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艺植物病理学试题及答案(农大)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6 21:53:1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病症和病状

2.有性生殖和准性生殖

3.单分体病毒和多分体病毒 4.生理小种和专化型 5.胞囊和泡囊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20分)

1.任何一种病害的发生都是由有关病原物、寄生植物和环境条件三 方面因素所决定的。 ( )

2.植物病害都要经过一个持续的病理变化过程,最终都表现出一定 的病征。 ( )

3.多数真菌有性阶段对植物病害流行不起重要作用。 ( ) 4.半知菌亚门各类群真菌之间都有一定的亲缘关系。 ( ) 5.锈菌的夏孢子具有分生孢子的功能。 ( )

6.担子菌的次生菌丝是通过锁状联合的形式实现细胞分裂的。( ) 7.鞭毛菌和接合菌都可以产生内生的无性孢子。 ( ) 8.所有引起植物病害的原因统称为病原物。 ( ) 9.芽孢是细菌的繁殖单位。 ( )

10.对于非持久性病毒,用治虫的方法防治比较困难。 ( ) 11.寄生性种子植物没有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 ) 12.从伤口侵入的植物病原细菌一定能从自然孔口侵入。 ( ) 13.植物病毒是专性寄生物,只能在活的寄主体内存活。 ( ) 14.真菌芽殖型分生孢子全部来自产孢细胞。 ( ) 15.所有的植物寄生线虫都具有口针。 ( )

16.八界系统中广义的菌物涉及藻物界、原生动物界和真菌界。( ) 17.同一植物病毒粒体中含有DNA和RNA。 ( ) 18.子囊和担子都是真菌进行核配和减数分裂的场所。 ( ) 19.依据无性子实体形态特征和分生孢子个体发育特点。 ( ) 20.植物线虫多以二幼虫侵入寄主。 ( ) 三、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

1.引起植物病害的非生物因素有 等,生物因素有 。

2.原核生物界可分为 四个门,植原体属于 门,主要引起植物的 病。 3.菌丝体的类型有 ,菌丝的变态主要有

;菌组织的类型有 ,菌组织体类型有 ,其具有 的功能。

4.真菌有性生殖方式有 ,有性孢子类型有 。

5.真菌的生长发育中,整个营养体都转变为繁殖体,这种类型叫 ;单个菌株能够完成有性生殖的称为 ;需要两种寄主才能完成其生活史的现象叫 。 6.按照国际命名法规,一种真菌只能有 种学名,学名用 书写,用 命名,一个完整的学名包括 、 和 。

7.真菌鞭毛的两种类型是 和 ,鞭毛结构为 ,鞭毛的 是鞭毛菌亚门分类的主要依据。

8.病毒的分类鉴定主要依据其 ,其繁殖的方式为 ,其侵入寄主的途径是 。

9.霜霉菌属于 亚门的 纲,其分属依据为

;白粉菌属于 亚门的 纲, 其分类依据为 。

10.在担子菌中,把进核配的部位称为 或 ,把进行减数分裂的部位称为 或 ;担子有 两种类型。

四、简答题(每题8分,共32分)

1.比较霜霉菌和白粉菌的形态、生活史及其寄生特点。

2.简述植物病害症状的类型、复杂性及其在病理学上意义。 3.比较锈菌和黑粉菌的形态、生活史及其致病特点。

4.将下列名词写在相应的题目后(不写不得分,写错一个扣0.2分)

盘菌纲、柄锈菌属、核盘菌属、毛霉属、半子囊菌纲、疫霉属、丝孢纲、根霉菌属、外囊菌属、青霉属、冬孢菌纲、卵菌纲、薄壁菌门、霜霉属、核菌纲、炭疽菌属、白粉菌属、腔孢纲、腔菌纲、软壁菌门、厚壁菌门、植原体属、TMV、黄单胞菌属、黑粉菌属、芽孢杆菌属、蛋白衣壳、子囊果、卵孢子、休眠孢子囊、鞭毛、无隔菌丝、锁状联合、次生菌丝、螺原体、游动孢子、孢囊孢子、有隔菌丝、桶孔隔膜、葡萄孢属。 (1) 担子菌亚门 (2) 鞭毛菌亚门 (3) 子囊菌亚门 (4) 接合菌亚门 (5) 半知菌亚门 (6) 原核生物 (7) 非细胞生物

