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语课后练习标准答案秦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7 11:09:4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蒹葭》

1、谈谈本诗的主题。

答:对这首怀人诗,历来解说不一。关键在“伊人”的理解上。“伊人”正象征着真善美,是人类甘愿付出高昂代价而不断为之奋斗的美好目标。《蒹葭》通过思见秋水伊人而终不得见的意境描摹,抒发了一种爱慕、怀念与惆怅交织的情感,但无论追寻之路有多么崎岖,诗人始终上下求索,永不放弃。诗歌散发着至真至纯、执着无悔的人性美。 2、诗中反复用“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这样的句子,对表现主人公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作用?

答:这是重章叠句的手法,句型重复,通过央—坻--沚的变化,反复描摹了不管诗人如何追求,结果仍是伊人宛在,思见秋水伊人而终不可得。诗人的憧憬,焦急与惆怅失望之情得到充分渲染,感情抒发回旋跌宕,尽管诗人追寻未果,但诗人思慕想见的心情却越来越浓烈,充分突出了诗人的永不放弃与执着无悔。在诗意上有层层推进的作用。

《湘夫人》

1、试分析“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意境。

答:深秋的凉意和情感的寂寞不安融为一体,这一凄清杳茫的秋景,渲染出一派难以言说的凄迷惆怅之情,被后人称为“千古言秋之祖”。 秋风、落叶也就成了表达失落、惆怅之情的最敏感且最富表现力的词汇,同时也成为最能唤起人们悲愁情感的自然景观。诗人用秋风、微波、木叶等最能表现季节特征景物在很广的范围内编织出一幅壮丽秋景,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烘托自己内心不平静。 2、试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答:诗歌的抒情主人公是湘君。湘君与湘夫人约期难遇,他无比惆怅失落,他在沅澧两岸徘徊、追寻,急切寻觅中产生幻觉,想象自己筑室水中以迎娶湘夫人,他用各种香草装饰爱巢,表达了对湘夫人的执著、深挚的爱情,对美满生活的执著追求,最后因与湘夫人相约不逢,在无可奈何情况下的“逍遥容与”。在湘君身上,我们感受到了他对爱情的坚贞不渝,对理想执着追求。同样,我们也看到了屈原的影子。

《迢迢牵牛星》

1、谈谈本诗的主题。

答:本诗借牛郎织女感人肺腑的爱情悲剧,抒发人间游子思妇的别离之苦。 2、试分析本诗的艺术特色。

答:⑴《迢迢牵牛星》将只是两个星座名称的牛郎和织女人格化,以牛郎、织女的神话为诗歌的创作题材;

⑵采用互文的手法;

⑶本诗语言上的最大的特点是叠字的运用。全诗十句,有六句用了叠字,增强了语

言的音乐性和形象性。

《归园田居》

1、本诗表现了陶渊明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写出了劳作的艰辛,但这种艰辛在作者看来是快乐的,因为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同流合污的意愿没有被违背,暗含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官场黑暗社会污浊的批判,反映了作者高洁傲岸,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 2、以本诗为例简述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征。

答:⑴ 《归园田居》(其三)这首诗用语十分平淡自然。“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朴素如随口而出,不见丝毫修饰。这自然平淡的诗句融入全诗醇美的意境之中,描绘了一个宁静而丰足的精神世界,形成陶诗平淡醇美的艺术特色。

1

⑵陶诗于平淡中又富于情趣。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带月荷锄归”,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少年行》(其一)

1、分析游侠少年的形象。

答:王维笔下的少年游侠,则具有相当浓厚的浪漫气息和理想化色彩。少年游侠有品尝“斗十千”美酒的豪纵风流,使酒任性,挥金如土;有相逢意气为君饮的豪迈不羁、意气风发;又有为国赴难、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既有重义疏才的侠义性格,又有英武豪迈的精神风貌,毫不畏惧恶势力,渴望为国杀敌立功,奉献青春,暗含了王维渴望驰骋沙场,建功立业,积极向上的昂扬之气。

2、 分析本诗的风格特征。

答:这首诗富有积极向上,乐观的浪漫主义色彩。诗人用大写意的手法选取高楼纵饮这一典型场景来塑造少年游侠的形象。作者不直接描写酒宴场面,而借看似静止的画面,表现了少年游侠的精神风貌,虚处传神,耐人寻味。诗歌的末句由马、高楼、垂柳组成,写出游侠少年特有的富于诗意的生活情调和豪爽重情的精神风貌,富于浪漫气息。

《蜀道难》 1、“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它重复出现三次,有什么作用?

