一过程。

6.德育过程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7.我国中学德育的主要原则有: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8.德育的途径是指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如: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和社会实践、共青团和少先队活动、班主任工作、校园环境建设等等。 9.德育的方法:

(1)说服教育法。包括语言说服和事实说服两种。 语言说服包括讲解、报告、谈话、讨论和指导阅读等。 事实说服包括参观、访问、调查等。 (2)情感陶冶法。

(3)实际锻炼法。两种形式:常规训练和实践锻炼。 (4)榜样示范法。

(5)评比竞赛法。 (6)奖励与惩罚。

第九章 班级管理

1.班级是学校教育管理的基层组织,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层组织,也是开展其他教育活动的基层组织。

2.班级是指为实现教育目的而由学校按学生的发展水平所组成的、进行教育教学和学校生活的基层学生组织。

3.班级是学生实现个体社会化的基本单位,它具有满足学生的要求、促进学生的发展、校正学生的行为等功能。

4.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爱拉斯莫斯。

5.19世纪初,英国学校中出现了“导生制”。是根据学胜的年龄和发展水平划分等级,对进度相同的学生系统性地开设科目,编制班级,实施同步教学;并且除教师之外还配备“导生”,他们在教师地指导下对低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与管理。 6.陶行之“小先生制”。

7.班级管理的功能:(1)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2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 3、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8.班级管理包括制定计划、组织实施、评价总结三个基本环节。

9.班级管理的原则主要有科学性原则、民主性原则、自觉性原则、整体性原则。 10. 班级管理的几种模式:常规管理、平行管理、民主管理、目标管理。

11. 学习指导:(1)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2)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3)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

12.生活指导:(1)对学生进行礼仪常规教育。 (2)指导学生的日常交往。(3)指导学生搞好生理卫生。

(4)指导学生遵纪守法。(5)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

13.班会是以班级为单位,在办主任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主持进行的全班性会务活动。 14.班会的特点:集体性、自主性和针对性。 15.班会一般有三类:常规班会、生活会和主题班会。

16.主题班会的形式:主题报告会、主题汇报会、主题讨论会、科技小制作成果展评会、主题竞赛、主题晚会等。

17.主题班会的组织:确定主题、精心准备、具体实施、效果深化等几个阶段。

18.组织主题班会注意的问题:主题不能过杂;要有的放矢;办主任要做好“导演”而不是“演员”。

19.班主任与家长通讯联系方式主要有:书信联系,《学生手册》或《学校家庭联系手册》联系,电话联系,网络联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