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5 23:03:2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穴动作的快慢,以区别补泻的针刺手法。2)提插补泻法,根据针体在穴位内提、插手法轻重来区分补泻的针刺手法。3)捻转补泻法,根据针体在穴位内捻转的方向、用力的轻重来区分补泻的手法。4)呼吸补泻法,指在用针刺手法时,配合患者的呼吸以区分补泻的方法。5)开阖补泻法,指针刺补泻过程中,在出针时是否按闭针孔以区分补泻的方法。
23、复式针刺补泻手法:是将多种单式补泻手法配合应用,操作较为繁复的针刺补泻法。1)烧山火,治顽麻冷痹,先浅后深,用九阳而三进三退,慢提紧按,热至,紧闭插针,除寒之有准。将所刺腧穴的深度分作浅、中、深三层(天、人、地三部),得气后,重插轻提,重复9次(行九阳数)。再刺入中层,重复9次,其后刺入深层,重复9次,留针15~20分钟;临床适用于脾肾阳虚、沉寒痼结、阳气衰微等虚寒证。2)透天凉,治肌热骨蒸,先深后浅,用六阴而三出三入,紧提慢按,寒至,徐徐举针,退热之可凭。将所刺腧穴分作浅、中、深三层(天、人、地三部),得气后,轻插重提,如此6次(行六阴数)。再提至中层,如此6次,再提至浅层,如此6次。临床适用于实热火邪、痰热内盛所致的中风闭证、癫狂等实热证。
24、艾炷灸法:1)直接灸,将艾炷直接放置施灸部位皮肤上烧灼的方法。根据灸后有无烧伤化脓,又可分为化脓灸和非化脓灸。2)间接灸法,又称隔物灸、间隔灸。是在艾柱与皮肤之间衬垫某些药物而施灸的一种方法。具有艾灸与药物的双重作用,火力温和,患者易于授受。分为: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附子灸。 25、温针灸法:是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既需要留针而又适宜用艾灸的病症。
26、艾灸法作用特点:主要作用是温热透达腧穴深部,和艾叶芳香温通药性的综合效应。主要应用是以经脉陷下、阴阳皆虚,经脉坚紧者为宜。可治针刺或中药疗效不显著,亦即‘针所不为,灸之所宜。主要用于寒证。
27、艾灸法的适应范围:1)温经通络,寒凝血滞、经络痹阴所致的风寒湿痹、痛经、经闭、寒疝、腹痛等;2)祛风解表、温中散寒,风寒外袭之表证,脾胃寒盛的呕吐、胃痛、泄泻;3)温肾健脾,脾肾阳虚之久泄、久痢、遗尿、阳痿、早泄;4)回阳固脱,阳气虚脱之大汗淋漓、四肢阙冷、脉微欲绝;5)益气升阳,气虚下陷之内脏下垂、阴挺、脱肛、崩漏日久不愈等;6)消瘀散结、拔毒泄热,疮疡、痈疽初起,疖肿未化脓者;瘰疬及疮疡溃后久不愈合者;7)防病保健,灸法用于防病保健有着悠久的历史。
28、施灸禁忌:1)禁灸病证,无论外感或阴虚内热证,凡脉象数疾者禁灸;高热、抽搐或极度衰歆、形瘦骨弱者,亦不宜灸治;2)禁灸部位,心脏虚里处、大血管处、皮薄肌少筋肉积聚部位,妊娠期妇女下腹部以及腰骶部,睾丸、乳头、阴部不可灸。颜面部不宜着肤灸,关节活动处不能瘢痕灸。
29、拔罐法:是利用燃烧、抽吸、挤压等方法排出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罐吸附于体表腧穴或患处产生刺激,以防病治病的方法。古代常以筒形兽角作罐具,且多用燃烧火力排气拔罐,故又称“角法、吸筒法、火罐气。
30、火罐法:系借燃烧火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将罐吸附于体表的吸拔法。1)闪火法;2)投火法;3)贴棉法;4)架火法。
