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2《展开与折叠》(第2课时)教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6 11:46:1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2017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2《展开与折叠》(第2课时)教案

示范教案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棱柱、圆柱、圆锥展开成平面图形;并由它们的平面图形折叠成立体图形. 能将长方体、

教学难点:将平面图形折叠成棱柱. 学情分析

认知基础:学生对于长方体、棱柱、圆柱、圆锥的相关概念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通过上一节课对正方体的展开与折叠的学习,空间观念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初步体会到了几何体与平面展开图之间的转化关系.

活动经验基础:作为展开与折叠的第2课时,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操作、想象、归纳的经验.

教学目标

1.经历展开与折叠、模型制作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在平面图形与几何体相互转换等活动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棱柱的特征. 教学方法

采用了比较开放的教学方式,尽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设置合理的教学平台,学生在平台上自主地进行探索和研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设计说明

[来源学科网][来源学科网Z|X|X|K]让学生自己动手收集材料,倡导他们热爱社会、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并激起他们探究的兴趣.

上节课我们探究了正方体的展开与折叠,现在你能将棱柱(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圆柱、圆锥展开或折叠吗?

教学说明

从学生收集的包装盒中选一些向学生们展示,指出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包装盒—长方体,它是属于棱柱的,今天我们就从最常见的棱柱入手,来研究,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又自然地引出了课题. 二、讲授新课

1.探索归纳棱柱的性质 设计说明

从学生的观察入手,利用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去归纳总结棱柱的性质. 我们在研究某个几何体的展开与折叠之前应该了解它们的性质.

这时将棱柱的模型展示给学生,包括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等,并利用模型向学生介绍各部分的名称.然后提出以下问题:

(1)三棱柱的上、下底面都一样吗?它们各有几条边?四棱柱、五棱柱呢? (2)三棱柱有几个侧面?侧面是什么图形?四棱柱、五棱柱呢? (3)这三种棱柱侧面的个数与底面多边形的边数有什么关系?

(4)三棱柱有几条侧棱?它们的长度之间有什么关系?四棱柱、五棱柱呢? (5)请你将下表补全. 三棱柱n棱柱 四棱柱 五棱柱 六棱柱 …… 棱数 [来源:][来[来源学。科。源:Z,xx,]网][来源:学科网][来源:]侧棱数 面数 侧面数 1 / 3

[来源:学科网ZXXK] 2017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2《展开与折叠》(第2课时)教案

以上问题要求通过观察或者测量模型,先独立思考后,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完成,再集

体完成填表向全班展示,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棱柱的有关性质.

教学说明

这一部分的内容完全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问题比较明确,引导性很强.在思考回答问题的同时对棱柱的性质进行了研究.设计填表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对于七年级的学生还欠缺将数据总结比较的能力.以表格形式给出,会有一定的示范作用,为学生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打下基础.对n棱柱棱数等的表达,包含了找规律及字母表示数的知识,这在小学有过接触,会表示就可以,没必要深究.

最后教师一定要进行总结,因为棱柱的性质是后面研究展开与折叠的依据.虽然学生能说出很多性质,但毕竟是杂乱的,还需教师进行整理.大体可以归纳为:棱柱的所有侧棱长都相等;棱柱的上、下底面的形状相同;底面边数、侧面数、侧棱数、底面多边形顶点数相同,而且都与n棱柱中的n有关.

2.动手操作,感受从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

教学说明

可让学生分组展示棱柱、圆柱、圆锥的展开图,学生对圆柱和圆锥的展开图的理解有一定难度,教师可巡视指导.

3.动手操作,感受从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 设计说明

[来源:学科网]学生先想象再动手操作、观察,想象从感官上得到验证,会更深刻地感受平面与立体之间的转化,为后面的空间想象打好基础.

活动1:教师展示准备好的教具如下图,问:如果将它延虚线折叠,可以围成什么立体图形?请你想象这个变化过程,静思片刻.

活动2:教师将教具发给每一个小组,要求每一位同学,亲自去折一下,看看是否与刚才自己的想象相同.然后可以请一个小组展示折叠过程,也可以由教师用多媒体演示.

最后教师进行总结提问:大家都已经知道这是一个五棱柱的展开图,那么它的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形状?其他的棱柱呢?你能指出它的底面在哪里?它们能不能在同一侧?

教学说明

本节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因此在设计上让学生先对折叠的过程进行了想象,而且特意地为学生留出了想象的时间,然后再通过动手操作来验证自己的想象,有了前面想象的过程学生操作的欲望是很强的,在这个过程中他会将实际看到的与自己想象的进行比较分析,修正自己一开始想象的不足之处,这里教师不用讲什么,学生已经沉浸在想象的快乐中,激发了学生的想象热情,这对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是十分有好处的.

最后的总结希望学生能够理解,棱柱的展开图与它的性质是密切相关的.我们要正确地

2 / 3

2017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2《展开与折叠》(第2课时)教案

判断,首先要了解立体图形的性质.

三、巩固提高

练习1:以下哪些图形经过折叠可以围成一个棱柱?

练习2:把图(1)所示的纸片折成一个三棱柱,放在桌面上如图(2)所示,则从左侧看到的面为( )

[来源:]A.Q B.R C.S D.T 答案:1.(2)(4) 2.B 教学说明

两个练习的难度是依次递增的.虽说是练习,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始终渗透知识方法. 练习1在处理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表述自己的理由,其中(1)(3)是不行的,(2)(4)都可以,教师应该及时地向学生指出展开图的多样性.

练习2是中考题,解题的关键在于折叠后哪些棱是重合的. 四、总结反思

本节课对发展学生空间想象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知识方面主要落实两点:一是棱柱的表面特征;二是棱柱的展开图以及展开与折叠的过程.

你认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在哪些方面有所提高,掌握了哪些新的知识. 评价与反思

1.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亲手收集的包装盒,触发他们的情怀,激起求知欲望,让他们饶有兴趣的探索思考.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集体交流,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而且在情感上,使每位学生都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真正体验数学活动中探索过程和创造过程带来的乐趣.

2.让学生先猜想、再操作,不仅发挥了学生的个人想象力,培养了个人实践能力.采用有梯度的练习及游戏,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在实施开放式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合作交流、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将创新的教材、创新的教法与创新的课堂环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

(第1~2节设计者:张大全)

3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