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教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7/1 2:07:0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扬州慢

姜夔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诵读、想象等方法来鉴赏名句从而体会黍离之悲。

过程与方法:理解本词对比、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用典等表达技巧。 情感与价值观:体会作者蕴涵在作品中的忧国伤时、抚今追昔的哀思。 【教学重点】通过鉴赏理解黍离之悲。

【教学难点】通过对名句的赏析掌握本词的表达技巧。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

扬州自古以来就是旅游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万贯,骑鹤下扬州”之说。到了唐朝,扬州更是美丽繁华,让人醉生梦死。李白就有“烟花三月下扬州”的诗句,而杜牧更是两度在扬州生活。翻开杜牧的诗集,最亮丽、最受人喜欢的是描写扬州的;可以说,杜牧传播了扬州的美名,扬州成就了杜牧的诗名。三百年后,又一文人路过此地,扬州还一如从前吗?他眼中的扬州又是怎样的?今天我们来学习姜夔的《扬州慢》。 二、 知人论世 1、作者

姜夔(约1155—约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南宋著名词人。一生漫游各地,到处依人作客。政治上困顿、失意,屡试不中,未能做官,最后在贫困交迫中死于杭州西湖之畔。一生好学、好客、好藏书。擅长诗词,精通音律,能自制新声,还工于书法,精于鉴赏,是个多才多艺之人。生前与很多文人学士有密切的往来,并以文学艺术受到大家的赞赏。其词多写景咏物,记述客游,是南宋后期婉约派的代表作家。

词尤负盛名。词多纪游、咏物、感叹身世飘零,亦有寄寓忧国伤时之作。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 2、背景介绍

本词是作者22岁时路过扬州所作。扬州,在隋、唐、北宋间是著名的繁华之地。古代诗人曾用“春风十里扬州路”,“十里长街市井连”等诗句来描绘它的市容。晚唐大诗人杜牧一生挚爱扬州,曾在此流连十年之久,这里有他无数的浪漫回忆,留下他无数的动人诗篇。词人虽然初到扬州,但对这样一座历史名城并不陌生。然而,在南宋时,金兵频频南侵,扬州屡遭兵火,如今映入作者视野的却是一片荒芜,满目疮痍,词人顿生山河破碎之感。作者写本词时,宋金隆兴和议已达12年之久。南宋朝廷苟安半壁,朝纲废弛。词人目睹当年经强敌侵凌后扬州城的累累伤痕和苦难频仍的现实,岂能无动于衷?因而追怀丧乱,感慨今昔,写下了这首词,抒发了黍离之悲。 3、解题

这首词是一首慢词。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一般都比较长。姜夔作词,常自谱曲而不用现成曲调,所以词牌词题是统一的。《扬州慢》既是词调(词牌)又是题目,与词的内容密切相关,后来只被用作词谱,就与词的内容无关了。朗诵提示:语速慢而舒缓。 4、小序

(1)词前小序交待了什么内容?

明确:交待了词作的时间(淳熙丙申至日),及眼前所见所闻扬州景色(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写作的缘由(感慨今昔),他人的评价(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2)小序中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这首词的感情基调,你找到这一句了吗? 明确:“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一个“悲”字,奠定了本诗悲切伤感的感情基调。一句“黍离之悲”深刻的概括了这首词的主题,作品中寄慨了很深的家国之恨。

出处:《诗经·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周庙室,尽为禾黍,闵宗周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后来就用“黍离之悲”表示家国残破之痛。 二、诵读吟咏

苏轼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是古人传给我们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也是新的《教学大纲》对诗词教学的要求。

1.学生自读〔注意三个层面:字正句顺;感情基调;语感(语气、语速、节奏)〕 [补充] ①词的节拍不像诗那样整齐划一,诵读时要注意音节的停顿。如 “算而今/重到须惊”、“年年知/为谁生”等。

②词里的特殊句式,开头用一字领起,稍作停顿,其义直贯本句及下句,称“一字逗”,要读出提示语气。如“过春风十里”的“过”;“尽荠麦青青”的“尽”;“自胡窥江去后,??”的“自”;“纵豆蔻词工,??”的“纵”;“念桥边红药,??”的“念”等。

2、指名朗读(语速要缓慢、绵长,语调要低沉、悲吟) 三、整体把握

1、扬州这座繁华之城在词人眼中是怎样的?(用一个词概括)体现在哪?(找出相关词句)(学生动手圈注) 明确:空城。

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二十四桥、无声冷月、桥边红药)等。 (破败荒凉)

词人“解鞍少驻初程”,站在扬州城边,看到了青青的荠麦、废旧的城池、高大的树木、孤独的二十四桥、无声的冷月、寂寞的芍药,听到了寒气中传来的凄清的号角声。一个“空城”,营造出了凄清的氛围,结住上片,领起下片,实为全词词眼。

2、下阕中哪个字最能表现作者的情感?(想象杜牧来到扬州是何感受,这只是杜牧的感受吗?)

