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花》文本分析与教学设计-2019年精选文档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10 0:58:1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金色花》文本分析与教学设计

印度诗人泰戈尔的散文诗《金色花》被编入部编本教材七年级上册的课本中,从表层的文字内容来看,《金色花》描写了诗人将自己想象成金色花的孩子,孩子和母亲嬉戏玩闹的场景,大多教师在对该文进行解读时,是站在孩子的视角,从孩子的想象出发,分析孩子与母亲的形象以及母子之间融洽的关系与动人的爱,还有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基于这样的理解,教师的教学设计则多是引导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悟情感。但这样的解读方式与教学设计并未将泰戈尔此首散文诗背后震撼人心的力量真正释放出来,作为语文教师,应当对该作品有更深层次的把握与理解,从而在教学设计中更好地引导学生感受优秀文学作品的魅力。

一、转换视角解读文本

初读文本之时,或许有三个问题会使读者感到困惑,一是课本旁批中的问题:“我”变成一朵金色花,跟妈妈玩起“躲猫猫”,只是为了好玩吗?二是文中的妈妈为何只在一开始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而之后却又好像不急着寻找孩子了呢?三是文中的最后一句话“‘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此处的“你同我”该如何理解?而这句话又究竟是谁说的?若我们试着转换视角,从这三个问题出发,也许就能够找到解开整首诗秘密的钥匙。

现有的解读几乎都是由孩子角度出发,认为是调皮的孩子把自己想象成金色花,在母亲周围玩闹,而这个过程中表现出的则是孩子的天真活泼、母亲的温柔慈爱以及母子之间深深的爱。其实,我们不妨转换视角,大胆想象――或许文中的“孩子”根本是不存在的,而是一位母?H把金色花想象成了自己的孩子: 看到长在高枝上的金色花在风中摇摆,又在新叶跳舞,我不禁想到,这金色花就像是我的孩子呀。

我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那金色花便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我的孩子会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我工作。

当我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荫,走到我做祷告的小庭院时,我会嗅到花香,那是我的孩子特意为我送来的。 当我吃过午饭,坐在窗前读《罗摩衍那》,树的阴影会落在我的头发与膝上,我的孩子便会投小小的影子在我的书页上,正投在我所读的地方。

我的孩子还会暗地偷笑,猜我是否知道这便是我的孩子的小小影子。

当我黄昏时拿了灯到牛棚里去,那金色花便突然地再落到地上,真正成了我的孩子,求我讲个故事给他听。 我会故意问他“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我和我的孩子那时要异口同声说的话了。

转换视角理解文本后,上文提到的三个问题的答案便十分明朗了:若站在母亲的角度,那么孩子变成“金色花”就绝不是仅仅为了好玩,我们可以感受到,跃然于纸上的是一位典型的带有东方色彩的母亲形象。当一位女性成为母亲后,她的情怀与爱是充满整个世界的,生活中的任何事物都可能成为她的孩子;而母亲后来不急着寻找孩子则是因为,是母亲将金色花想象成了自己的孩子,金色花就是母亲的孩子,而金色花又是时时陪伴在母亲身边的,因此母亲并不需要去寻找孩子;散文诗最后一句“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不是“我那时要说的话”,也不是“你那时要说的话”,而是“你同我”一起说出的话,因为母亲一直知道,金色花就是自己的孩子,这其中表现出的是母子间的默契。其实,这位母亲也许并不是某个人的母亲,某种意义上,她是世界的母亲,是真正的母亲,这其中反射出的是博爱情怀,是东方的智慧;进一步分析,这首散文诗不仅仅赞颂了母爱、赞颂了博爱精神,也讴歌了生活,因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传递着深厚的情感。

二、基于文本解读的教学设计

新视角的文本解读也许能够为语文教师的教学设计带来新的灵感,笔者认为《金色花》的教学设计应当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一)朗读指导

散文诗不像诗歌那样分行与押韵,在内容上跳跃性不大,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