⑴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贯穿全篇,反复咏叹。一叹蜀道之难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战火之列;

⑵重复出现三次,由此形成由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有回旋往复之美。 2、谈谈本诗的语言特色。

答:本诗行文自由,以七言为主,杂以三言、四言、五言等,短句急促、长句奔放,错落有致,富于变化。尤其是“蜀道难”出现三次,有回旋往复之美。

《蜀相》

1、以本诗为例,分析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特征。

答:⑴内容上深厚而表达含蓄,情感上千回百转。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赞扬诸葛亮其忠心耿耿,表达诗人仰慕之情。

首联诗人点出武侯祠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一个“寻”字写出了初至成都的诗人寻觅遗踪的急切情绪,给人的印象充满着憧憬和希望。然而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情感却起了急剧的变化。“寻”的结果是祠庙的寂寥冷落悄无人迹,诗人形单影只而来又孤寂伤怀而返。这就形成了一种情感上的落差。诗人倾吐的情感起伏张驰回旋的。

⑵章法上开合变化。结构上回环照应。《蜀相》首联“何处寻”三字为全诗赞颂、为痛惜之辞留伏笔,此为一折。颔联以“碧草”“黄鹂”反衬英雄悲情,此为二折。颈联直抒胸臆,以凝练之语概括诸葛武侯千秋功业。此为三折。诗歌结构上的起承转合回环照应体现了杜诗的顿挫风格。

2、分析本诗是如何借古咏怀的?

作为一首怀古诗,完美地将怀古与抒情结合在一起。前四句写眼前之景,体现的是杜甫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做到“一切景语皆情语“。后四句颂诸葛亮的功绩,抒写对其的悼念,赞其忠心耿耿,表达仰慕之情,却是借古伤己。句句围绕诸葛亮展开,但细加体味,却都是对自己一生未能实现政治抱负的哀唱,也其因表达含蓄,凝练,唱出了在国运艰难之时报国无门的志士仁人的共同心声,所以引起后世读者的无数共鸣。

《长恨歌》

2

1、分析本诗的主题思想。

答:⑴通过对李杨悲剧的描写,歌颂了他们真挚和专一的爱情。

⑵同时也对唐玄宗过分地宠爱杨妃,不理朝纲、荒淫误国给予了讽刺和批判。但是显然作者的同情多于讽刺和批判,从作者的创作意图上这主要是一篇描写爱情、咏叹爱情悲剧的故事诗。

2、分析诗中唐玄宗与杨玉环的形象。 答:(1)唐明皇形象:荒淫重色但对爱情真诚执着。 (2)杨玉环

不仅是一个“回眸一笑百媚生”的倾国美人,而且是一个重情重义,忠贞不渝的可敬可佩的女子形象。

《连昌宫词》

1、试析本诗的艺术成就: 答:(1)诗人既植根于现实生活和历史,又不囿于具体的历史事实,虚构一些情节并加以艺术的夸张,把历史人物和社会生活事件集中在一个典型环境中来描绘,写得异常鲜明生动,从而使主题具有典型意义。

(2)诗歌结构紧密、对比强烈,叙事层次分明,情节富于波澜,语言雅丽,具有很强的艺术性。

2、试将本诗与白居易的《长恨歌》作比较,体会本诗的政治讽刺意味:

答: 《连昌宫词》借一个老人之口叙述连昌宫的兴废变迁,反映了唐朝自唐玄宗时期至唐宪宗时期的兴衰历程。它含蓄地揭露了玄宗及皇亲骄奢淫逸的生活和外戚的飞扬跋扈,探索了安史之乱前后朝政治乱的缘由,针砭唐代时政,反对藩镇割据,批判奸相弄权误国;提出了“圣君贤卿”的政治理想。诗歌以“努力庙谟休用兵”作结,表现了人民对再现升平、重开盛世的向往和希望国家长治久安的强烈愿望。这首诗对于认识中唐社会现实,具有很大的意义。前代诗评家多推崇这首诗“有监戒规讽之意”,“有风骨”。

《长恨歌》透过李杨的风流艳史写出造成国破人亡的必然结果,指出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一个重要原因,让我们看到了历史进程中陈腐的东西