五、论述题(共14分)

1.结合植物细菌和病毒的相关性状,比较分析两者的病害特点。

试卷一参考答案(A卷)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 病症和病状:病症是植物发病部位所长出的病原物的营养体或繁殖体。病状是植物体本身的形态变化。

2.有性生殖和准性生殖:有性生殖是真菌经过两性结合或性器官的结合而进行繁殖的方式,一般经过质配、核配和减数分裂。准性生殖是真菌不经过两性结合和减数分裂而通过异核二倍体的有丝分裂和单倍体化实现染色体的交换与重组的特殊繁殖方式,一般经过质配、核配和单倍体化或不均等分裂。

3.单分体病毒和多分体病毒:单分体病毒指整个遗传信息存在于一条核酸链上,包被在一种粒体中的病毒。多分体病毒是指含多组分基因组的病毒或病毒的基因组分布在不同的粒体上,当这些粒体共同存在时才能表现其生物学特性。

4.生理小种和专化型:生理小种是指在病原物的种、变种或专化型下,对寄主不同品种致病性不同的生物型群。专化型在病原物的种、变种下,对寄主不同科、属、种致病性不同的类群。 5.胞囊和泡囊:胞囊是腹部膨大、体壁增厚的内含卵的线虫雌虫的死亡虫体。泡囊是真菌孢子囊萌发时顶端产生的囊状结构,游动孢子进入其中或在其中产生后再释放。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20分)

1.( × ) 2.( ×) 3.( √ ) 4.( × ) 5.( √ ) 6.(√ ) 7.( √ )8.( × ) 9.( × ) 10.( √ ) 11.(× ) 12.(× ) 13.( × ) 14.( × )15.( √ ) 16.( √ ) 17.( × ) 18.( √ ) 19.( √ ) 20.( √ ) 三、填空题(每题2分 共20分)

1.引起植物病害的非生物因素有 温度、湿度、水份、光、风、营养失调、环境污染、农药、激素等,生物因素有真菌、原核生物、病毒、线虫、寄生性种子植物。 2.原核生物界可分为 厚壁菌门、薄壁菌门、软壁菌门、疵壁菌门 四个门,植原体属于软壁菌门 门,主要引起植物的 病。

3.菌丝体的类型有 有隔菌丝、无隔菌丝 ,菌丝的变态主要有 吸器、假根、附着胞、菌环、菌网;菌组织的类型有 疏丝组织、拟薄壁组织,菌组织体类型有 子座、菌核、菌索,其具有 休眠、繁殖的功能。

4.真菌有性生殖方式有 游动配子结合、配子囊配合、配子囊交配、授精作用、体细胞结合,有性孢子类型有 合子、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担孢子 。

5.真菌的生长发育中,整个营养体都转变为繁殖体,这种类型叫 整体产果 ;单个菌株能够完成有性生殖的称为 同宗配合;需要两种寄主才能完成其生活史的现象叫 转主寄生 。

6.按照国际命名法规,一种真菌只能有 1 种学名,学名用 拉丁文 书写,用 双名 命名,一个完整的学名包括 属名 、 种加词 和 命名人。

7.真菌鞭毛的两种类型是 尾鞭 和 茸鞭 ,鞭毛结构为 9+2型 ,鞭毛的 类型、数目、着生位置 是鞭毛菌亚门分类的主要依据。

8.病毒的分类鉴定主要依据其生物学特性和生理生化性状,其繁殖的方式为复制,其侵入寄主的途径是微伤。

9.霜霉菌属于鞭毛菌亚门 的卵菌 纲,其分属依据为孢囊梗及分枝状况;白粉菌属于子囊菌亚门 的核菌 纲,其分类依据为 闭囊壳内子囊数目及附属丝形态。

10.在担子菌中,把进核配的部位称为 原担子 或 下担子 ,把进行减数分裂的部位称为 后担子 或 上担子;担子有 有隔、无隔 两种类型。 四、简答题(每题8分,共32分)

