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大后方的綦江水道(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6 2:29:1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抗战大后方的綦江水道

张红海

素有“重庆南大门”之称的綦江,地处四川盆地的东南边缘,大娄山脉连绵起伏,重峦叠嶂。大山之间,蒲河蜿蜒穿行,于三江街道注入綦江。我们沿着蒲河驱车行驶,石角镇的老李听说我们是来看闸坝的,非常高兴。在老李的的引领下,我们看到了拦蒲河而建的大勇闸坝。由条石砌成大勇闸坝,显得有些沧桑,但依然在发挥作用,当地政府因地制宜将船闸改建成小型水力发电厂。右岸的高地上镌刻有《大勇船闸记》的石碑,记载了大勇船闸的修建经过。落款为“导淮委员会副委员长陈果夫撰、代理副委员长沈百先书,民国二十九年十月十日”。 老李站在坝上指着蒲河骄傲地说:“别看蒲河在地图是一条不显眼的河,但在抗战时期南桐煤矿的煤都是从这条河经綦江运到重庆的钢铁厂。”綦江铁矿的矿砂则由綦江转运长江到重庆。从老李的我们讲述中我们了解到綦江是抗战大后方的煤铁运输线。翻开卷帙浩繁的文献史料,我们走入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导淮委员会渠化綦江

1937年抗战爆发后,负责治理淮河的导淮委员会西迁重庆。导淮委员会由蒋介石兼任委员长、陈果夫任副委员长,为全国最大的水利机构。1938年,淮河流域全部沦陷,导淮业务停顿。为了避免在导淮委员会服务的专业水利技术人员逃离星散,陈果夫向蒋介石建议,仍然保存导淮委员会的机构设置,将后方的

“大勇船闸记”石碑如綦江工程、 一些水利工程交与导淮委员会承办,乌江工程以及赤水河工程。使

这批水利技术人员不仅借此增进水利工程的实际经验,寓训练于工作之中,还可为国家培植水利建设人才。计划决定后,即与扬子江水利委员会商定,由导淮委员会在綦江施以渠化工程,兴建闸坝,作为水道渠化的示范工程。

綦江也称綦河,发源于贵州省桐梓县花坝火盆洞,全长231.3公里,于江津江口汇入长江。船只运输以赶水为起点,赶水段至盖石,河床狭窄,坡度陡峭,赶水至綦江县城落差为76米。全河大小险滩一百余处,礁石棋布,行船极其危险,为川江各流域中运输最为困难的河道。支流蒲河,河道曲折狭窄,水源更涩,冬季水枯,或竟断流。而綦江及蒲河上游,铁煤产量丰富,尤赖水运畅通,以利输给。

1938年4月,导淮委员会的水利人员对綦江的水文、险滩进行了全面的调查,成立綦江工程司负责綦江渠化工程。并在赶水、三江、綦江、五岔等地设置水文站、水位站等。在调查勘测的基础上,确定了綦河整治分为“初步治理工程”和“渠化綦河工程”两期进行,同时整治险滩。

一期工程即在綦河支流蒲河的石板滩、大场滩、桃花滩各建闸坝一座,在綦河主干流的盖石峒、羊蹄峒二处各建闸坝一座等。整治綦河正值艰苦的抗战时期,因綦河担当着运输煤炭、铁矿的重任,綦河一期整治工程进展很快。在盖石峒、羊蹄峒二处整理险滩、开挖河床、清除礁石共33,600立方,建筑了顺坝19,200立方。在蒲河的石板滩、大场滩、桃花滩所建的三处,各船闸闸室净长66米,净宽9米。揽河大坝因河床地质较劣,均用堆石式。五座坝的名称,陈果夫将其寓意颇深。“大勇”“大仁”“大智”“大信”“大严”五座闸坝完工后,陈果夫都分别亲撰碑文,以纪其事。在《大智船闸碑记》载:“蒲河三闸坝以大智(石板滩)、大仁(大场滩)、大勇(桃花滩)为名,綦河两闸坝,以大信(盖石峒)、大严(羊蹄峒)为名,则因兴建于抗战建国之时,所以荣仰前方将士之武德也。”