元白二诗虽同取材于李杨故事,但《连昌宫词》侧重于推求国家治乱兴衰的原因,场景宏大,在客观上揭露了封建上层阶级的罪恶。较《长恨歌》有明显的政治讽刺意味。

《无题》

1、本诗如何表现相思之情。

首联点明这是对往昔的追忆;颔联暗示双方两情相悦,怎奈在现实中却受到某些因素的阻挠,但两人心心相印;颔联写众人在酒宴中举杯畅饮、尽情游戏的场面,反衬出诗人酒宴中无法与心上人独处的苦闷、无奈;尾联将爱情无法圆满的遗恨与身世飘零的伤痛交织在一起,谱写了一曲悲楚、哀婉之歌。

2、结合本诗简述李商隐无题诗的特色。

⑴李商隐的无题诗,就其表现的爱情思想内容、感情内容来看,是具有一定民主性的; ⑵与内容的纯情化特征相联系,无题诗的另一个突出特点即它的主观性与抒情性; ⑶在抒写爱情心理、爱情体验方面有一个突出特点,即将相互对立的感情的交融与渗透表现得非常深刻细致,善于表达非常复杂微妙的心理状态;

⑷在表现方式上多用有神无迹的象征;语言明白如话;象征与比喻结合、与写实结合。

《乌夜啼》

1、试析作者是如何描述抒情主人公的心理活动的?

答:词的上阙从渲染孤寂凄凉的环境气氛入手写出了诗人的孤独、寂寞、痛苦的内心世

3

界,深刻细腻地刻画出词人的矛盾心理和无法排遣的苦衷。 下片是直抒胸臆,“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用比喻写词人的离愁之乱离愁之重。这种无言的哀伤更胜过痛哭流涕之悲。 2、分析本词的艺术特色。

这首词情景交融,上片选取独特的景物意象,营造一种凄婉、哀怨之境。下片借传神到位的比喻,含蓄地抒发抑郁愁苦之情。形同囚徒的处境,使李煜只能将心中之苦隐而不发,欲言又止,令人回味无穷。这种对人生命无法把握的无奈之感引起无数读者的共鸣。

《八声甘州》

1、试分析这首词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色。

⑴这首词的景物描写都带有作者的主观色彩,景中含情,情景相生。

⑵上阕首两句描绘了一幅秋日黄昏江雨图,无不间接传达出一种笼罩全篇的凄凉潇瑟的气氛。后三句以“渐”领起,暗示随着时间的推移,景物也逐渐变化,萧瑟的秋风刮起,寒气逼人,远处的关塞和山河在暮色中越发阴沉、冷清。落日的余晖照在楼上,也映在作者心里,甚是悲凉。六七两句由眼前景引发人生感悟,寄托了词人年华虚度,功名无成之痛,长江的无情更反衬出词人的伤感。

2、这首词在题材上有何创新之处?

这首词在题材上的创新之处是把词的抒情取向转移到自我独特的人生体验上来,表现自我的情感和喜怒哀乐,倾诉在仕途上挣扎沉浮的种种苦闷。词人抒写游子思归怀人之情,先以直抒胸臆的手法写自己渴望回家团聚的心思(“归思”),进而补写思乡之意出自羁旅之苦,表现了仕途失意的寂寞和感伤。然后推想家乡的佳人切盼自己的回归,侧重虚写,侧面表现自己的思归不得的惆怅。最后又想象以反问方式向佳人吐相思之苦,抚慰佳人。词人以极为自然的转换手法,从自己和对方两头着笔,感情曲折,把游子飘泊归乡不得的凄苦情怀,表达了淋漓尽致。

《踏莎行》阅读思考:

1、试析本词是如何借景抒情的?

答:词的上片从环境写起。前三句的“楼台”、“津渡”这些景物具有隐喻特征,象征秦观被贬郴州后感觉前途渺茫,三句既是景语,更是情语。后两句中“孤馆”、“春寒”、“杜鹃声”、与“斜阳暮”四种景象都带上作者凄婉、无奈地人生体验,而叠加在一起就强化了作者的浓愁深悲,发泄了无辜被贬的不满。

2、谈谈你对“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的理解。

答:郴江流向了潇湘,本是自然现象, 而词人却说“幸自绕郴山”,“郴江也不耐山城的寂寞,流到远方去了,可是自己还得呆在这里,得不到自由”,词人本希望仕途顺利,实现自己的理想,可是现实却是无端被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中,被贬郴州,理想迷失。在深重坚实的苦恨中,面对天地之间的不平发出了的诘问,倾注了词人离乡远谪的无尽怨愤。

《摸鱼儿》阅读思考:

1、试析本词是如何借景抒情的?

