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教学实录名师教学资料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7 0:33:3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教学实录

课前谈话

师:麻老师在给自己的学生上课时,经常会在课前来一段热身,讲个小故事。我们班同学说这是“小故事,大道理”,今天咱们也来试一试。《曹冲称象》的故事,你们都知道吧?

生:知道。

师:老师有个问题不明白,本来想知道大象的重量,曹冲为什么要称那些石头呢?

生:石头的重量和大象的重量相等。

师:你说的这点很关键,必须保证石头和大象的重量相等,这样称出的石头的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那曹冲为什么不直接称大象呢?

生:因为大象太重,不能直接称出大象的重量。

赏析:看似轻松随意的谈话,却体现了教者的独具匠心,教者用小故事的形式,激活了学生经验中已有的“转化”思想,巧妙地为新课的教学、为后面学生的探究提供了思维基础。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师:(黑板上出示一个圆)大家看,这是什么图形? 生:圆形。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圆,学习了圆的周长,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圆的面积。(板书课题:圆的面积。)

赏析:由于学生熟悉了研究平面图形的思路:认识特征——周长——面积,所以老师采用了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的引入方式,既有利于学生形成研究问题的思路,把新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又简洁明快,结构紧凑,为学生后面的探究提供了时间上的保证。

二、第一次探究,明确思路,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1、圆面积概念。

师:请你想一想,什么是圆的面积呢? 生:圆的大小就是圆的面积。 2、唤醒记忆,实现方法迁移。

师:就是说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就是圆的面积。那怎么求圆的面积呢?(学生沉默)大家好像遇到了困难,请你在大脑中搜索一下,以前我们研究一个图形的面积时,用到过哪些好的方法?

生:可以把新图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比如平行四边形可以通过剪拼转化成长方形求出面积。

3、布置第一次探究任务。

师:那圆能不能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呢?(能)空说无凭,请你用手中的工具、圆纸片试一试。

4、学生活动,教师巡视(约五分钟)。

赏析:圆与学生以前探究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都有所不同,因为它是平面上的曲线图形,因此当老师提出“怎么求圆的面积呢”,学生并不能马上找到解决的方法。有的学生一开始无从下手,这时,老师没有作指导,而是把时间给学生,把探

究的空间给学生,充分相信学生能行,引导学生从头脑里检索已有的知识和方法,让学生把“圆”这个看似特殊的图形(用曲线围成的图形)与以前学过的图形(用直线段围成的图形)有机地联系起来了,沟通了知识之间的联系,促成了迁移。

5、学生反馈。

师:刚才老师发现有的小组已经有想法了。我看你们小组的想法就很好,谁代表小组上来说一说?大家认真听,看看他们是怎么想的。

生1:我们把圆纸片对折得到4个扇形,求出一个扇形的面积,但是扇形面积不会求,可以再继续折。

师:你们折成4个扇形后,为什么还要继续折?

师:看来你们已经发现问题了,继续折,折成的图形就更像三角形了。(把学生的作品贴在黑板上)

赏析:其实这种方法也能推导出圆的面积,而且推导方法比较简单,但在以往《圆的面积》的教学设计中却很少出现。麻老师能深入了解学生探究圆面积的心理,知道有的学生脑子里不是一片空白的,会根据生活经验自然而然地把圆片进行对折(这是儿童生活经验作用下的原发思维),发现和三角形类似,说明麻老师很尊重学生的原创思维。

师:这种方法多好呀,有的小组采用的方法不一样,也请他们上来展示一下。

生2:我们把一个圆剪成4个相等的扇形,把这些扇形重新拼一拼,拼出的图形有些像平行四边形。(老师也把学生的作品贴黑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