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宁县第五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25课 杜甫诗三首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8 20:54:4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25 杜甫诗三首

知识与技能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了解杜甫诗歌的发展轨迹和“诗史”的特点。 1.反复朗读,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2.揣摩诗歌的体裁特点和手法。 1.《望岳》:激发学生更加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培养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春望》:感受诗人忧时伤乱、忧国思家的情感。 3.《石壕吏》:激发学生对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的同情。[ 重点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难点了解杜甫诗歌内容的发展和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材分析 教学设想 重难点 教法 学法 教具 三主互位导学法 发现法、探究法、点评法。 黑板、多媒体 杜甫被后人尊称为“诗圣”,他的诗由于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社会变迁,因而被称为“诗史”。同学们曾经读过一些这位大诗人的作品,本课我们将学习他的三首诗,看看他的诗在写作上有哪些变化。 (一)《望岳》 1.了解背景。 这首诗写于736年,是杜甫25岁时初游齐、赵时所作,正值意气风发的时期,又是登临五岳之首的泰山,借山言志,豪放不羁。通篇充满想象。 2.课文分析。 (1)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开首两句写泰山高峻雄伟。泰山如此雄伟,青翠的山色望不到边际。诗句先写对泰山的仰慕,再写它横跨齐鲁两地的壮伟。这是对泰山的远望。 (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大自然在这里凝聚了一切钟灵神秀,山南山北如同被分割成黄昏与白昼。 中间这两句写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能分割日夜的巍峨形象,“割”字尽现其锐。这是近望。 (3)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望着山中冉冉升起的云霞,荡涤着我的心灵,极目追踪那暮归的鸟儿隐入了山林。这两句为遥望,写泰山给诗人的课感受——空阔可括尽天地。 堂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设 前六句极写泰山高远之极,末两句更进一层,发出高唱: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那众山,而众山就会显得计 极为渺小。这是作者望岳而生登临峰顶之意愿,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之雄心,显示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3.小结。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登岳的意愿。这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二)《春望》。 1.了解背景。 《望岳》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二十年后,世事变化。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三月,杜甫看到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后的长安就写下了这首《春望》。“春望”是作者所看到的长安春天的景色,抒发了忧时伤乱、忧国思家的感情。 2.课文分析。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首联即写春望所见:京都沦落,长安一片残破景象,但大好河山依然存在;长安城内又是春天了,草木遍地苍苍,此间包藏着诗人沉重的慨叹。 望岳远望 整体形象——参天耸立近望 泰山美景——秀美高大细望 山之景物——幽深神秘愿望 凌云之志——高瞻远瞩 由望到想 教学反思 板 书 设 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