31、拔罐病理反应:罐斑如显水泡、水肿或水气状,提示湿盛或寒湿。若水气色黄为湿热;水泡呈红色或黑色,示久病湿盛血瘀。罐斑色深紫,示瘀血为患。罐斑色深紫黑触之痛、伴身热,系热毒瘀结。罐斑无皮色变化,触之不温,多为虚寒证。罐斑微痒或出现皮纹,多系风邪为患。罐斑或血泡色淡,多属虚证。
32、拔罐法作用原理:1)良性物理刺激作用,机械刺激作用,温热作用;2)体内生物学效应:促进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提高免疫能力、缓解机体疼痛、调节大脑功能、调节肌肉功能。
33、三棱针法:是用三棱针刺破血络或腧穴,放出适量血液,或挤出少量液体,或挑断皮下纤维组织,以治疗疾病的方法。三棱针由锋针发展而来。
34、三棱针操作方法:一般分为点刺法、散刺法和挑刺法。1)点刺法:用三棱针点刺腧穴或血络以治疗疾病的方法;2)散刺法:在病变局部及其周围进行连续点刺以治疗疾病的方法;3)挑刺法:以三棱针挑断穴位皮下纤维组织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35、三棱针适应范围:具有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泻热开窍等作用,临床主要用于气滞证、血瘀证、实热证所致,以疼痛、发热、肿胀等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常用于急症的治疗。
36、皮肤针法刺激强度:根据患者病情、体质、年龄和叩刺部位的不同,可分别采用弱刺激、中等刺激和强刺激。1)弱刺激,用较轻的腕力叩刺,冲力。适用于年老体体弱、小儿、初诊患者,以及头面五官肌肉浅薄处。2)强刺激,用较重的腕力叩刺,冲力大。适用于年壮体强,以及肩、背、腰、臀、四肢等肌肉丰厚处。3)中等刺激,叩刺的腕力介于强、弱刺激之间,冲力中等。适用于多数患者,除头面五官等肌肉浅薄处,其他部位均可选用。 37、皮肤针的埋藏时间:一般1~2天,多者6~7天,暑热天不宜超过2天,平时注意检查,以防感染。埋针期间,可每天按压数次,以增强刺激量。
38、皮内针注意事项:1)埋针宜选用较易固定和不妨碍肢体运动的穴位。2)埋针后,若患者感觉局部刺痛,应将针取出重埋或改用其他穴位。3)埋针期间,针处不要着水,以免感染。4)热天出汗较多,埋针时间不宜过长。5)
若发现埋针局部感染,应将针取出,并对症处理。6)溃疡、炎症、不明原因的肿块,禁忌埋针。
39、烧针:灯上烧,令通红,用方有功。若不红,不能去病,反损于人。火针烧灼的程度有三种,根据治疗需要,可将针烧至白亮、通红或微红。若针刺较深,需烧至白亮,否则不易刺入,也不易拔出,而且剧痛。若针刺较浅,可烧至通红。若全方面刺表浅,烧至微红即可。
43、电针注意事项:1)使用前必须检查其性能是否良好;2)调节输出量应缓慢,开机时输出强度应逐渐从小到大;3)靠近延脑、脊髓等部位使用电针时,电流量宜小,不可过强刺激。孕妇慎用电针。4)作为温针使用过的毫针,应用时须将输出线夹在毫针的针体上或使用新的毫针。5)年老、体弱、醉酒、饥饿、过饱、过劳等,不宜使用电针。
44、穴位注射:用药剂量差异较大,决定于注射部位、药物的性质和浓度。耳穴每穴注射0.1ml,面部0.3~0.5ml,四肢部1~2ml,胸背部0.5~1ml,腰臀部2~5ml。5%~10%葡萄糖每次可注射10~20ml,而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和特异性药物一般用量较小,每次用量多为常规的1/10~1/3。中药注射液常规剂量为1~4ml. 药物不宜注入关节腔、血管内和脊髓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