1.简述霜霉菌、白粉菌的形态、生活史和寄生特点。

霜霉菌的生活史类型为二倍体型。营养体为无隔发达的二倍体的菌丝体,无性繁殖在菌丝体分化的发达的孢子囊梗上产生游动孢子囊和二倍体的游动孢子,可多次循环。有性繁殖为卵配生殖,在二倍体的营养菌丝体上孵化出藏卵器和雄器,在其中进行减数分裂分别产生卵胞和单倍体的细胞核后立即经接触交配形成二倍体的卵孢子,卵孢子萌发又发育为二倍体的营养体,进入新的生活史循环。专性寄生于寄主组织内。(4分)

白粉菌的生活史类型为单倍体-双核型。营养体为有隔发达的单倍体的菌丝体,无性繁殖在菌丝分化的分生孢子梗上产生粉孢子,可多次循环。有性繁殖在单倍体的菌丝体雄器和产囊体,经质配后雄器细胞核进入产囊体,产囊体产生双核体的产囊丝,在产囊丝顶端产生子囊母细胞,子囊母细胞发育为子囊,在子囊内经核配和减数分裂,又形成单倍体子囊孢子,子囊孢子萌发又发育为单倍体的营养体,进入新的生活史循环。专性寄生于寄主体表。(4分) 2.简述植物病害症状的类型、复杂性及其在病理学上意义。

症状的类型:分为病状和病征两个方面,病状类型分为变色、坏死、萎蔫、腐烂和畸形五大类型。病征分为霉状物、粉状物、锈状物、煤污状物、菌核、小黑粒、膜状、块状、伞状物和菌脓等。(2分)

复杂性:同原异症、同症异原、因境环条件而异、潜伏侵染、复合侵染、带毒、隐症等,解释略。(3分)

意义:症状是研究病害的出发点;症状是病害诊断的主要依椐;症状表现对研究病害流行具有一定的意义;症状类型与致病因子的性质有密切关系。解释略。(3分) 3.简述锈菌和黑粉菌在形态、生活史及病害方面的不同。

锈菌和黑粉菌属于担子菌亚门的冬孢菌纲。锈菌锈菌冬孢子为菌丝顶端产生,担孢子一般四个,有小梗,担孢子释放时可以强力弹射,索状联合少见。锈菌生活史复杂,可以产生五中类型的孢子,有较长的、可以独立生活的单倍体阶段,有转主寄生现象。锈菌多为局部侵染,寄主范围广泛,主要危害植物叶和果实,产生铁锈状物。(4分)

黑粉菌冬孢子为菌丝中间产生,担孢子数目不定,无小梗,担孢子成熟后也不能弹出,索状联合常见。黑粉菌生活史简单,只产生冬孢子和担孢子,单倍体阶段较短,不能独立生活。黑粉菌多为系统侵染,寄主为禾本科植物,主要从种子或幼苗侵入,危害植物穗部,产生黑色粉状物。(4分)

4.将下列名词写在相应的题目后(不写不得分,写错一个扣0.2分)

盘菌纲、柄锈菌属、核盘菌属、毛霉属、半子囊菌纲、疫霉属、丝孢纲、根霉菌属、外囊菌属、青霉属、冬孢菌纲、卵菌纲、薄壁菌门、霜霉属、核菌纲、炭疽菌属、白粉菌属、腔孢纲、腔菌纲、软壁菌门、厚壁菌门、植原体属、TMV、黄单胞菌属、黑粉菌属、芽孢杆菌属、蛋白衣壳、子囊果、卵孢子、休眠孢子囊、鞭毛、无隔菌丝、锁状联合、次生菌丝、螺原体、游动孢子、孢囊孢子、有隔菌丝、桶孔隔膜、葡萄孢属。

