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学习题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7/1 4:07:3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知识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一般认为,社会心理学诞生于(1908 )年。

2·F.H·奥尔波特(F.H.AUport,1924)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 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3·社会学家艾尔乌德(C.A.Ellwood,1925)认为,社会心理学是关于( 社会互动 )的科学,以群体生活的心理学为基础。 4·勒温(K Lewin,1936)关于行为的著名公式是:B=f(P,E)。其中,E的含义是( 个体所处的情境 )。

5·社会行为是人对( 社会因素 )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

※6·勒温指出:“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情境 )必须被看成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

7·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 )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 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

※8.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中,态度属于( 个体层面 )的研究内容。 9.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中,时尚属于(社会层面 )的研究内容。

10.霍兰德(E.P.Hollander,1976)认为社会心理学的历史按顺序可划分(哲学思辨、经验描述与实证分析 )等三个阶段。

11.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期是(经验描述阶段 )。

12.社会心理学的哲学思辨阶段从古希腊开始,延续到(19世纪上半叶 )。 13.历史上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是围绕( 人性 )的哲学争辩。 14.经验描述阶段,是从(19世纪中叶 )到20世纪初。

15.经验描述阶段的特点是在(观察 )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

16.实证分析阶段始于(20世纪20年代)。

17.实证分析阶段的特点是:社会心理学从描述研究转向实证研究,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从( 纯理论研究 )转向应用研究。

※18.对一些反社会的价值观和一些引起心理障碍的价值理念,咨询师应该(进行积极的干预和引导 )

19.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伦理原则是指( )。

C.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往往要采用一些手段控制情境或被试者,因而要特别注意因欺瞒与恫吓所产生的后果,尽力避免对被试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 20.口头调查又称为(访谈法 )。

21.访谈可分为直接访谈与间接访谈,前者是(面对面 )的访谈,后者是访谈者通过一定的中介进行的,常见的有电话访谈等。

22.关于访谈法,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访谈法就是普通的“聊天” )。

2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研究者应严格按访谈问卷的顺序以及原有问题提问 )。 24.关于参与观察,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参与观察的主要目的在于观察者的自我体验 )

25.( 系统性原则 )不是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

※26.按照一定目的搜集大量(过去及现在的)资料,通过内容分析进行研究的方 法,叫(档案法 )

27.关于档案法,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心理咨询中考察求助者的个人成长报告,不属于档案法 )

※28.( 勒温 )被学术界认为是现代社会心理学之父。 29.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奠基人是(F.H奥尔波特 )。

※30.关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结果,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社会心理学研究结论不存在所谓的“生态学效度”问题 )。

31.社会学习论的代表人物是(班杜拉 )。

※32.观察学习所包含的过程有( 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动机过程 ) 33.社会交换论形成于20世纪50 ff-4-昧60年代初,创始人是美国社会学家( 霍曼斯) 34.关于社会交换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社会交换关系是建立在利益冲突基础上的人们的竞争性活动 )

※35.“个体或群体重复获得相同奖赏的次数越多,则该奖赏对个体的价值越小,这是霍曼斯社会交换论的(剥夺一满足命题)。 +

36.符号互动论的基本假设不包括(事物的意义在于得与失的权衡结果 )。 37.( 集体潜意识 )不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论的主要概念。

※38.荣格创立了分析心理学,他认为心理治疗的目的应该是发展病人的创造性潜力 及( 完整的人格 ),而不是治疗症状。

39.“集体潜意识”理论是由(荣格 )提出来的。

40.霍妮认为男女之间的心理差别是由(文化因素 )决定的。 41.沙利文认为( 人际关系 )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42.早在公元前328年,古希腊哲学家( 亚里士多德 )就指出:人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动物。

43.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 社会人 )的过程。 44.我国的劳动教养和劳动改造制度是一种(再社会化 )的机制。

45.关于再社会化,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对早期社会化及继续社会化过程中没有取得合格社会成员资格的个体的再教化 )。 46.(观念 )不是社会化的载体。

47.个体的全部社会化是以( 语言社会化 )为条件的。 48.“性别”表示( 男女在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 )。 ※49.( 国家意识阶段 )不是爱国意识的发展阶段。

50.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 )、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51.企业家属于(功利型)角色。

52.角色承担者不得不退出舞台,放弃原有角色,这是(角色失败 )。

53.作为教师,既需要权威者的角色,又需要和学生做朋友的角色,这两种角{ 时难以协调,这是(角色间冲突)。

※54.一位中年男子在工作单位是领导、管理者的角色,而在家中又是听从、顺√ 母的孝顺儿子的角色,他觉得自己转换困难,那么他面临的是( 角色问冲突 )。 55.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是(镜我 )。

※56.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即( 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 )。

57.身份的特点不包括( 系统性 )。

※58.詹姆斯(1890)关于自尊的经典公式是(自尊=成功/抱负)。 59.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

60.社会知觉是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 自己 )的知觉。

61.人的社会化过程,人的社会动机、态度、社会行为的发生都是以(社会知觉 )为基础的。

※62.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称为(图式 )。

63·(自我图式 )是个体在已往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对自己的概括性的认识。个体会在此基础上加工有关自己的信息。

64·受(图式 )的影响,个体记住的,往往是对他有意义的或者是以前知道的东西。 65·(印象形成 )是指个体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按照以往经验,将情境中的人或事进行归类,明确它对自己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

66.在印象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后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 )。

67.( 首因效应 )是第一印象作用的机制。

68.(近因效应 )是指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最新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原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

69.首因效应的存在表明(第一印象 )很重要,个体对后续信息的解释往往是以其为根据来完成的。 70.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表明,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顺序 )对印象形成有重要影响。 71.个体对认知对象的某些品质一旦形成倾向性印象,就会带着这种倾向去评价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这是(光环效应)。

72.光环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 )的现象,可能在人们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 73.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叫(刻板印象 )。 74.刻板印象具有( 社会适应 )的意义,使人的社会知觉过程简化。 75.在有限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刻板印象往往具有(消极 )的性质。

76.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个体在把各种具体信息综合后,会按照保持逻辑一致性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