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讲解1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3 11:20:2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讲解(一) 释成观法师

讲于台北大毘卢寺 2009年11月22日 合掌 钟声偈

观无本师释迦牟尼佛(3称) 开经谒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放掌 双手举法宝过头《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凡是要诵经看经之前都要做这个动作,然后再翻开来。这次我讲《楞严经》已经是第三次,第一次很多年前在大毘卢寺讲部分没讲完,原因是因为讲到后来发现这里面唯识学的东西太多了,如果没有把唯识学打一点基础的话,《楞严经》没办法真正的通达,所以就停止。然后回过头来讲《大乘百法明门论》,《大乘百法明门论经注》我讲这一本著作。虽然是讲《大乘百法明门论》,但是我跟一般讲大乘百法不太一样,因为时间的关系没有时间去研究这么多东西,就用《大乘百法明门论经注》做个引子,然后就把唯识学的大要都介绍进去,不只是唯识学,碰到相关的性宗、密教的东西,跟修行有关系的、跟八识有关系的、或是心七说法有关系的相关部分都把它放进去,所以等于是显密性相合一炉而引之。如果你看了《大乘百法明门论经注》集子,有DVD共71集,已经把字数弄出来,我正在校对,将来就可以上字目。因为把《大乘百法明门论》以及相宗的东西基础大概讲了,所以我们就可以回头来好好的讲《楞严经》,因为《楞严经》里面有唯识学东西,当然禅宗东西很多,密教东西我们碰的时候再讲就行了,但是唯识学因为有一点象不一样的学问,所以必须专门去处理,如果你想到时候再去看、参考,就有点来不及了,好象变成走到旁边去了,所以基础的东西必须先懂。除了在大毘卢寺讲过《楞严经》,我在佛陀教育基金会也讲过一部分,后来发现太忙了,没有办法讲下去。如果我们在这一个礼拜讲一次,我时间忙没办法停止,我是跟那边约15年,但是不晓得,以后再说,这里还有笔帐还没跟

人家算。

底下讲我为什么要注这个经,简单讲就是帮助大家了解这个法,我在20多年前注《楞伽经》,然后交给大乘经社去印,大乘经社有一个陈居士负责排版,快出的时候问我:师父您什么时候讲这部经?我说:这部经都注出来了还要讲啊。他说:要讲啊,要不别人看不懂。我才知道原来注出来还要讲,我以为注出来就可以看得懂,果不其然还要讲。就象《大乘百法明门论》,我本以为注解这么清楚,结果还要讲。我就这样写过去,有很多东西大家还是不懂,还是要讲明白,不管是名相、义理都是一样,这个《楞严经》已经注解这么详细了,还是要讲,真是麻烦。如果没有注解的话光看经文讲的时候就很有讲头,也就是说我表现的机会就很多,但是已经注解出来看就大部分看懂了,所以我表现的机会就少了。不过我还是勉强讲一讲,这样子比较难讲,古德也有要讲经之前写讲义,不过那个讲义都是文言文,还是很有讲头。后来我发现我这个本来是白话文,可是我看还是有一点点文言文,那个地方还是有的讲,开个玩笑,事实上要讲的并不是那些东西。

在下今年62岁,时不多余,我还是要努力的讲,这大一本经要讲很久。因为我一年只能讲半年,只能增加一个礼拜讲一次,增加小时,可能要讲很久很久。因为我准备这部书就要把它讲清楚,很完整,所以我们从头开始。你如果程度比较高的,听在下慢慢讲给大家听;如果程度差一点,那就努力一点,文化高的就暂听一听。我们看自序,顺便讲一讲会读书的人,每本书都要看序文,序文可以看到作者的心意,他的心得或者酸甜苦辣,在这里只有酸跟甜,没有苦辣。自序,就是我写的序;本书为注者,就是我,继十八年前,那个时候是十八年前,现在已经20多年前。我37岁开始注。18年前所注《楞伽经义贯》之后,在法上的又一重要努力。我注《楞伽经》,你们在看《楞伽经》序的时候可以看到,实际上就是闭关看《楞伽经》,然后做笔记,后来发现很浪费就把它写在稿子上,后来就变成注经,闭关完就写完了。《楞伽经》你们知道是最深的性相和合的圆融经,自古以来注解的书很少很少。所以,在研读达摩所传的四卷《楞伽》,

尤其是六祖大师以后都是传《金刚经》,所以《楞伽经》就不太传了,研读的人少,所以我注解的时候就相当困难,相当辛苦。也还好佛菩萨加持,如果碰到问题来的时候,有一些没有办法把它用白话文注出来,而且尤其是《义贯》的部分,你要白话文融于文言文那就很难。有困难的时候我双盘一盘上就解决了,所有的问题就迎刃而解,而且恕我讲这句话:常常能言人所不能言,这是我相当心慰的。心慰不是说我行,而是说佛菩萨加持。

《楞伽经义贯》出来才过六年,结果我收到一本印顺法师注的《楞伽经》,所以他出《楞伽经》注解比我晚六年。一般在参考的时候就拿这两本,而最后听说还是以我的为主,佛菩萨很疼我。《楞严经》,众所周知,是一部极重要的大经,可说是一部“佛教修行大全”,亦不为过。这样说也不算过份,因为这部经在内容上包含了“显密性相”。显就是显教,密就是密教,性就是性宗,相就是相宗,所有佛所说的法全都有了,都在这里面。各方面重要的道理,在宗派上则横跨“禅净密律”,禅就是禅宗,净就是净土宗,密就是密宗,律就是律宗,全都有,均衡发挥,各得其所;在修行的次第上,则更是充实、圆满:举凡发心、解、行、证、悟,皆详尽剖析开示。尤其是发心这件事,各种大经、深的经根本不谈发心,因为你应该首先就先发心,那个是先决条件。但是这一部经是从发心开始引导,怎么知道呢?象阿难他的发心不正确,他是依佛的相好而发心,所以佛就破斥。这一部经就特别的慈悲,非常的慈悲圆满,从发心开始,发心以后解行证悟全都很详尽的剖析。

从教令正发心起,经循循善诱的破惑(七处征心)、见真(明心见性)(就是十番显见)、依性起修(包含了种种实际上的设坛结界、洒净等等,于实际上起正修行)。并详细开示了一切凡圣境界,圣人的境界包括二十五圣圆通,凡夫众生的境界就包括三界七趣众生,这个也是非常特殊的。尤其是对于三界七趣讲的非常详细,其它经典都偶尔提到,但是都没有交待的很清楚。令我们在圣境起企慕,就是能够仰慕圣人的境界,而于凡外得知解,凡就是凡夫,外就是外道,对于凡夫跟外道的境界都能够知、能够解。从而因此就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