五座坝建设期间和建成后,引起各方人士关注。蒋介石及国民政府经济部长翁文灏等先后前来视察参观。

第二期工程就綦江干流中下游兴建闸坝六座,施以渠化,各船闸闸室净长60公尺,净宽12公尺。揽河大坝因河床地质较佳,均用重力式。并在綦江城附近之闸坝,利用坝之上下水位差,加建水电厂一座,以供应綦江县城照明之用。至1943年春先后兴建闸坝、船闸及揽河大坝共11座。原定计划共兴建闸坝 15座以达江口。因当时政府有修筑铁路联运的动议,故从缓建。建成的闸坝移交给钢铁厂迁建委员会的綦江水道运输管理处。

钢迁会的煤铁运输线

1938年3月1日,为执行蒋介石 “汉阳钢铁厂应择要迁移,并限三月底

迁移完毕为要”的手令,国民政府资源管理委员会和兵工署联合组建钢铁厂迁建委员会(以下简称钢迁会),负责汉阳铁厂、大冶铁厂、六河沟铁厂、上海炼钢厂的拆卸工作,以便迁渝建厂。1938年5月,钢迁会选定在重庆大渡口建立

钢铁厂,并计划在南桐开采煤矿,于綦江开采铁矿。9月,100吨高炉破土动工。11月,20吨高炉开始建设,其他发电、炼钢、轧钢、耐火工程相继开工。1940年3月第三兵工厂(即上海炼钢厂)归并钢迁会。钢迁会成为“大后方”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生产的钢铁全部供应到重庆各兵工厂造枪制炮 。 由于铁矿砂和煤炭都需从綦江及其支流运输,1939年9月钢迁会增设綦江水道管理筹备处自办运输。1940年3月,钢迁会南桐煤矿、綦江铁矿、綦江水道运输等3个管理处正式成立。綦江水道运输管理处办理綦江水运,专司运输綦江铁矿所产的矿砂及南桐煤矿所产的煤焦等,在导淮委员会修建的各闸坝分设管理处,沿江设立了3个装卸站、8个督运站和1个船厂,分别管理煤铁装运、造船、船只修缮等事宜。全盛时期,綦江水运处共有公船434只,商船中有綦江船380只、柳叶船263只,全处员工2000余人。

钢迁会的原料接运,一是在蒲河接运南桐煤矿的煤焦,一是在赶水接运綦

江铁矿的矿砂,必要时在盖石、綦江两处办理转运工作。如果遇到各处水闸年修,则临时在蒲河和綦江汇合处的三江街道囤存。綦江、蒲河各段河道滩浅流急,很多险要处不但上水时需要集中人力拉纤,下水时也需要集中人力用纤绳“放吊”下驶。綦江水道条件如此恶劣,钢迁会的运输船只曾多次失事。据《重钢志》记载:1940年綦江水道管理处木船失事,共沉船12只,损失铁矿砂131吨。《百年重钢史话》也有失事的记载:钢迁会的运输船只在被称为“万人坑”的老虎滩曾一日内沉没公船、商船21艘,损失铁矿砂数百吨。

虽然綦江水运航线凶险异常,但是在綦江水道管理处的精心组织下,1939年至1945年运到钢迁会厂部的原料累计达到了401691.623吨。一位钢铁专家说“如果说铁矿石是钢厂的粮食,那么物流是钢厂的生命线”。綦江水道是抗战时期钢迁会铁矿石和煤焦的主要物流通道,而钢迁会被誉为“奠定后方重工业基础”,是抗战大后方最重要的钢铁基地,可以说綦江水道是抗战大后方钢铁基地的生命线。这条生命线的顺利运行不仅支持了钢迁会的钢铁生产,还为全国的抗战胜利贡献了力量。

1939-1945年綦江水道运输处历年运输数量(单位:吨) 年度 1939-1940 运出 46800.795 到达 45205.602 失 435.612 称差 441.082 在途 718.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