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7 0:01:4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
《自然辩证法概论》总复习
1、什么叫做自然辩证法?它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与活动进行哲学概括与总结的产物。
对象: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为什么说牛顿力学是机械自然观的自然科学基础?
答:牛顿力学正确地反映了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规律,是机械论自然观的自然科学基础。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惯性是物质的本质属性,物质自身没有改变状态的能力,物质要改变状态,只有依靠外力。
第二,“哲学的全部任务看来就在于从各种运动现象来研究各种自然之力,而后用这些力去论证其他的现象”。
第三,物体的运动只能改变物体的速度和位置,而不能改变其质量。 第四,存在“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 第五,可以用严格的数学方程式来表示机械因果性公式,人们根据它可以精确预言运动的结果。
第六,物质颗粒“可以无限地分割,而且是可以无限地把它分离出来的”。
3、自然演化的自组织机制、自组织理论
答:自组织是自然界物质系统自行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的过程。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其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能够形成有序的结构,或从低序向高序的方向演化。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是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
通过对自组织理论的认识,我们可以分析现在的各个国家甚至社会的发展。我们在对自组织理论有更深入了解的同时,还可以将得到的实际经验应用到社会中去,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
4、何谓演化与进化?怎么样来理解自然的进化方式?
答:进化:是一种具有特定方向的演化。是指事物的上升的、从无序到有序、从低序到高序的不可逆过程或复杂性和多样性的增长。通常指演化内容的第一部分,它是开放系统通过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以及其子系统与要家的协同作用和环境的相互作用,经过渐变与突变而发生远离平衡态的复杂化和有序化的过程。
演化:是一种具有不可逆性的运动形态。除了指事物的‘进化’之外,还包括了事物的下降的、从有序到无序、从高序到低序的过程即“退化”和从宏观有序态到远离平衡的“混纯态”以及不同远离平衡态的“混纯态”之间的更替。
自然界的进化:有序化和对称性破缺 (1)有序化
“序”的基本词义为“排列”,可引申为一种规则的状态,在现代科学中,序的概念不仅表现为空间结构的某种规则性,而且反映了时间演化过程的某种规律性。出此,广义的序应该是指时空结构的规则性,这种规则性既可以用来描述自然系统的状态,也可以用来反映自然系统演化的过程。
任何系统都是有序与无序的不同程度的辩证统一,这种统一的不同程度,就构成丁系
~ 1 ~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
统的一定秩序,即有序度。事物或状态不同的有序度构成一系列的阶梯。如果系统向有序化发展,我们就说它的有序度愈来愈高:反之,如果系统向无序化发展,我们就说它的有序度愈来愈低。
(2)对称性破缺
所谓对称,是指在一定变换下的席变性。如可逆性过程的时间反演对称性(时间对称)、空间对称(结构对称)和功能对称等。
破缺是指在一定变换下所表现的可变性,或对称性的降低。它实际上是对应着系统的有浮状态。复杂性和层次结构正是起源于某种对称性的破缺。自然界的有序化是对称性破缺的结果,正是由于对称性破缺才使系统向有序化、组织化和复杂化演化。
由此可见,自然界的进化就是一个不断发生对称性破缺的过程;自然界每发展到一个新的里程碑,都必有一个基本的物质的或相互作用的、时间的或空间的对称性破缺与之相适应:高度有浮化、复杂化和组织化的系统,即是对称性逐步破缺过程的产物。
5、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
答: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有: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努力减少环境污染;树立生态自然观;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实现人类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世界各国即不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共同发展;实现人类世世代代的共同发展。并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突出发展的主题--发展原则;发展的可持续性--可持续性原则;人类根本利益和行动的共同性--共同性原则;人与人关系的公平性--公平性原则。
6、如何理解“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
答: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马克思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在自然界之中,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人类的持续劳动使得人类能够持续的生存和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的改变着我们的环境。马克思主义者依靠积极的,能动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在他们看来,我们居住的自然环境应该是健康的,合乎人性的。“既然人的性格是由环境造成的,那就必须使环境成为合乎人性的环境。”人类的创造必须把改造自然,建设自然,美化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是合乎人性的行为。
7、科学和伪科学、非科学的划分标准
答:科学划界问题指区分科学与伪科学及其他非科学的界限问题。此问题由逻辑实证主义提出,其核心是科学划界标准。关于科学划界问题大致形成以下四种观点,逻辑经验主义的观点、批判理性主义观点、科学历史主义观点与科学实在论的多元观点。
逻辑经验主义认为有意义的命题才是科学的命题,否则便是非科学的问题。 批判理性主义者波普尔认为科学的理论或者命题具有普遍性,不可能被经验证实,而只能被经验证伪,因为经验总是个别的,所以他主张可被证伪的理论或者命题才是科学的,否则是非科学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科学和伪科学,非科学是有本质区别的。可检验性是科学区别于伪科学的根本标准。伪科学是伪装成科学形式的非科学,是一种社会现象,其内容不具有客观真理性。不可检验性和伪装是伪科学的基本特征。一般的非科学是指不满足精确性和可检验性的命题问题或者理论,无法运用自然科学方法进行检验或者评价。
8、科学始于问题还是始于观察?