明确:“惊”。因“空”而“惊 ”,返照现实,扬州何等凄清荒凉、何等令人心痛!此时此地,此情此景,晚唐诗人杜牧是“重到须惊”,“难赋深情”。而姜夔则是实实在在的触目惊心了。这也就是诗家所提倡的“诗贵含蓄,忌直露”,不说自己,偏说别人,杜牧尚且如此,我何以堪?借杜郎之口间接抒发自己感时伤世之情。

3、今日的扬州令姜夔悲从中来,那么昔日的扬州又是怎样的呢?请从上阕中找出一个与“空城”相对应的词,概括昔日扬州的特点。除此之外,还有哪些词句写到昔日的扬州?这些词句写出了昔日扬州怎样的特点? 明确:昔日繁华的扬州城我们可以称之为:名都。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豆蔻词工”、“青楼梦好”、

“二十四桥”等。 (繁华热闹)

这些景象是通过杜牧的诗句想象得来。引用前人诗句是本词一大特点,这些诗句让人想起昔日扬州的繁盛情景,而今日的扬州却是如此萧条,寂寞冷清,两者形成鲜明对比,抚今思昔,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伤。引用诗句,可以加深词的意境,促人联想而意于言外。 4、造成昔盛今衰情形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自胡马窥江去后”,表明造成此种情形的原因是战争。古代战乱频繁,人民流离失所。曹操悲吟“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杜甫哀叹“边廷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胡马窥江”用借代手法,代指南宋初年,金兵屡次进犯。姜夔选取此题材正是为了极表他的“粟离之悲”,表达他因祖国山河破碎、百姓生活困苦而极其沉痛的心情。让我们重新读一遍,再次感受作者的黍离之悲。(学生齐读全词)

5、词人写昔日的扬州与眼前的扬州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昔日的扬州:虚写。眼前的扬州:实写。

一虚一实,虚实相生,这是本词的写作特点。 一“名都”,一“空城”,形成鲜明对比。

一边是繁华热闹,一边是萧条冷落,一边是虚,一边是实,两副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

综观全词,有情有景,有虚有实,回环反复,跌宕生姿,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诗歌鉴赏很重要的一步是理解想象,这就需要紧扣关键词语,把握主要意象,注重修辞效果,善于联想想象。只有做好了这些才能理解诗歌。请自由选择你体会较深的诗句,进行理解鉴赏。 四、词句赏析

教师示范赏析“二十四桥明月夜,波心荡冷月无声”,学生自由赏析,并与同桌互相探讨各自的赏析。

1、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明确;前两句八字,运用对偶、引用(暗引)修辞,概述扬州地理、历史、名胜,说明扬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自古繁华无比,这是词人的追忆,也勾起了人们对昔日名都繁盛的追忆,这八字又是下文“解鞍少驻初程”在原因。

前两句突出对名都的仰慕、神往,在笔法上是虚写反衬,以昔之繁华令人神往反衬下文今日扬州的破败荒凉。 2、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春风十里”是从杜牧《赠别》中“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诗句化出,并非实指一路春风拂面,而是化用杜牧诗意,使读者联想当年扬州楼阁参差、珠帘掩映的十里长街盛况,反照今日的衰败景象。杜牧诗句极言扬州之美,所以词人化用来作了一个对比:听说扬州繁华富丽、但一路之上,触目之处,却尽是青青的野生荞麦,一片荒凉景象。

引用、对比、虚实结合,写入城所见,前句点盛,后句点衰。“春风十里”指代昔日扬州繁华的街道,化用杜牧诗句写昔盛,呼应开头两句,并与“尽荠麦青青”构成鲜明对比;“尽荠麦青青”既与序中“荠麦弥望”呼应,又扣应下文“空城”二字,与《诗经?王风》中的“彼黍离离”一句在表现手法和意境、情调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写尽了劫后扬州荒凉、冷落。 3、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胡马窥江”借代手法,四字点明了“尽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