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三年级科学下册《风的形成》教学设计2 青岛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6 11:55:0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2019年三年级科学下册《风的形成》教学设计2 青岛版

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是在三年级认识空气和风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探究风的形成,了解热传递的另一种方式――对流,为进一步研究保温和散热奠定基础。其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探究风的成因。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从实验现象出发,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2.能推测螺旋圈转动的原因。

3.能用对比实验、模拟实验的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归纳风的成因。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愿意利用所学的热传递(对流)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解释螺旋圈转动的原因。 2.能理解风的成因。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1.能描述暖气片使整个室内变热的过程。 2.了解人类对热气球的探索史。 教学重点和难点: 指导学生探究风的成因。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探究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

活动1:画螺纹线的纸片、细线、蜡烛、铁架台、火柴。 活动2:纸风箱、蜡烛、蚊香、火柴、毛巾。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提问

大家都感受过风吗?说说你的感觉。 2.实验导入

①教师让学生翻开P59,看书上的图,讲解实验方法。 ②猜一猜:让学生猜一猜门缝中的上下纸片会向哪个方向飘? ③教师实施实验,验证同学们的猜想。 ④解释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教师:我想通过这个现象大家对风有了一定的认识,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研究风。 (二)新课教学

◆活动1:观察上升的空气 1.分组实验

教师发给每个小组一张提示卡及一套实验用具。 提示卡内容:

①用剪刀剪一个纸螺旋圈,并在圈的中心扎一个小孔,穿过一根细线,线端打结。 ②将绳的另一端固定在支架上,使螺旋圈自然下垂。 ③点燃蜡烛,把它放在螺旋圈的下面,观察有什么现象。 ④移走蜡烛,过一会再放回原位,观察螺旋圈会怎样。

学生实验,教师指导。(在此过程中,教师提醒学生要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把实验现象记录下来。)

2.汇报与推测

①学生汇报实验观察到的现象。

②推测:让学生推测螺旋圈转动可能与什么有关。 3.阅读科学在线

指导学生阅读P60科学在线。 思考:

①热气球是怎样升空的?

(空气受热后会上升,上升的空气使孔明灯和热气球升上了天空。) ②人们利用热气球可以做哪些事情? 4.讨论

根据科学在线解释:

①纸螺旋圈转动的原因是什么?

②解释冬天门缝下部的纸片往里飘,上部的纸片往外飘的原因。 板书设计:

第十六课 风的形成

活动1:观察上升的空气

①冬天门缝下部的纸片往里飘,上部的纸片往外飘的原因。

外面的空气比室内的空气密度大,冷空气会贴着地面冲进室内,室内的暖空气会从门的上部往外跑。

②纸螺旋圈转动的原因是什么?

点燃的蜡烛会使周围的空气受热上升,上升的热空气会推动螺旋圈转动。 ③热气球是怎样升空的?

空气受热后会上升,上升的空气使孔明灯和热气球升上了天空。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回忆上节课内容。 纸螺旋圈转动的原因? 2.话题引入。

教师:上节课,我们从实验中观察了上升的空气,这节课我们来研究风的形成。 (二)新课教学 ◆活动2:风的形成 1.教师演示实验

出示纸风箱,让学生观察其构造。

利用挂图或多媒体课件讲解实验的步骤和方法,使学生明确以下几点:

(1)该实验为对比实验,在前后实验中,除了蜡烛燃烧与不燃烧之外,其他条件均应相同;

(2)在操作过程中,尽量保证纸风箱的严密,不透气,这样实验效果才明显; (3)纸风箱很容易燃烧,实验前要将毛巾浸湿以备应急,实验中要小心操作。 2.学生分组实验,教师要巡回指导。

提醒学生严格按实验方法操作,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及时纠正操作中的错误,提示学生注意不安全因素。学生可以利用图画记录实验现象。

3.汇报实验结果。

组织学生按照“我们是怎样做的”、“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遇到了什么问题”汇报实验结果。

4.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1)出示思考题,引领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①实验中不点燃蜡烛与点燃蜡烛,蚊香烟流动的方向一样吗?为什么? ②为什么点燃蜡烛后在洞口附近会有风呢? ③实验说明在什么?

(2)在学生讨论分析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出实验结论:空气受热后会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会补充过来,从而形成风。

5.根据教学情况,进行适当拓展。

指导学生查阅资料,认识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6.利用对流的知识解释生活中遇到的现象和问题。 (1)解释暖气是怎样使室内的空气变热的。

(2)分析暖气片为什么要安装在室内窗户的下面,而厨房里的排风扇或室内的空调要安装在比较高的地方的道理。

(3)鼓励学生举出更多生活中利用热空气上升的例子。比一比谁的例子更好,解释更科学合理。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帮助学生培养学以致用的态度和行动。

板书设计:

第十六课 风的形成

活动2:风的形成

空气受热后会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会补充过来,从而形成风。 ①解释暖气是怎样使室内的空气变热的。

暖气片会使整个室内变热,其原因是空气对流的结果。暖气使附近的空气受热上升,周围比较冷的空气就会流过来占据暖气片附近的空间;流过来的空气受热后又会上升,周围比较冷的空气又会流到暖气片附近的空间来。就这样,在冷热空气的对流过程中,整个室内的空气就会变暖。

②分析暖气片为什么要安装在室内窗户的下面,而厨房里的排风扇或室内的空调要安装在比较高的地方的道理。

在空气的对流过程中,热空气总是要上升的,冷空气总是要下降的。根据这个道理,厨房里的排风扇应安装在窗子的上部,暖气片则要安装在窗子的下部。

教学反思:

今天,我上五年级科学课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为了提高孩子的兴趣,我故意饶了个大圈子,问:什么是

自然?说出自己身边的自然现象。同学们很踊跃。当提到风时,我就顺话题问:谁知道风是怎样形成的?有的说用

扇子扇,电风扇,等等,我说用手扇,同学们开始演示,课堂气氛很活跃。又问:风是什么?生答:是空气,是空

气流动。那教室外面的风是什么在扇哪?我问,学生答不出来,大家从书上找找答案吧!教师和学生一起做风的形

成演示器,同学们很感兴趣,要求自己也要制作一个风的形成演示器,我告诉了他们方法。课堂小结后,我让同学

们自己当老师布置作业,同学们很兴奋。

附送:

2019年三年级科学下册《风的形成》教案 青岛版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 2,学科:科学 2,课时:1 3,学生课前准备: 课前预习观察了解 完成课后习题 教学课题 1、让学生通过对身边的空气流动产生风的一些自然现象的观察,发现,能运用已有的的知识,作出自己对问题的假想答案。 2、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想象力。 3、能初步用实验产生的结果来验证某种假设的结论,并运用类比探讨风的成因。 4、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认识空气流动的原因,以及自然界中空气流动的条件。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热空气知识的基础上,引入空气流动的原理。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因此本课的教学需要把握好学生的认知水平,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使学生在认识空气的基础上通过探究风的形成,了解热传递的另一方式——对流。这节课从生活现象入手,启发学生提出有关风的成因的问题;进而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认识风的成因。最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知道风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认识空气流动是风的形成原因。 难点: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让学生学会自我探索。 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风》的相关教学材料,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