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10 2:17:3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纳兰性德诗词中的满汉交融
作者:周丽月
来源:《现代交际》2017年第12期
摘要:纳兰性德是满族中一位笃好汉学而卓有成就的文人,创作了大量的诗词,其诗词既有汉家风范,亦不失满族风情。在纳兰性德身上,满汉文化不再是对立的、冲突的,而是妥帖地融合在一起,融入他的血液,是清初满汉文化融合的一个典型代表人物。现从纳兰诗词中所体现的汉文化及满文化分析其诗词中的满汉交融。 关键词:纳兰性德 诗词 满汉交融
中图分类号:I207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2-0092-01 一、纳兰性德诗词中满汉交融的背景
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时期满族就已开始学习汉文化了,而到康熙朝时,汉文化得到了全面的推广,康熙帝十分推崇汉文化,并尊重和积极地吸收儒家学说,在其大力推动下满汉融合进一步加强,而生活在此时的纳兰无疑会受到满汉文化的影响。此外,纳兰性德满汉思想不得不说也深受其师友的影响。纳兰的老师徐乾学,是清朝初期的博学大儒,纳兰17岁便师从此人,学习“经、史、子、集”等儒家传统著作。据《清史稿》《纳兰性德本传》载:“与严绳孙、顾贞观、陈维崧、姜宸英诸人游。”纳兰性德与这些汉人学者、文士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增进了满汉之间的团结与交融,在文学创作当中受到了他们的影响。 二、纳兰性德诗词中的满汉交融 (一)纳兰性德诗词中的汉文化 1.诗词中的儒释道文化因素
纳兰性德对儒家文化的继承首先表现在他对“仁义礼智信”“修齐治平”“君臣父子”等儒家思想的继承上。他是孝悌之子,为父亲侍疾,“日侍左右,衣不解带,颜色黝黑,及愈乃复” 是谓“孝”。他是良朋益友,“绝塞生还吴季子,算眼前,此外皆闲事”是铿锵的诺言,是谓“义”。在传统儒学陶养下的纳兰性德满怀“兼济天下”积极入世、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纳兰的佛家思想主要体现在其经历爱妻离世之后的领悟,从“慈云稽首反生香。妙莲花说试推详”即可表现他深刻领悟到了佛家淡泊名利的禅心。道家文化崇尚“自然”,主张无为而治。在纳兰的诗词当中也有些许体现。如《瑞鹤仙》:“莽莽乾坤,徒自碌碌无为,所营何事!”可见纳兰鄙薄繁华的归隐心态,这是深受老庄思想和士隐精神影响的结果。 2.对汉文诗词的借鉴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首先纳兰性德与南唐后主李煜在词风上一脉相承,他们诗词的字里行间都充满着浓郁的悲剧色彩 。其次纳兰性德在语言的运用上也多学习李煜。李煜和纳兰性德的词在表达上都自然流露。如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纳兰的《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由于深受汉文化的儒染,纳兰在其诗词中也大量运用了汉族典故,如《木兰花·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骊山语罢清宵半,夜语霖铃终不怨。”画扇被抛弃的命运,恰是班婕妤的遭遇;“骊山语罢清宵半”是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典故。 (二)纳兰性德诗词中的满文化
首先,真实生动地描绘了满族人民的生活。《浣溪沙·小兀喇》中的“桦屋鱼衣柳作城,蛟龙鳞动浪花腥,飞扬应逐海东青”,这是纳兰东巡,行至兀喇(即乌拉)时所作。所描绘的桦木作屋、鱼皮为衣、插柳成城、特产鲤鱼、海东青,真切地反映了当地满族人民生活。其次,塑造了满族人物形象。《点绛唇》中“有个盈盈骑马过,薄妆浅黛亦风流,见人羞怯却回头”,薄妆浅黛的少女,平时行路骑马,见人即微感羞涩,而又敢于回头顾盼,正是初入关时,受汉族传统封建礼教影响较少的满族妇女形象。最后反映了随从出巡的满族军旅生活。《菩萨蛮》:“毡幕绕牛羊,敲冰饮酪浆。山程兼水宿,漏点清征续。”“毡幕绕牛羊,敲冰饮酪浆”,正是蒙、满民族特有的生活习俗,是满族入关前游牧习俗的延续和发展,具有沉郁的民族特色。纳兰作品中既有体现满族特色的一面,也有受汉人及汉族文化影响的一面,其作品所反映的生活也正体现了清初满汉融合的特点。所以说纳兰是清初体现了满汉文化融合这一特点的重要作家。虽然,在纳兰之前的满族作家,上溯金元文学,下至清代的阿什坦、岳端、文昭等人以及康熙皇帝等,都已为满汉文化融合作出了可喜的贡献。但都远远没有达到纳兰这样的高度,他是第一个集满汉文化之大成者,把具有满汉融合特点的满族文学推向第一个高峰,为满族文学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石。 参考文献:
[1](清)纳兰性德.通志堂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2]纳兰性德.通志堂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3]清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6.
[4]刘德鸿.清初第一学人纳兰性德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5]严迪昌.清词史[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6]张秉戍.纳兰词笺注[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7]薛柏成.叶赫那拉氏家族史研究[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责任编辑:杨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