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7 7:58:5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教学目标:
1.了解歌行体知识,背诵课文。 2.体味诗歌的情感与写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引起课文: ㈠简介作者
岑参(公元715~770),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其诗富有浪漫主义的色彩,气势雄伟,想象瑰丽,特别擅长七言歌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他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其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做过宰相,但其伯祖父和伯父都是获罪被杀的。父亲岑植虽做过刺史,但在岑参幼年时便已死去,由此家道中落。他从小便刻苦读书,以寻求出路。30岁中进士,授兵曹参军,时值西北边境一带战争频繁,岑参向往建功立业,曾两度从军到西北边防军队工作。边地风光,戎马生活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加之他本身就有舍身抗敌的雄心壮志,这使他写出了许多气势豪迈、充满报国激情的边塞诗。
㈡简介背景
唐天宝十三载(754),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武某或即其前任。作者为送他归京,写下此诗。
㈢简介歌行体 “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创建的一种新诗体。
“歌行体”一般在标题上用“歌”或“行”来体现。如以“歌”命名的有白居易的《长恨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以“行”命名的有高适的《燕歌行》、白居易的《琵琶行》、杜甫的《兵车行》等。
“歌行体” 形式比较自由,篇幅可长可短,把记人物、记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生动;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平仄不拘,可以换韵;句式比较灵活,一般是七言,也有的是以七言为主,其中又穿插了三、五、九言的句子的。
二、学习课文:
第一步,泛读课文。快速阅读本诗,请用着重号标出作者描写的对象,用横线标出直接描写对象的诗句,用波浪标出间接描写对象的诗句,用小圆点标出作者表达感情或体现主旨的词语、主旨句或关键句,用序号标出诗歌的层次。在此基础上理解诗歌的结构与中心。
老师检查梳理: 对象:白雪
直接描写对象的诗句: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纷纷暮雪下辕门 去时雪满天山路 雪上空留马行处
间接描写对象的诗句: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风掣红旗冻不翻
表达感情的词语或句子:愁云惨淡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一、指导学生理解诗歌的结构。
㈠本诗可分为几部分,分别写了什么? 明确:
1.咏雪(前十句)
2.送别(后八句)
小结:“咏雪”部分,前八句描写塞外强劲的风雪和由此造成的严寒气候。第九、第十句为承上启下的过渡句。“送别”写送别武判官的情景。这一部分又分为两层,前一层写送别宴会,后一层写依依不舍之情。
㈡本诗是以什么为线索的?请扣全诗分析:
明确:线索:雪。八月飞雪——辕门暮雪——雪满天山——雪上蹄痕。 二、理解诗歌表达的中心
㈠指导学生朗读表现作者情感的语句、关键词语,揭示中心的语句等,体会作者在诗中表现的情感。
㈡指导学生根据上述内容及写作背景、写作意图等概括出诗歌的主旨。
明确:全诗通过描写塞外的冰天雪地的奇丽风光,表现了依依惜别之情,用边塞军旅生活的苦寒烘托了边塞将士的豪迈气概和壮烈胸怀。
㈢本诗表现的主旨有何深刻、新颖之处?
明确:不仅表现依依惜别之情,而且表现边塞将士的豪迈气概和壮烈胸怀。作者送别的环境是酷寒的,但表现的情谊是温暖的;边境的环境是严酷的,但在这样的环境中还能坚持戍边是豪迈的、壮烈的。
㈣指导学生理解诗歌主旨对我们的启迪。 略。
第二步,精读课文。理解诗歌的要素及语言。 一、指导学生理解诗歌的要素。 ㈠理解诗题。
1.题目表达了怎样的内容?
明确:体裁为歌行体,内容为咏雪和送别。 2.本文题目与诗歌正文构成了怎样的关系? 答:总领了全诗内容,暗示了行文的结构。 ㈡体味意境。
1.指导学生找出诗歌中的物象。
明确:北风、白草,飞雪 罗幕、狐裘、锦衾、角弓、铁衣、瀚海、冰、云、中军、胡琴、琵琶、羌笛、暮雪、辕门、红旗、轮台、天山、马行处。
2.作者运用上述意象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有怎样的作用?
