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上海浦东高三一模作文分析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18 11:18:1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一隅也能使人获得更多生活的信心。“每阵风都为了你而叹息,每只云雀为你而鸣。”纵然不能尽如人意,但这风,与云雀应是人类赖以生活的理由之一,在孤独悲伤的底色里。(宋佳玟)

我想,对于悲伤者来说,彻底的感同身受是不存在的,旁观者与被同情者所看到的悲伤永远是不一样的,但是以同情作为善意的动机促进,用理解作为对于悲伤者的安慰方式,在很多时候,是对悲伤者更大的帮助。同情即便没有同情到别人内心深处,又何罪之有?

但同情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对苦难的同情不应是偶发性的、一次性的行为,它需要“成长”为长效的机制和完善的体系,尽量减少贫困和不公正对人类尊严的剥夺,减少我们再次同情的机会。我知道我眼中的悲伤不一定你是心中的悲伤,但这又何妨,人类的心灵既有别人永远走不进的密林,也有相互绵延交融的草场。

将心比心,是当下的我们最应掌握的。虽然无法一比一还原,但总归好过冷漠看待。纵使旁观者眼里的悲伤未必是被同情者心中的悲伤,但旁观者的悲伤也是不可或缺的。愿热血难凉。愿世人皆可苦海回身。 出现的问题:

1. 结构混乱,忘记了议论文每一部分的写作要点

为什么—怎么办(中间缺少实质、现象、思辨、过度)

2. 语言苍白无力或太多抒情;缺少议论文必须要的有力而鲜明的论述

3. 大段举例,没有质量(考试失利、丢失东西,我有一个妹妹……)

4. 没有逻辑

对于悲伤者,我们的内心柔软处永远会刺痛而产生同情,但是在旁观者眼中,悲伤者之所以悲伤的原因,以及悲伤的对象,可能在前者眼中并未相同。这样看来,旁观者眼中所见的悲伤,可能只是由悲伤者的面部表情或肢体动作所传达的悲伤,而并非其心中的悲伤。 5. 越写越偏

但愿往后人们都可以留给他人独自悲伤的时间,悲伤自有其美 粉妆玉饰的悲伤

当旁观者眼里对同情者的悲伤实则并非被同情者心中真正的悲伤,原本高贵的热情变得多么可笑!在诸如此类事件频发之时,我们是否应静静想一下,我们如今的悲伤是否经过了过多粉妆玉饰?(点题)

对他人情感的体悟错误古已有之,我们多将其批评为,“不会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的确,个人立场和思考角度不同,不可避免的使我们理性所应当将自己情感强加在别人之上。就例如前几年的大学生自杀案,我们过多悲伤于学生本身的抗压能力缺失,而被同情者们——学生或者是其家属却沉浸在沉重学业负担和对失去子女的悲痛之中,这一特定思维模式的束缚,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我们与当事者处于不同身份立场的情感偏差。(原因 内因)

而当今在各社交媒体爆发的时代,浮躁的生活方式也加剧了我们同理心的缺失。与传统非互联网生活不同,我们很少再拿起报纸细细阅读回味最终将千百条思绪化为一声叹息。自媒体的使用前所未

有地拉近我们与世界的距离,也前所未有地疏远了我们心灵的距离。头条推送后,网友不加深思的留言,即使我们参与了“同情”的过程,却始终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看待,评论中大比例出现的“我”的强调提升了个人价值认识却换不回我们对当事者发自内心的理解同情。当过多信息浮造了我们的生活,冷眼旁观成为习惯,又何谓真正的同情悲伤?(外因)

更甚者,便是在网络上随处可见的自我同理心夸大以体现社会情怀,加拿大拘留案中有多少人义愤严辞?却又多少人理解当事人当时的恐惧无奈?我们说着要富国强国,又有多少说话者真正实践过?多少人出国旅游真正重视过中国形象?刻意放大的对悲伤的同情,在此刻被用于修缮旁观者自身价值的工具,而这种以他人之事为己用的自私背后隐藏的是社会的漠然。因为漠然我们忽视了被同情者内心的挣扎,而只关注于表达自己为了同情的同情。也许是因为太多信息使我们身心俱疲,或是“事

无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让我们漠视,但这一漠然心态,是我们最大的悲哀。(实质)

做一个真正懂得悲伤的人,此时一个曾十分容易的能力再次成为追求。在互联网时代,也许我们已不能在寻觅世外桃源修身养性,那我们也能在信息和字里行间寻觅更深的意义,设身处地的用平常心对待当事者,而非做评论中所谓真理的执掌人,找回曾失去的同理美德。(怎么办)

抛弃粉妆玉饰的悲伤,让纯粹的内心再次为同情流下一滴眼泪,让这一高贵的情怀,从绽光彩,我想这才是生活本来的意义。(点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