答:科学研究始于问题,这是由科学研究本身的探索性特点所决定的。人们进行的探索未知的研究活动总是为解决某一问题而有意识地去研究的,因此说,任何一项具体的科学研究,都是从问题开始的。科学史上没有一项具体科学研究不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尽管问题
~ 2 ~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
的提出是从事实中引出来的,但如果光有事实,不从中引出问题,科学研究就无从谈起。例如,物体落向地面的事实,是人人都看到的,只有牛顿提出了问题,因面才进入关于物体都以同样的加速度下落,人们认为这是已完全弄清楚的事情,谁也没有想封这里面还有问题,唯独爱因斯坦从理论的高度更新审视这一古老的实验事实,由此引出了引力和惯性同一的问题,正是“这问题直接导致了广义的相对沦”。
正确理解科研始于问题,需弄清问题与观察的关系。一般来说,只有事先有了问题,才会有自觉的观察。也就是说,科学始于问题,而不是始于观察。尽管通过观察可以引出问题,但是在观察时必须带有一定的问题,带着预期的设想,无目的的科学观察是不存在的。波普尔在一次讲演时,开始就宣布“请观察”,听众莫名其妙,不知道要观察什么,波普尔认为这就是没有问题而引起的。
正确理解科学始于问题,还耍弄清它同“认识以实践为基础”的区别和联系。二者是从不同角度提出的不同命题,科研始于问题着眼于科学研究的程序,是从具体科学研究程序的角度提出来的;认识以实践为基础,着眼于认识的来源,二者所处的层次不同,但二者有密切联系,实质是统一的,问题和认识最终都是来源于实践。问题就是从客观事实中引出来的。离开客观现实,离开实践,问题也就无从引出。因此,这两个命题,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互相并不矛盾。
9、科学假说形成的途径及其对科学研究的作用
答:科学假说是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的自然现象及规律提出一种假定性的推测与说明,它是自然科学理论思维的重要形式。
形成途径: (1)当出现已知科学理论无法解释的新事实时,提出猜测性说明。 (2)将某一理论推广到原适用范围之外时,对未知规律做出推测。 (3)为解决新旧事实、新旧理论之间的矛盾时,提出猜测性说明。
作用:其一,科学假说是形成和发展科学理论的必经途径。当新发现的事实不能用原有的理论来说明时,就需提出假说。提出的假说通过实践检验,被证实或证伪.被修正或被新的假说取代。自然科学就是沿着问题一假说一理论一新问题一新假说一新理论……的途径不断地向前发展的。正如思格斯所说:“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
其二,假说是发挥思维能动性的有效方式。首先,由于假说是对蕴含在科学事
实背后的本质和规律性的猜2g5、假设,它本身就是人类创造性的高度表现。所以,提出假说的能力,往往被认为是科学创造件的重要标志。其次,科学假说引导人们自觉地进行新的观察、新的实验、发现新的事实,成为发挥思维能动性的有效手段。
其三,不同假说的争论有利于科学的发展。关于同一类对象的多种不同假说之间
的争论,有利于揭露各种假说中存在的问题,促使人们的认识在实践的垂础上不断的深化和稻确化。即便是错误的假说,往往也包含一些积极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它也可以对科学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10、科学理论的发展模式
答:20世纪以来,有三种科学理论的发展模式:累积式发展观,否证式发展观和社会历史观。
累积式发展观包括:古典归纳主义的积累发展观;逻辑实证主义的累积发展观。 否证式发展观既是“证伪”。该观点认为:科学理论就是在不断地提出猜想,发现错误,而遭到否证,再提出新的猜想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向前发展的。所以其认为科学发展的模式是:问题--猜想--证伪--新的问题。
社会历史观主要由库恩提出,其认为科学发展的模式为:前科学--常规科学--危机--革命--新的常规科学--新的危机。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