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临沧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6 22:17:0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临沧市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文科综合试卷

第I卷(选择题,共35题,共140分)

24.阅读下图“西周分封的重要诸侯国”,该图表明

①封国主要集中在政治中心东部 ③周文化扩展至黄河中下游

A.①② B.①③

②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④姬姓贵族均分封在边远地区 C.②③ D.②④

25.《史记》记载,黄歇(春申君)对楚王说:“淮北地边齐,其事急,请以为郡便。”又说:“复西取秦所拔我江旁十五邑以为郡,距(拒)秦。”据此可知当时

A.以郡统邑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郡一级的行政区划已成为定制 C.楚王善于纳谏确保了政治清明 D.郡制是特殊条件下的地方体制 26.汉初列侯封邑,列侯可征收封地租税,但封地行政由中央派官吏治理,列侯不得预闻。列侯多居京师,与所封之地关系淡薄,奉命“就国”(回到封邑居住)者,反似贬逐。据此可知汉初

A.列侯与中央矛盾重重

C.郡县制并未得以推行

B.中央集权有所强化 D.封邑经常与朝廷对抗

27.下图是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唐景龙四年(710年)抄本《论语郑氏注》(部分),12岁的作者在旁边留有小诗:“写书今日了,先生莫嫌迟。明朝是假日,早放学生归。”此文物可佐证

A.唐太宗推行“祟儒尊孔”的国策 B.《四书章句集注》已成为考试用书

C.唐朝人普遍用诗歌表达生活体验 D.汉文化在西北边疆地区也有所传播

28. 治外法权是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的内容之一,而在道光时代的人的目光中,不过是“以

夷制夷”的一种策略罢了。形成这种认识的根源是 A.列强意图加强控制中国 C.中西方法律观念的差异 念

29.张之洞在《马关条约》签订后曾提出:“凡我普天臣庶,遭此非常变局,忧愤同心,正可

变通陈法,以图久大,不泥古薄今,力变以前积弊,其兴勃焉,又何难雪此大耻。”说明此时的张之洞

A.受到维新思想的影响 C.准备彻底地改弦更张

B.仍坚持洋务派的主张 D.对戊戌变法表示赞同 B.中国日益卷人资本主义市场 D.国人普遍缺乏国家主权的观

30.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决定采用阳历为国历,1927年,国民政府通令:“嗣后无论公私事项,一律遵用国历”,然而之后社会使用旧历(农历)仍占主流。1936年,国民政府通告旧有的农家节气,应时节令等,均移于国历,其不可移者,则仍其旧,藉为推行国历之助”。这表明

A.保守主义成为社会文化的主流 步

C.城乡之间习俗变迁的速度差异大 利导

31. 日内瓦会议后,中国停止“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在“必须走出去”方针的

指导下,新中国相继提出解决与邻国边界问题的政策,不干预亚洲社会主义国家内部事

D.政府意识到习俗变迁应因势B.政府向落后社会生活方式让

务的政策等。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这一转变 A.表明由华夾外交转变为近代外交 熟

C.反映了革命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 响

32. 孟子指出天子可以讨伐诸侯,同等级的诸侯之间是不能够相互讨伐的。据此可知,孟子主张

A.仁政 B.徳治

C.守礼 D.非攻

D.摆脱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B.体现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

33. 汉至隋唐,弹琴的儒者多是经过世族家教门风滋养、承续累世经学的贵族,“琴者,禁也”和“以琴正心”是他们追求的目标。这表明

A.儒者通过琴理以期提高个人素养 B.儒学实现了与时代精神的结合 C.理学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D.世家大族是传承经学的主体 34.元曲名家马致远写得最多的是“神仙道化”剧,其主要倾向多是宣扬浮生若梦、富贵功名不足凭,要人们在山林隐逸和寻仙访道中获得解脱与自由。这反映出 A.当时多民族文化的融合 C.元代文人内心矛盾和苦闷

B.元代市民阶层的娱乐需要 D.元曲题材广泛雅俗共赏

35. 铜活字印书在明代弘治至万历初年曾经盛极一时,这大体上已经成为海内外学术界高度一致的共识。但北京大学辛德勇教授的最新研究指出,由于明朝铜资源的紧张与铜原料的昂贵,以及铜的硬度太高,中国过去缺乏大量刻制铜字的技术手段,事实上明朝并不存在铜活字印刷,中外学术界流行多年的传统看法难以成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历史研究依赖于人的主观判断 B.研究者立场影响对历史的解释 C.历史研究的结果无法达成共识 D.历史研究的史学结论可以争鸣

40. 材料一 在近代,欧洲一些文化哲学大师曾鄙视中国文化。黑格尔就把中国哲学排斥于

哲学之外;马克斯·韦伯认为传统中国哲学是背离时代潮流的。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态度自不必说,就连中国文人也难以抵挡这股潮流。胡适在对中西文化进行比较研究之后感慨中国处处不如人;鲁迅则剖析了中国人的劣根性。

材料二 1737年出版的《莱布尼茨哲学发展史》指出,莱布尼茨思想有两个源头,一是西方的柏拉图,二是东方的中国哲学。1773年霍尔巴赫在《社会的体系》中赞美孔子对政治与道德结合,以至于“在中国,理性对于君主的权力,发生了不可思议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