本词上阕通过惜春、留春、怨春,用曲笔让浓烈的感情经过千回百转之后再喷薄而出,将爱春、恋春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2、试析本词是如何托古喻今的?

词用了“长门事”、“玉环”、“飞燕”三个典故来托古喻,用陈皇后为了博得武帝宠幸,请司马相如作《长门赋》的典故。来表明自己有一片忠心,但不被人理解,仍遭人冷落,被人排挤。玉环飞燕皆尘土”影射那些暂时得势、以谄媚进谗为务的小人,警告他们终将化为历史的尘土。词人以古托今,表达了仕途失意的怨恨和对当局昏庸的愤懑。

4

《夜行船秋思》阅读思考: 1、试析本曲的思想意义。

秋思本是我国古代的传统主题之一,而马致远的这套曲子将自然之秋和人生之秋联系在一起,将远离名利是非的处世哲学包含在叹古讽今的牢骚里,表现了自己超脱红尘的人生态度。

2、试析本曲的艺术特点。

(1)不作抽象的议论,将想说的道理、要发的感慨,全寄寓于形象之中。 (2)对句整齐,比拟生动

(3)典故新用,意味隽永

(4)充分体现元曲语言俚俗明快、句式节奏自由的特点。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阅读思考: 1、分析本诗的主题思想。

作者以豪放的笔调描绘了钟山龙盘、大江奔涌的山川壮景,并在感慨历代成败兴亡、抒发怀古幽情的同时,表达了对祖国重新获得统一的由衷喜悦,体现了诗人面对新王朝看似歌颂实则有所期待的微妙心态。

2、分析本诗如何将怀古与颂今联系在一起的?

作者在第二部分使用陈后主,黄旗入洛,铁锁横江这三个典故,回忆了三国六朝以来的统治者妄图借助长江天险稳固自己的统治,但最终都血流遍野,国家灭亡。接着由回忆往事回到现实,诗人庆幸躬逢盛世,歌颂“圣人”朱元璋平定天下,与民休息,从此可以四海一家,不再因长江分割南北而起干戈。用典是为了诗歌结尾做铺垫,怀古是为了颂今,前朝的历史悲剧映衬了当下国家一统,四海升平的美好画面,同时也给新建立的国家敲响警钟,希望君主可以励精图治,不要重蹈前朝覆灭的覆辙。

《炉中煤》阅读思考: 1、怎么理解本诗的主题?

诗人以奇特的构思和新奇的比喻,通过“炉中煤”的倾诉,抒发了“眷念祖国”的深情,表现了对“五四”以后新生祖国的由衷赞美和为祖国无私奉献的精神。 2、试结合文本谈谈比喻和象征的异同。

比喻是修辞格,其喻意是临时的。象征是写作手法,象征意义是固定的。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是借用具体而生动的形象来抒发抽象的情感,说明抽象的道理或事物。《炉中煤》一诗中“炉中煤”是作者自喻,抒写了献身祖国的赤子情怀。 “炉中煤”火红炽热象征诗人对祖国感情的热烈深切。“年轻的女郎”比喻经过五四运动战斗洗礼后的生机勃勃的祖国。作者借向女郎倾诉爱情这一象征手法抒发了对祖国深切真挚的眷恋。

《偶然》阅读思考 1、有的研究者认为,《偶然》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得很飘忽、了无痕迹”,“把什么都看得很淡,都看成无足轻重,无可无不可,把火热情怀与旺盛的生命,都化作轻烟”。你如何理解?

人生的诸多方面(尤其是在情感方面),充满了许许多多的“偶然”;而当这些“偶然”无法外化为“必然”时,人们就应该对它们采取一种理智达观的态度,潇洒地向以往的“偶然”告别,借此来克服人生的危机。当然,达观的人生态度并不排斥执着的追求,否则,便会导致消极、虚无。

2、有批评家用英美新批评的术语“张力”来评价《偶然》一诗,请你谈谈对此的看法。

所谓“张力”,通俗点说,可看作是在整体诗歌的有机体中却包含着共存着的互相矛盾、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