明确:边塞奇丽的雪景、戍边将士战斗生活环境的苦寒严酷,大漠的宏大壮阔,营造了送别的氛围,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感情。
3.作者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感情比较复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表达了对雪的歌咏;“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去时雪满天山路”表达了对友人前途的担忧;“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全诗无不流露出边塞将士的豪迈、壮烈之情。
二、指导学生理解诗歌的语言。
㈠指导学生找出自己最欣赏的语言,并分析其是怎样表达的,有什么妙处? 1.“北风卷地白草折”写风猛,一“卷”字写北风席卷大地的态势,“胡天八月即飞雪”写雪奇,通过飞雪之早写出了胡地奇景。一“即”字写出了作者的惊诧,一“飞”字写雪下得猛而紧,与“卷”照应,写出风雪交加的恶劣环境。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用梨花喻飞雪,写出了飞雪落缀在千树万树上的奇异夺目,气象万千。“忽”字一转,突兀意外,意在表现边塞气象变幻突然奇妙,再把
满树的白雪比作梨花满树,这个春天的景象是他主观上的感受,却写出了雪的洁白、鲜润的特点,为酷寒的边塞增加了暖意,意境奇特,比喻新颖,既写出了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又写出了诗人开阔的胸襟。
3.“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百丈冰”写冰雪覆盖大漠,面积宽,冰块人巨大,后面写惨淡的愁云布满天空,“愁云”既写景又写情,做到了情景交融。
4.“风掣红旗冻不翻。”雪中红旗这一特写镜头,红白相映,色彩鲜明,十分夺目。从情景来看,红旗不翻,武判官即将出发,凝重压抑,令人黯然销魂。
5.“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山回路转,已不见友人身影,诗人仍然伫立雪中,翘首远望,雪地上一行长长的蹄印,牵动诗人惆怅的心情,友人依依不舍的深情及思乡之情随马蹄印的远去而愈益深厚,其意境与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
㈡指导学生背诵课文,在背诵中积累语句或词语,进一步体会文中的感情。 ㈢指导学生运用所积累的语句或词进行创造性的表达。
第三步,选读相关内容,个性解读,读写结合。 一、个性解读。 ㈠学生自我解读。 ㈡教师作归纳总结。 二、读写结合。
㈠找出文中最主要的写作手法。 正侧面描写结合。
㈡指导学生思考这个手法对表现主旨、对文章的结构等有何作用
明确:通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写景。开头四句正面写雪的奇丽。接着四句侧面写雪之寒,作者将笔锋由帐外转入帐内,写军中将士的苦寒生活,风吹散雪花点点人帘湿幕,四周骤冷,白日狐裘不暖,黑夜锦衾嫌薄,将军的硬弓拉不开,都护的盔甲冷难着,实在奇寒难忍。这部分既表现了对边塞奇丽风光的赞美,也烘托了边塞将士的豪迈气概和壮烈胸怀。
㈢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写作实际思考这个技巧对自己的写作有何借鉴作用。
四、课堂作业: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都是“歌行体”诗,形式自由,语言流利,格调奔放。请从句式、叙事、抒情等方面说说两首诗的异同。
明确:两首诗的相同之处是:都无固定的格式,第无定句,诗句多少依要表达的内容而定:都以写气候景物开篇,都将写景与叙事融为一体;都抒发了诗人独特的情怀。
不同之处表现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七字句为主,间以九字句和二字句,句式杂错;叙事故事性强,抒情强烈而深沉;艺术结构严谨,层层推进,埋下伏线,最后直抒胸臆,过渡自然。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都是七字句,句式整齐;叙事简洁,抒情含蓄而典雅,四个“雪”宇(送别前雪景、饯别时候的雪景、临别时的雪景、送别之后的雪景)一线串珠,章法严谨而又富于变化。
五、布置作业:
课外找一些歌行体的诗歌来阅读或背诵,以巩固课堂学习的效果。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