(1)担子菌亚门:柄锈菌属、冬孢菌纲、黑粉菌属、锁状联合、次生菌丝、有隔菌丝、桶孔隔膜。 (2)鞭毛菌亚门:疫霉属、卵菌纲、霜霉属、卵孢子、休眠孢子囊、鞭毛、无隔菌丝、游动孢子。 (3)子囊菌亚门:盘菌纲、核盘菌属、半子囊菌纲、外囊菌属、核菌纲、白粉菌属、腔菌纲、单孔隔膜、子囊果、有隔菌丝。

(4)接合菌亚门:毛霉属、根霉菌属、无隔菌丝、孢囊孢子。

(5)半知菌亚门:丝孢纲、青霉属、炭疽菌属、腔孢纲、有隔菌丝、葡萄孢属。

(6)原核生物:薄壁菌门、软壁菌门、厚壁菌门、植原体属、黄单胞菌属、芽孢杆菌属、鞭毛、螺原体。

(7)非细胞生物:TMV、蛋白衣壳。 五、论述题(共12分)

1.结合植物病原细菌和病毒的生物学性状,比较分析两者在病害方面的区别。

植物病原细菌多数是单细胞生物,不能形成侵入结构,只能通过自然孔口、伤口侵入,植物病原原核生物大都是非专性寄生,一般与寄主接触后先将寄主细胞或组织杀死,然后再进一步获得营养,在细胞间、维管组织中扩展,所以,导致细菌病害的病状主要有坏死、萎蔫、腐烂、少数畸形等四种类型,病征是菌脓。初侵染来源病残体、土壤、繁殖材料等,病原细菌和植物组织混合一起,传播主要是雨水冲刷,农事操作、有些是昆虫。(6分)

病毒为非细胞生物,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质衣壳组成,只能在活的寄主细胞内通过复制的方式繁殖,其只能通过微伤口侵入,通过胞间连丝扩展,进行系统侵染;病毒专性寄生,寄主范围广,体外存活期短,离体病毒在自然条件下一般不能长期存活,因此,它的来源都与活体有关,侵染来源一般来自活的组织:种子及无性繁殖材料、田间病株、杂草等其他寄主、昆虫等生物介体;传播途径主要是机械传播、昆虫、繁殖材料等;病毒只能在活的寄主细胞专性寄生,侵入后多数不会使寄主死亡,改变寄主细胞代谢方向,多属于系统性,潜伏期较长,症状主要为变色、畸形、坏死,寄主细胞有内含体。(6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20分) 1.寄生专化性 2.病情指数 3.诱导抗性

4.多循环病害 5.系统侵染 6.农业防治 7.病害预测 8.毒性

9.定向选择 10.激发子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1.从伤口侵入的植物病原细菌一定能从自然孔口侵入。 ( )

2.病害传播实质是病原物的传播,因此病原物传播也就是病害传播。( ) 3.病原物的不同生理小种反映的是其毒性或致病能力的相对强弱。( ) 4.交叉保护作用是一种诱发抗病性。 ( ) 5.植物病害的发病率越高,其病情指数越大。 ( ) 6.从发病部位分离出的病原物就是引起这种病害的致病菌。 ( ) 7.无论用何种方法防治病害,其最终目的就是要彻底消灭病原物。( ) 8.植物非侵染性病害都没有病征,但在田间有明显的发病中心。 ( ) 9.植物检疫的目的在于防止危险性病原物的传播。 ( ) 10.水平抗性的最大优点是抗病性稳定和持久,不易丧失。 ( ) 三、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

1.病原物的初侵染来源有 病原物的主要传播途径有 。

2.植物的抗病性,从病程阶段表现形式上可分为 ,从抗病程度上可分为 ,从寄主对病原物小种的专化性和流行学观点可分为 。

3.植物抗病性发生变化的原因有 。

4.病害流行的时间动态主要研究 ,空间动态主要研究 。 5.定向选择的结果使毒性小种的频率 ,稳定化选择的结果则使毒性小种的频率 。垂直抗性品种对病原物群体往往起着 选择作用,而水平抗性对病原物群体变化起 选择作用。

四、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下列哪些因素与病原物的侵入有关。( )

