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社会学概论新修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9 13:11:0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四版)重点复习

1. 重要概念

?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

社会科学。【“社会学”一词最早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孔德在1838年10月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第四卷中提出的。】【社会学时现代社会科学中从某种特有的角度,或侧重对社会,或侧重对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或侧重对社会和个人的关系,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因而具有自己独特的对象和方法的学科。】 ? 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是指特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四大系统之间以及各系统内不同部分、不同层次之间相互促进,而社会障碍、失调等因素被控制在 ? ]最小的限度和最小的范围内。

? 社会的中性运行和模糊发展,是指社会运行有障碍,发展不甚平

衡,包含较多较明显的不协调因素,但它们还未危害社会、破坏社会的常态运行。因此,社会的中性运行也可称做有障碍的常态运行。 ? 社会的恶性运行和畸形发展,是指社会运行发生严重障碍、离轨、

失控。

? 社会学调查,是指在社会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社会学的程序和研究

方法,进行资料的汇集和整理,从而得出较为科学的认识和具体工作

建议的一套实践活动。

? 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中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 ? 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社会某一方面的状况而设计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指标。 2. 社会学与各学科的关系 (1) 社会学与哲学的关系

(2) 社会学从根本上来说,是要为人们提供一个正确的、科学的社会观和

生活观,而这都有赖于哲学的帮助。一部好的哲学史,不但能提供很多有用的观点,也能为我们提供大量的社会生活的道理和知识,这些知识是其他任何知识所不能比拟的。 (3) .社会学与其他综合性社会科学的关系

对社会进行整体的、综合研究的社会科学不仅社会学,还有历史学、人类学等。社会学与它们的区别主要不在于研究对象和范围上,而在于研究的角度与方法上。

(3)社会学与专门性社会科学的关系

社会学与专门性社会科学的区别,主要表现在研究对象上的不同。社会学以社

会整体为研究对象,而专门性社会科学则以社会整体的某一部分为研究对象。 3. 社会学与历史唯物论的关系

社会学和历史唯物论的关系,是具体的的社会科学与哲学科学的关系,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二者在理论上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

(1) 从对象上看,历史唯物论研究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社会学则研究

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特殊规律。

(2) 从科学层次上看,历史唯物论是对包括社会学在内的各门社会科学

知识的概括和总结,社会学则没有这么高的概括程度。社会学在历史唯物论的指导下,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特殊角度对其他社会进行概括和总结。

(3) 从作用上看,历史唯物论是考察整个社会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世界观

和方法论,社会学则着眼于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特殊观点研究社会。

4. 社会学的功能

(1) 科学理性功能——认识和改造现代社会的有效工具

? 认识社会,社会学的作用:

A. 向人们提供科学的社会知识,告诉人们社会现象是什么、

为什么是这样、将来怎样变化。

B. 社会学不仅提供现成的社会知识,而且通过提供社会的视

角和方法,帮助人们认识新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获得新的社会知识。

C. 社会学在认识社会各方面的一个特点和优势是它不仅定性

地研究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而且能够对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可以量化的方面,进行定量的研究。

? 改造社会,社会学的作用:

A. 社会学在帮助人们掌握科学的社会知识的基础上,进而帮

助人们在维护和改善现存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改革不利于社会发展的社会体制方面避免盲目性,增强自觉性,使自己的社会行动更加合理。更加符合规律性。

B. 社会学以自己的研究成果,对科学地管理社会和制定正确

的社会政策提供有根据、经过论证的实际建议,为改革开放服务,为社会弱势群体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服务,为多方面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从而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2) 人文价值功能——增促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

? 增促社会进步:增加和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以及

社会成员个体的全面发展。

? 减缩社会代价: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维护社会弱者

的基本权益,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千方百计地让他们共享社会发展、社会进步的成果。

(3) 服务建设功能 (4) 认识功能 (5) 实践功能

第二章

1.重要概念

? 人口,就其最基础的含义而言,即是指特定时间、特定地域所存在的人

的集合,这一种集合呈现出一定的数量、质量和构成特征。并由此对社会运行和发展产生基础影响。

? 人口分布是指一定时点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状态。

? 人口密度是反映人口在地域分布上的稠密程度的指标,指特定时点上单位

土地面积所居住的人口数,通常以每平方公里的常住人口数来表示,可以用来评估人口规模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 ? 人口迁徙是指人口居住地的永久性(半年或一年以上)改变,包括国际

人口迁徙和国内人口迁徙。

? 老龄化,即总人口中老龄人口的比重,相对于年轻人口所占比重而言,

呈持续增长。

?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是综合反映人口健康水平的基本标准,指的是同批

人出生后平均每人一生可存活的年数。

? 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中心的外部生物物理世界,即人类生存、繁衍所必

需的相应的环境。它不包括社会文化环境,实际上是一种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具有系统的特征,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两大部分。

