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微生物病例分析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3 3:22:0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病原微生物病例分析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大肠埃希菌

4岁男孩在随母亲旅游中,进食小店卖的水果沙拉,回家2天后,出现严重腹部疼痛,腹泻次数不断增加,且多次便血,伴发热、呕吐,到医院急诊,检查有溶血性贫血及血小板减少等溶血性尿毒综合症。 思考题:

1.最可能的病原菌是什么

2.针对该病例应做哪些微生物学检查 提示:

4岁患儿有进食水果沙拉病史,2天后出现严重腹痛,大便次数不断增加,且多次便血伴发热、呕吐,检查有溶血性贫血及血小板减少等溶血性尿毒综合症。以上症状提示最可能的病原菌是大肠埃希菌O157:H7。

应及时进行常规微生物学检查并快速进行毒力和血清型等特征鉴定以确定防治措施。

◆志贺菌属

患者,男,23岁。急性腹痛2天,每天脓血便10次左右,有明显里急后重感,肠鸣音亢进,体温38℃,血压正常,白细胞增高,未见阿米巴原虫。 思考题:

1.可初步诊断为哪种疾病 2.采用哪种方法能进行快速诊断 提示:

急性腹痛2天,每天10次左右脓血便,有明显里急后重感,肠鸣音亢进、低热等临床表现,初步诊断为急性细菌性痢疾

急性细菌性痢疾起病急,病情进展快,进行快速诊断显得特别重要。此案例可根据各医院开展的以上四种快速诊断方法进行快速诊断。

◆沙门菌属

患者,女,25岁。发热6天入院,食欲不振、乏力、腹胀。查体:体温40℃,相对缓脉,肝脾略肿大,腹部见玫瑰疹。血细胞无变化。便中查到少量脓球和白细胞,但2次血和粪便培养均未发现致病菌。两次取血做肥达试验,其结果如下:入院时TH1:80,TO:1:80 PA:1:40 PB:1:40;入院 12天TH 1:320,TO:1:320 PA:1:40 PB:1:20 思考题:

1.根据此结果可初步诊断为什么疾病 2.为进一步确诊,应首先做什么检查 提示:

患者持续发热6天,食欲不振、乏力、腹胀。体检体温40℃,相对缓脉,肝脾略肿大,腹部见玫瑰疹。可初步诊断为肠热症。对患者进行两次取血做肥达试验,第二次结果较第一次高4倍,考虑伤寒可能性较大。患者的2次血和粪便中未检出细菌,为进一步确诊,应及时对患者进行骨髓伤寒沙门菌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霍乱弧菌

某地举行600余人参加的婚宴,70人相继出现腹泻、呕吐、腹痛,患者中有6人1-2天刚从东南亚回来,且有1人承担厨师工作。取患者腹泻便或肛拭子标本,在碱性蛋白胨水标本中37℃增菌培养6-8小时,接种在TCBS平板37℃培养16-18小时,可见黄色菌落、染色镜检见G-弯曲杆菌、单端一根鞭毛。 思考题:

1.最可能的病原菌是什么

2.需与哪些病原菌引起的疾病相鉴别 3.为明确诊断需做哪些微生物学检查 提示:

患病的人群中有6人到过国外霍乱疫区,且有1人在婚宴中承担食品制作工作,70名患者相继出现腹泻、呕吐、腹痛症状。最可能的病原菌是霍乱弧菌同时需做沙门菌、志贺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的系统微生物学检查,以进行鉴别。

为明确诊断需取腹泻或肛拭子,将标本接种在碱性蛋白胨水标本中37℃增菌培养6-8小时,划线接种在TCBS选择培养基中,根据菌落形态学特征和生化反应特性,确诊病原菌为霍乱弧菌,最后做血清型鉴定。

◆白喉棒状杆菌

患者,女,5岁。发热、声音嘶哑、喉痛伴咳嗽4天,急诊入院。查体: 体温38.℃,面色苍白,唇稍紫,咽后壁、腭弓和腭垂等处发现灰白色膜状物,心律不齐,灰白色膜状物涂片有异染颗粒。 ? 思考题:

1.本病的病菌是什么

2.该菌是如何传播的所致疾病怎样进行特异性预防 提示:

初诊白喉。病变部位假膜及边缘取材经Albert染色,找到细长微弯、一端或两端膨大呈棒状、排列不规则并有异染颗粒者,可初步确定为白喉棒状杆菌。 经飞沫传染,也可经污染物品或饮食而传播。 注射白喉类毒素是预防白喉的重要措施 出生3个月以后接种DPT三联疫苗

对密切接触白喉患者的易感儿童需肌肉注射1000-2000U白喉抗毒素进行紧急预防。

◆破伤风梭菌:

患儿,男,7天。在家接生,因阵发性哭闹、面色发青伴吸乳困难1天到医院就诊。查体:易激惹,哭声紧,牙关紧闭,颈部略有抵抗感,腹肌紧张。脐带未脱,脐窝内有脓性分泌物。入院后抽搐频繁,角弓反张等。 思考题:

1.该患儿应诊断为什么疾病依据是什么 2.该病如何进行防治 提示:

本患儿应诊断为新生儿破伤风。 依据

1.(1)家中接生,可能存在不洁断脐史;

(2)潜伏期7天、反复抽搐、牙关紧闭、吸乳困难、 颈抵抗等典型症状体征,结合病史可作出明确诊断。

2.对伤口应彻底清创扩创,局部使用抗生素,伤口损伤严重时用TIG进行被动免疫。

特异性治疗应早期、足量使用TAT,但要注意先做皮试。皮试阳性者可改用TIG。

◆产气荚膜梭菌

患者,男,48岁。右上肢外伤后因发热、右上肢肿胀、疼痛,继之皮肤变黑而入院。查体:整个右上肢高度肿胀,皮肤紧张,按压皮肤有捻发音,局部伤口有恶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