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免费下载)初中语文(苏教版)八年级-15____父母的心_教学设计_教案_5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6 4:24:3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感受父母浓浓的爱

2、理解文章在情节安排上“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特点; 3、感受小说“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怨”的风格特征。

2.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故事情节的一波三折。 难点:把握人物形象。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听世上只有妈妈好,看妈妈再爱我一次图片。

2、传说上帝创造了人,但没有精力照顾好他们,所以给每个人创造了父母。于是有了这么一个地方,它永远在你的心灵最深处,你愿用一生的时间去呵护他,这个地方,叫做“家”;而有这么一颗心,她让你肆意的索取、享用,却不要你任何的回报……这一颗心,就是父母的心。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小小说--父母的心(板书课题及作者),让我们感受一下父母这颗伟大、博爱的心。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请学生简单介绍作者

小结:川端康成,日本现、当代小说家。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伊豆的舞女、雪国、古都等。日本评论家认为川端康成是淡紫色的。紫,淡淡的紫,透溢着隐隐的幽谧和淡淡的哀怨。这是他作品的共同风格。父母的心同样具有这种风格特征。这也许和他本身的经历有关。他幼年父母双亡,后祖父母和姐姐又陆续病故,孤独忧郁伴其一生,反映在作品中就有一种哀怨的情调和伤感的情绪。(出示投影)

2、(1)给下列字注音:(出示投影) 濑()佣()酬()舱()褴褛() (2)解释:(出示投影) 失魂落魄: 如数奉还: 三、品读课文

1、初读课文:感受父母心

(1)请同学们听课文音频,然后复述课文内容 要求:抓住主要事件语言生动简明

(2)你能体会课文中父母的心吗?请说出你的看法。 2、再读课文:揣摩父母心

(1)请同学们再细读课文,完成下面的表格。(按次序每组完成一次换孩子相关题目)(出示投影) 次数时间决定表情原因

1当天傍晚送走大儿子眼含热泪难割难舍贫穷 2第二天早上送走二儿子无精打采接班人次序 3第二天傍晚送走三岁女儿不好意思和婆婆太像了 4第三天上午全部要回痛苦太小冷酷

(2)通过前面的表格,我们可以感受到父母在送孩子的过程中是煞费苦心,颇费周折的,他们一直处于犹豫矛盾之中,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内心有很多的考虑。那他们究竟考虑了些什么?请同学们到文中划出相关的语句。(请先指出地方,然后朗读这些语段。)

(3)再次研读课文,根据文中几次换回孩子原因的有关语句,探究出“父母的心”的具体内涵。

A、第9小节,“昨晚上仔细地想了又想,大儿子嘛,不论怎么穷吧,也是我们家的接班人哪,况且,把老大给别人按次序也不对,如果可能……”,体现了父亲对于整个家族的责任感。

B、第11小节,“今天早晨给你送来的二儿子,从眉眼长相到说话的嗓门,都和我那去世的婆婆一模一样。”这个理由表面上似乎很可笑,实质上却是孝顺父母的问题。而孝顺父母是日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日本有这样的谚语: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

C、第11小节,“我就实话跟您说吧,我这心里呀,就像把婆婆扔了一样不好受,再说也对不起我们当家的。”写出了母亲对于当家的一种忠诚,对当家的高度负责的一种责任心,维护当家的利益。

D、第15小节,“可是,正因为她太小,所以总担心她是不是会这样那样啦,结果是我们两口子一夜没睡。把那么个无知的孩子给人家,连我自己都觉得这当爹的太冷酷无情。”这是一个父亲的肺腑之言。从理性角度上看,把孩子送出去也是对孩子的爱,希望他以后能生活地比父母好。而从感情的角度,父母觉得自己太残忍。是父母的爱心使得他们做出了要回小女儿的决定。 学生活动:1.先自己认真阅读,然后思考“父母的心”的内涵 2.四人小组讨论各自的观点。 父母的这颗心到底包含哪些内涵呢?, 老师明确:爱心、孝心、责任心 3、三读课文,评价父母心

(1)小组讨论:你觉得把孩子送给别人是爱吗?要回孩子是爱吗?说出你的理由。(教师归纳:送与不送都是爱。)

(2)哪一次理由最让你感动?请有感情地自由朗读,感悟隐含着的浓浓的爱,淡淡的哀怨。

(2)小结评价:爱是人类最伟大的一种情感,爸爸妈妈几次将孩子送走又要回,这体现出爱的伟大。古往今来,许多诗人、作家赞美爱、歌颂爱,今天在课堂中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爱,我想请大家结合自己的体会将你感受到的爱表达出来:

口头小创作: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出示投影) 示例:爱是一坛陈年老酒,甜美香醇。

(教师适当补充:爱是一幅传世名画,精美隽永;爱是一首经典老歌,轻柔温婉;爱是一方名贵丝绸,细腻光滑;爱是雨中的一把伞;爱是夜里的一盏灯;爱是儿女眼中的依恋,;爱是父母无私的心灵……)

2、师生共同收集古今中外反映父母关爱子女的谚语、格言、民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