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重庆方言词汇方言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9/18 16:10:1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从重庆方言词汇浅议方言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作者简介:范茜,(1988.6-),女,汉,重庆南岸,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对外汉语专业

摘要:语言与文化是共生的,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语言是文化范畴中一种特殊的现象。方言是语言的变体,它作为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蕴藏着中国人民几千年的智慧结晶和浓郁的文化气息,而方言词汇更是对地域文化发源、演变的直接体现。本文从语言学的角度浅析电影《疯狂的石头》中的重庆方言词汇,从而浅析重庆方言与巴渝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 关键词:《疯狂的石头》 重庆方言 地域文化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传承一方文化”,想要了解重庆这座神奇的城市,有四种方式:坐船体会长江的博大胸怀;坐缆车欣赏群山、江水、桥影的转换;吃火锅感受重庆人的热情豪爽;看重庆方言剧解读巴渝文化的幽默、智慧。2006年上映的小成本电影《疯狂的石头》,创造了上千万票房的奇迹,得到很好的口碑,影片中充满着诙谐的幽默,和各地方方言的独特魅力,重庆话、青岛话、天津话、河南话等汇聚于此片,其中,重庆方言占据大多数,受到广大观众的热捧。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几千年的悠久历史,造就了独特幽默的重庆方言。重庆方言用其特有的语言魅力,栩栩如生地讲述了源远流长的巴渝文化。 一、方言与文化的关系概说

人类最初的语言大约在两百万年的旧石器时代产生,与此同时,文化也开始产生,语言的产生和发展丰富了文化的内涵。现代语言学认为,作为语言变体的方言,分为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民族文化分为主体文化和地域文化。本文指的方言是地域方言,即某一地区所使用的“地方话”,文化是地域文化,即同一民族在不同地理区域的文化。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地域广阔的国家,这为我国语言内部众多的方言和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历史契机。先秦经典《礼记·王制》记载:“五方之民,语言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①《礼记》指出了不同地域的人民使用不同的语言进行言语交际,即所谓的“方言”。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而词汇是语言要素中最能直接反应文化的。重庆方言,又称渝语,产生于清朝初期“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浪潮中,是汉语官话分支西南官话的一种,有着悠久的历史。重庆方言词汇以其独特的语言魅力和内涵,直接、生动地反映了重庆文化色彩。 二、方言化石与“帮会文化”的存留

影片《疯狂的石头》中,罗汉寺的老坑翡翠险被人盗,男主角包世宏误以为大门那群搬运工人是同伙,于是找到他们并对他们说:“小船要过千帆浪,大水不淹一家人,袍哥人家从不拉稀摆带……。”如果不清楚重庆的袍哥会,就很难理解“袍哥人家从不拉稀摆带”这句话的意思。“拉稀摆带”是重庆的土话,表达为人

啰嗦、虚伪、不耿直。重庆人常用“不拉稀摆带”形容兄弟、朋友之间的耿直、真诚、义气。四川、重庆的哥老会员被称为“袍哥”,相传对“袍”字的解释有两种,一是取于《诗经·无衣》:“与子同袍”之义,表示穿同一袍色之哥弟;另外一说就是《三国演义》里关羽在曹营留旧袍的故事,寓意入会者反曹奉汉之心——汉留,含义就是从汉朝遗留下来的精神气节,要源远流长地保留下来。②这两种解释皆表示兄弟间的忠义之情。袍哥会发源于晚清,是清代中期在四川出现的秘密社会组织,是重庆、四川本地的游民团伙“啯噜子”与从沿海传入的天地会结合之后的产物。它在明国时期盛行,同青帮、洪门一并成为当时的三大帮会组织。袍哥最在意的就是兄弟间的义气和互助,有“有饭大家同吃,有难大家同当”的口号,袍哥讲义气的帮会精神就一直延续下来,遗留在重庆人为人耿直、豪气的血液里。袍哥会反清的帮会性质,遭到清政府的封杀,所以他们有一套内部人员使用的“切口”,即隐语。这些内容丰富、生动有趣的隐语并没有随着后来袍哥会的消失而消失,反而,在重庆的一些方言词汇中能看见袍哥文化存留的痕迹。目前频繁使用的有很多,如“天棒”,形容无法无天、目中无人的人,“臊皮”,形容丢了脸面、自尊,“打平火”,就是我们如今流行说“aa制”,即在大家共同平均分摊伙食费用,还有其他许多“切口”,就不一一列举。袍哥文化是重庆特有的历史文化,通过生动、有趣的重庆方言词汇传承、发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