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11 12:02:2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财政与金融
第一章 财政总论 第一节 财政产生和发展
一、社会生活中财政现象
通常所说的财政是国家或政府财政的简称,即有关国家(政府)钱财货物方面的行政事务。企业、单位钱财货物方面的行政事务一般被称作“财务”。
二、财政的概念
国家财政:财政与国家权力密不可分。它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凭借国家政治权力强制性参与的对社会产品的一种分配活动 。 财政的一般特征:
(1)财政分配的主体——国家(政府)
(2)财政分配的对象——社会产品(主要是剩余产品,但不是全部) (3)财政分配的目的——保证国家实现其职能的需要 (4)财政分配的手段——依据国家权力
三、财政的产生和发展
(一)财政的产生
社会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出现→私有制产生→阶级产生→国家产生→财政产生 (二)财政的发展
第二节 财政的起因
一、 财政的起因源于市场失灵 1、市场配置 2、政府配置
市场失灵是政府财政存在的根本原因 二、市场失灵的现象
(一)市场机制不能提供公共产品 1、公共产品的概念
在消费上不存在一些人消费就排斥和减少其他人消费的产品,就是经济学上所称的公共产品或公共物品(Public Goods)。
2、公共产品的特征:
(1)消费的非排他性,即某些人对一种产品的消费不会阻碍其他人同时对该产品的消费,或者要想阻碍的话成本很高。
(2)消费的非竞争性,即某些人对一种产品的消费不会减少其他人对该产品的消费量。
(3)效益的外溢性,这种产品的消费不仅可以使消费者本身受益,而且可以使其他人也间接受益。 3、公共产品的分类 1、纯公共产品 2、混合公共产品
在上述三个特征中,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是最重要的。同时具备这两大特征的产品属于纯公共产品。还有一些产品不具有明显的消费上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但是具有明显的效益外溢性,政府出于增进社会效益的考虑也可提供这类产品,这类产品人们称其为半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 需要注意的是,公共产品和公共部门提供的产品不尽相同。
二、市场失灵的现象
(二)市场机制不能纠正外部效应 (三)市场机制不能解决信息不对称 (四)市场机制不能克服垄断
(五)市场机制不能消除不合理的个人偏好 (六)市场机制不能调节收入分配不公 (七)市场机制不能规避经济波动
第三节 财政的职能
一、资源配置职能
政府通过税收等手段把财政收入用于为提供公共产品筹资,这实际上是把一部分经济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配置到了社会的公共部门。
在确定公共产品的提供量时,要用一种政治程序来替代市场机制。这种政治程序就是让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民意代表 (在我国就是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通过投票表决政府的财政预算,从而使配置到公共产品的资源数量和结构尽量符合大多数人民的意愿和需求。
二、收入分配职能
市场分配机制很容易导致人们收入两级分化和贫富悬殊,特别是会使那些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弱病残”群体陷入无法生存的窘地。这有悖于社会公正的理念,而且很容易造成社会的动荡。 因此政府有必要进行干预,使收入和财富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基本符合社会公平或公正的原则,从而维护社会的稳定。
政府可以运用财政工具进行调节:
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个人所得税、财产税、消费税等税种从高收入者那里获取一部分收入,其结果是使富人穷一些;
另?a方面,政府可以将从高收入者那里取得的税收收入通过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等支出转移给低收入者,其结果可以使穷人富一些。
三、稳定经济职能
由于市场机制自发作用不能保证宏观经济的平稳运行,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当利用财政手段实现经济的稳定和增长。
宏观经济稳定通常包括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四个方面的内容。而要实现宏观经济的稳定,关键是要做到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之间的基本平衡(包括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财政要实现稳定经济的职能必须尽力组织社会总供求的基本平衡。
在组织社会供求平衡方面财政有两个基本手段:
(1)预算政策。政府可以根据供求关系的具体情况,通过平衡预算、结余预算或赤字预算来实现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平衡。
(2)“自动稳定器”。即财政税收制度中一些有助于自动“熨平”经济波动的制度性安排,当经济发生不稳定时,政府不用刻意采取一些预算政策方面的措施,而是听任“自动稳定器”来发挥调节作用,使经济自动达到稳定的效果。财政的“自动稳定器”主要包括累进所得税和失业保险制度两个内容 。
三、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一)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 (二)政府失灵的表现
(三)政府与市场的配合或分工
第二章 财政收入
第一节 财政收入的概念和构成
一、财政收入的概念
财政收入是财政分配的第一个阶段,是国家为保证实现其职能的需要,通过财政分配的各个环节,将一部分社会产品集中起来所形成的各种货币资金。
二、财政收入的构成
(一)财政收入的社会产品价值构成
社会产品生产出来以后要在政府、企业和居民个人之间进行分配。政府财政以货币形态分得的社会产品价值即为财政收入。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原理,社会产品的价值可以分为C、V、M三个部分,其中财政收人主要来自于M部分,或者说,形成财政收入主要是社会剩余产品的价值。
影响M增减变化的因素主要有三个:
生产、成本和价格
因此,要增加财政收入,根本的途径就是增加生产和厉行节约,即降低成本。 降低成本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问题。
C、V、M和财政收入的关系:
(1)物耗对财政收入的影响 (2)折旧对财政收入的影响 (3)工资变动对财政收入的影响
(二)财政收入的所有制结构
财政收入来源的所有制结构是指各种所有制的经济成分上缴的财政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由于“经济决定财政”,所以财政收入来源的所有制结构必须会反映一国经济的所有制结构。随着我国所有者结构的变化,财政收入来源的所有制结构也随之变化。
(三)财政收入的部门构成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财政收人的基础。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也是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此外,建筑、交通运输、商业等部门也是我国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四)财政收入的地区构成
我国各地区的发展很不平衡,按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条件、经济地理位置等方面的差别,我国大陆可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地带。
第二节 财政收入的规模
一、财政收入规模的概念:
财政收入规模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指一个财政年度),通过税收、公债等多种形式获得的财政收入的总水平。
它一般用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来衡量,这个比重越大,表明财政收入的规模也就越大。
二、衡量财政收入规模的指标
(一)财政收入规模的绝对量及其衡量指标 (二)财政收入规模的相对量及其衡量指标
三、中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情况
(一)中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下降的表现 (二)中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下降的原因
四、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
(一)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高低是一个国家社会产品丰裕程度和经济效益高低的概括说明,它一般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来反映。经济发展水平是制约财政收入规模的一个最综合、最基础的因素,这即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经济决定财政”的道理。
(二)生产技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