第三章

1.重要概念

? 社会——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 社会唯实派(实体派):社会不仅是个人之集合,也是一个客观存在

的东西,是真实存在的实体。

? 社会唯名派:社会是代表具有同样特征的许多人的名称,是空名,而

非实体,真实存在的只是个人。 ? 社会运行,指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为社会多种因

素和多层次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它们多方面的功能发挥。

? 宏观社会指社会的整体结构,是较大范围的社会关系,如人口结构、民

族结构、阶级结构、职业结构等。

? 微观社会指社会的个体结构,即表现日常生活中人际互动模式。如民族

的或阶级的个别成员之间的互动,职业群体的人员(每一个)构成,等等。 ? 个人关系,指日常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直接联系或互动,是一种较低层

次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常常是非正式的,没有什么固定的要求,更没有通过法律、法规、规则、规章等形式固定下来,因而它常常是不稳定的、变动不居的。

? 群体关系,指在社会的群体或组织的层次上所发生的社会关系。它是社

会关系的中间层次。与个人关系相比,群体关系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受到社会群体的规则、规范的约束。

? 社会制度,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及与之相互联系的社

会活动的规范体系。

? 血缘关系是指以血统的或生理的联系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 地缘关系是指人类社会的区位结构关系或空间与地理关系。

? 业缘关系是指以人们广泛的社会分工为基础而形成的复杂的社会关系。 3.马克思主义社会观

(1)社会不是单个个人的堆积或简单相加,它是人们的联系或关系,是人们相

互交往的产物,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2)在全部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最为根本的关系。

(3)社会系统思想。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这个有机整体的不同要素

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由四个子系统构成的,即经济系统、政治系统、社会生活系统和思想文化系统。 (4)马克思阐释了社会系统运行的基本规律。即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是社会系统运行的本质。 4.社会的特点

(1)社会是由人组成的。

(2)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横向联系:同时代人们之间的联系。 纵向

联系:历史联系,表现为人类文明前后相继承的无止境的发展过程】 (3)社会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

(4)社会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 (5)社会系统具有心理的、精神的联系。

(6)社会系统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有机体。 5.社会的功能

(1)整合的功能。(指社会将无数的单个的人组织起来,形成一股合力,调整

种种矛盾、冲突与对立,并将其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维护统一的局面。)

(2)交流的功能。(社会创造了语言、文字、符号等人类交往的工具,使个人

之间、家庭之间、群体之间、国家之间的交往成为可能。) (3)导向的功能。(社会有一整套行为规范,用以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调整

人们之间的关系,规定和指导人们的思想、行为的方向。有形的,如法律等强制手段或舆论等非强制手段进行;无形的,如习惯等潜移默化地进行。) (4)继承和发展的功能。(人们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通过社会而得以继承和

发展。)

6.社会运行——纵向运行:社会的变迁与发展。

(1继承的关系,即后来的社会接受了过去的社会所留下的遗产。

(2)变异的关系。社会纵向运行虽然继承了过去的东西,但不是一成不变。 (3)中断的关系。在社会的纵向运行中,有很多东西被历史发展所抛弃。 7.社会运行——横向运行:指在社会发展某一阶段上,社会诸要素、社会诸系统的交互作用。 (1)交叉与渗透的关系。社会是一个整体,社会各要素、各系统是相对的,而非绝对,是交织在一起的。

(2)制约的关系。即社会某些要素、子系统的功能的发挥会限制和约束另一些要素、子系统的发展。

(3)促进关系。与制约关系相反。

(4)转化关系。即一种要素转变为另一种要素、一个系统的问题转变为另一个系统的问题。

8.评价社会运行状态的原则

(1)综合性原则【全面性,整体性。】【途径:理论综合研究;利用数学、统计学等模型的综合研究。】

(2)协调性原则【结构性协调:社会要素的联系具有较高的有序性、合理的比例与排列和严密的组织性;功能性协调:社会系统在活动和作用上相互配合与相互促进;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协调:互相配合、互相促进。】 (3)满足需要原则,即满足个人、社会集团和整个社会对于维持和发展其自身活动的条件的各种要求的总和,但满足程度也是一个具有一定的确定性、可以量度的范畴。

第四章

1.重要概念

? 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

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成果。

? 价值观指社会成员对于人或事物价值的判断,即对于或事物的意义、重

要性的总体评价,它也是人们判断是非曲直的基本标准。 2.文化的特征

1) 文化具有超生理性。(指文化不是依赖生理、生物的特性而获得的。) 2) 文化具有超个人性,亦称文化的共享性。(文化为所有社会成员所共享。) 3) 文化具有象征性。(文化现象总是具有广泛的意义,文化的意义要远远超

出文化现象所直接表现的那个窄小的范围。) 4) 文化具有全括性。(文化不是单一的现象,而是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5) 文化具有整体性。(文化是一个有机系统和整体,由不同的要素,各种要

素之间按照一定的规则和规律形成一个综合的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