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6 4:35:1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余英时先生概况
余英时(1930年1月22日-),安徽人,生于天津,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国哲学会院士[5],著名历史学家、汉学家,引领中华民国思想史研究数十年,他的大部分职业生涯都在台湾,公认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华裔知识分子之一,有人文诺贝尔奖美誉的克鲁格人文与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首届唐奖“汉学奖”得主。 余的研究范围纵横三千年中国思想史[7],余英时的气质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其尊严在于他从不受缚于学术外的任何势力,是一位“追求纯粹的学人”,以史学家的敏锐透射现实,尽管“一生祸尽文字出”,他仍坚守传统知识份子一种“单纯的倔强”[8]。他自称对政治仅只“遥远的兴趣”,但时常发文评论时政、文化,积极声援两岸民主运动及中国人权[9],包括香港、台湾的公民抗命,他认为中国共产党将“很快”垮台。[10]
唐奖的颁奖理由形容余氏“深入探究中国历史、思想、政治与文化,以现代知识人的身份从事中国思想传统的诠释工作,阐发中国文化的现代意义,论述宏阔、见解深刻,学界久已推为海内外治中国思想、文化史之泰斗。‘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为传统学者治史之宗旨,余先生以其研究撰述与人生实践,对此语做了最佳的现代诠释。”[11][12] 摘自维基百科
余英时先生主要著作目录
一、中文之部
甲、 专书
余英时最著名的书《历史与思想》从1976年出版,已经第34刷,是史学著作中罕见的畅销书。[36]
1.《近代文明的新趋势》,香港:自由出版社,1953。 2.《民主制度的发展》,香港:亚洲出版社,1954。
以上二书合刊为《西方民主制度与近代文明》,台中:汉新出版社,1984。 3.《民主革命论》,香港:自由出版社,1954;台北:九思出版社重印本,1979。 4.《到思维之路》,香港:高原出版社,1954;台中:汉新出版社重印本,1984。 5.《自由与平等之间》,香港:自由出版社,1955;台中:汉新出版社重印本易名《自由与平等》,1984。
6.《文明论衡》,香港:高原出版社,1955;台北:九思出版社重印本,1979。 7.《方以智晚节考》,香港:新亚研究所,1972;台北:允晨文化公司增订扩大版,1986。
8.《历史与思想》,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6。
9.《论戴震与章学诚:清代中期学术思想史研究》,香港:龙门书店,1976;台北:华世出版社重印本,1980;台北:东大图书公司增订本,1996。
10.《红楼梦的两个世界》,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8;1981年增订再版。 11.《中国知识阶层史论:古代篇》,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0。 12.《史学与传统》,台北:时报文化出版公司,1982。
13.《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4。
14.《从价值系统看中国文化的现代意义》,台北:时报文化出版公司,1984。按:此书有英文简介,见 Heaven Earth, the Chinese Art of Living, Journal of Fine Arts Inner Arts I.1 (May 1991), San Francisco;德文译本见 Martin Miller, Die Modernitat der Tradition, Zum Kulturvestandnis des Chineisischen Historikers Yu Yingshi, Munster: Lit, 1995, pp. 59-121.
15.《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7;森纪子日译本,东京:平凡社,1991;郑仁在韩译本,大韩教科书株式会社,1993。 16.《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17.《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7。按: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年本为一名同实异的论文集,列入《海外中国研究丛书》。 18.《文化评论与中国情怀》,台北:允晨文化公司,1990。
19.《犹记风吹水上鳞:钱穆与现代中国学术》,台北:三民书局,1991;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年本《钱穆与中国文化》,内容略有不同。
20.《内在超越之路:余英时新儒学论著辑要》,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 21.《中国文化与现代变迁》,台北:三民书局,1992。 22.《民主与两岸动向》,台北:三民书局,1993。 23.《历史人物与文化危机》,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5。
24.《现代儒学论》,美国纽泽西:八方文化企业公司,1996;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本,有增订。
25.《中国知识分子论》(康正果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 26.《陈寅恪晚年诗文释证》,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8。 27.《论士衡史》(傅杰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乙、论文
* 已收入专书与论集中的论文,不再列目。以下所选是1992-2000年间有关学术与文化的散篇文字。
1.〈中国知识人之史的考察〉,《中华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中华书局八十周年纪念论文集》,台北:中华书局,1992,页458-476。
2.〈历史女神的新文化动向与亚洲传统的再发现〉,《九州岛学刊》5.2(1992):5-18。 3.〈明清变迁时期社会与文化的转变〉,余英时等着,《中国历史转型时期的知识分子》,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2,页35-42。
4.〈王僧虔〈诫子书〉与南朝清谈考辨〉,《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集刊》3(1993):173-196;又见汤一介编,《国故新知:中国传统文化的再诠释》(汤用彤先生诞辰百周年纪念论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页173-183。
5.〈章学诚文史校雠考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64.1(1993):205-221;又收在北京《中国文化》10(1994):27-36及四川大学历史系编,《冰茧彩丝集》(纪念缪钺教授九十寿辰暨从教七十年论文集),成都出版社,1994,页493-514。 6.〈《钱穆与中国文化》自序〉,《学术集林》,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页 223-229。 7.〈我走过的路〉,《关西大学中国文学会纪要》16(日本?大阪,1995):1-9。 8.〈谈中国当前的文化认同问题〉,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二十一世纪》31(1995):13-15。
9.〈追忆牟宗三先生〉,台北,《中国时报》,1995.4.20,11版。
10.〈文化危机与民族认同〉,《学术集林》卷七,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页63-92。 11.〈中国史学界的朴实楷模——敬悼严耕望学长〉,台北,《联合报》,1996.10.22-23,37版;收入严耕望先生纪念集编辑委员会编,《充实而有光辉——严耕望先生纪念集》,台北:稻禾出版社,1997,页35-44。
12.〈《朱熹的思维世界》(田浩着)序〉,台北:允晨文化公司,1996,页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