A.植物体表的结构 B.接种体的数量 C.病原物的类型 D.外界的环境条件 E.植物表面的伤口

2.寄主和病原物相互识别的机制或方式有( )

A.共同抗原 B.激发子 C.抑制子 D.植物外源凝集素 E.水 3.关于植物抗病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普遍存在 B.相对而言 C.协同进化 D.可以遗传 E.有一定的表达过程 4.植物病害侵染循环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 )

A.病原物的越冬或越夏B.病原物的传播C.侵染过程D.初期染E.再侵染 5.植物病原物的致病机制包括( )

A.消耗营养B.毒素的破坏作用C.酶的降解作用D.生长调节素的作用E.机械堵塞 6.影响病原物新小种产生和发展的因素有( )

A.病原物的变异性 B.环境条件 C.寄主的抗病性 D.寄主的布局 E.定向选择压力 7.关于单年流行病害,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病害年度间变化大 B.再侵染频繁 C.通过气流传播 D.环境影响大 E.主要防治策略是减少初期染来源

8.下列哪些属于植物主动或诱发的抗病因子( )

A.植物表皮气孔的多少 B.植保素 C.过敏性坏死反应 D.侵填体E.植物体内的水解酶 9.植物受病原物侵染后的生理变化表现为( )

A.光合作用降低 B.侵染初期呼吸作用增强 C.干扰核酸和蛋白质的代谢 D.光合产物运输受阻 E.所有酶活性减弱

10.合理应用抗病品种主要包括( )

A.应用多系品种 B.应用多抗品种 C.应用水平抗性品种 D.合理布局品种 E.及时轮换品种

五、简答题(每题6分,共24分) 1.简述植物病害的侵染过程。

2.简述柯赫氏法则的内容及应用。

3.简述植物病害的流行要素及预测依据。 4.简述基因对基因学说的内容及引申含义。 六、论述题(每题8分,共16分)

1.试分析单年流行病害典型季节流行曲线的阶段划分、模型特点及其应用。 2.试述植物病害防治的策略、原理及其制定的依据。

试卷二参考答案(A卷)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20分)

1.寄生专化性:病原物对寄主的选择性称为寄生专化性。

2.病情指数:将病害普遍率与严重度结合起来,用一个数值全面反映植物发病程度。或普遍率与平均严重度之积。

3.诱导抗性:是植物经各种生物预先接种后或受到化学因子、物理因子处理后所产生的抗病性,也称为获得抗病性。

4.多循环病害:是指在一个生长季中既有初侵染,又有多次再侵染的病害。

5.系统侵染:病原物侵染后,可以从侵染点向四周扩展,甚至可扩展至植株全身,最后一点侵入多点发病,或一点侵入而在距离侵染点较远处发病。

6.农业防治:又称环境管理或栽培防治,主要包括生产管理、耕作制度和栽培技术方面与植物病害防治有关的措施。 7.病害预测:是依据流行学原理和方法估计病害发生时期和严重程度,指导病害防治或病害管理。 8.毒性:也称毒力或致病力,指病原物诱发病害的相对能力。

9.定向选择:由于垂直抗病品种的选择作用而使病原物某些毒性基因频率增大。 10.激发子:是指能诱导任何植物产生防御反应的分子。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1.( × ) 2. ( × ) 3. ( √ )4.( √ )5.( × )6. ( × ) 7. ( × ) 8. ( × ) 9. ( × ) 10. ( √ ) 三、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

1.病原物的初侵染来源有田间病株、种子、苗木和其它繁殖材料、土壤、病残体、肥料 。病原物的主要传播途径有风、雨水、昆虫和其它动物、人为因素 。

2.植物的抗病性,从病程阶段表现形式上可分为 抗接触(避病)、抗侵入、抗扩展、抗损害(耐病)、抗再侵染(诱发抗病性) ,从抗病程度上可分为 免疫、抗病、感病、避病、耐病 ,从寄主对病原物小种的专化性和流行学观点可分为 垂直抗性、水平抗性 。

3.植物抗病性发生变化的原因有 植物本身情况、病原物变易、环境条件、农业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