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试题及答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4 22:07:3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托物寓意,结构精巧。文章以托物寓意的写法,借组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摧残和埋没人才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练习巩固】

一、解释加点的词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 2、骈.死于槽枥..之间()() 3、不以.千里称也() 4、一.食. 或.尽粟一石()() 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6、食.不饱() 7、才美不外见.( ) 8、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9、安.求其.能千里也( )() 10、策.之不以.其道.()()( ) 11、食.之不能尽其材.()()1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3、执策.而临.之()() 14、其.真无马邪.()() 15、其.真不知马也() 16、故虽.有名马( ) 二、重点句子翻译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译:世间先有了伯乐(那样擅长相马的人),然后才能有千里马。 2、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译:所以即使有名马,也只能埋没在那些仆役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面,不能凭借日行千里而著称啊。 3、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译:能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译:喂马的人不能按照千里马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多加饲料)喂养它。 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译:想要它跟普通马一样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6、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译:用鞭子打它,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竭尽它的才能,马嘶鸣,却不懂它的意思。

7、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译:手里拿着马鞭,面对着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8、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的不识千里马啊!

三、简答题

1、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3、千里马有怎样可悲的遭遇: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4、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其真不知马也。

5、文中韩愈说明庸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6、本文作者借千里马和伯乐的传说,巧妙地运用比喻的手法,表达作者愤慨的情感。伯乐比喻 识别人才的人,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食马者”比喻不识别人才的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7、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指明了千里马和伯乐的什么关系?

领起全文,提出观点;指明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

8、“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揭示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贤才难遇明主

作者借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悲愤和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视人才、埋没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9、 “安求其能千里也?”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反问。表达作者愤怒谴责“食马者”的思想感情,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四、阅读理解。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一项是( )

A.“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马说》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示了强烈的愤慨。

B.《马说》围绕着“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论述。开头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中间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最后总结全文。 C.《马说》第二自然段中四个“不”有力地谴责“喂马人”的无知。 D.“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 2、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先从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然后笔锋一转,“千里马

9

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论述。

B. 文章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伯乐比喻识别人才的人,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食马者比喻愚妄浅薄、不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C. 本文借千里马因为没有遇到伯乐而被埋没于世的故事,说明了众多的才智之士得不到重用得的真正原因,在于没有遇到像伯乐那样识别人才的人。

D. 通过阅读韩愈的这篇“马说”,我们发现,人才只有等伯乐来发现,否则就会被埋没。

3、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一开始,就强调了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发人深省,不同凡响。 B.本文采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借马喻人,委婉地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之情。 C.第三段从语言和动作两个角度刻画了食马者愚蠢而狂妄的形象。

D.作者在本文中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讽刺。 4、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安求其能千里也”运用反问,表达了作者愤怒谴责“食马者”的思想感情。 B.“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这两句表示反问语气,揭示问题的实质。 C.《马说》围绕“不知马”逐层展开论述;先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再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最后进行总结。

D.文中以排比写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强调了食马者的无知,增强了作者的讽刺意味。

《唐诗》二则

【内容理解】 1、[作者作品]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世称诗圣,其诗歌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合称为“李杜”。

《卖炭翁》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歌行体:古代诗歌的一种。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 2、[主题归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此诗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

《卖炭翁》以卖炭老翁个人悲惨的遭遇,深刻揭示“宫市”掠夺的本质,以及对

劳动人民生活艰难不幸的深切同情。 3、[写作特色]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运用照应的手法。“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即盼望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而这种心情,又是屋破漏雨、布衾似铁的艰苦处境激发出来的。于是由个人的艰苦处境联想到其他人的类似处境,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全诗的结尾。

《卖炭翁》对比衬托,匠心独享。诗中将卖炭翁的悲愤无助与宫使太监的骄横无礼对比,将伐薪烧炭的艰辛不易与宫使巧取豪夺进行对比,揭露宫市掠夺的残酷,以及劳动人民生活的不易。

【练习巩固】 一、阅读理解。

1、下列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这是诗人对群童不良行为的强烈愤恨。 B.本诗内容可分为四个层次,按照时间先后可概括为“秋风破屋”-“群童抱茅”-“长夜沾湿”-“祈求广厦”。

C.这是一首歌行体古诗,连续的韵脚变换体现了“歌”的特点,单行散句乃至长短句的错落有致,又体现了“行”的动感。

D.本诗歌先叙事,后议论抒情,即写出诗人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2、下列对《卖炭翁》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是一首讽喻诗,也是一首叙事诗。从题下自注“苦宫市也”,可以看出诗歌的主题在于揭露唐朝宫市公开掠夺性。

B. 官吏滥用私权,抢夺了卖炭翁赖以生存的东西,给他了毫无价值的东西,揭露封建宫室剥夺人民的罪恶。

C. 全诗完整地记述了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卖炭和被抢炭的过程,刻画了卖炭翁受压榨、被欺凌但敢于反抗的人物形象。

D.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运用描写,“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则运用说明,全诗笔法简洁,富有表现力。

【对比阅读】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