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7 18:30:4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浅谈中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摘 要】语文教学在注重培养人文素养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特别是写作能力。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中学语文老师一直关心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结合笔者实际的教学经验,本文从帮助学生克服畏惧写作的心理入手,然后从一些写作方法上进行了具体的探讨。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语文教学在注重培养人文素养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一种有效的语言工具。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是语文的“半壁江山”,但长期以来,很多学生都怕写作文,一听到写作文就喊头痛,有的说没东西可写,有的说不懂怎样写,有的说达不到要求的字数,总之提不起写作的兴趣。因此,在当前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成为教师最棘手的教学问题。在这个共同难题背后,我们似乎也该看到写作教学方式存在的一些问题。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呢? 答案可能是多种多样的。说来容易,写来难。因为“捷径”和“秘诀”是没有的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平常积累的素材少,作文的方法没掌握好,训练不得法等。因此教师首先应该从学生的畏惧心理出发,改善他们对于写作的心态,然后再从一些写作方法上入手,逐渐提高学生的语文写作水平。下面就具体的做法,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找寻学生写不好作文的原因,并提出几点方法建议。
1.初中生写不好作文的原因分析
作文对生活进行了语言表达,除了需要外部的引导因素,还需要对学生内部的刺激,提高他们写作的兴趣。但从目前学校语文作文教学方面的状况来说,大部分人对作文提不起兴趣,从教学的方面进行分析,主要原因如下: 1.1教学目标超过学生能力
初中教师在指定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教学方案时,其目标超过学生的知识水平,如关于议论文写作的教学,很多老师有着丰富的知识积累,却“一视同仁”地将学生当成“自己”,一谈到知识的运用,滔滔不绝,片面地强调知识的积累,而没有一套引导学生如何积累知识的具体方法。这种现象是教学实践中常见的“对学生能力估计过高”的现象,使得学生在教师的对比下产生自卑感,反而提不起学习的兴趣。 1.2 教学与生活脱节
知识的积累来自于对现实生活的概括,这是对封闭式教学的突破,而大多数教学教导学生重视形式的套用,方法的沿袭,这是错误的做法。学生的“举一反三”能力,不是对于其他作品的概括和总结,然后直接搬到自己的试卷上,这样做无异于“闭门造车”,直接出现的结果是,作文毫无新意,没有生活的气息,甚至与生活的实际脱节。某高校教授指出一种普遍的情况:一次中考作文,学生的父母死了千千万。学生编写父母的去世,来赢得评卷老师的同情,这是很愚蠢的做法,也是对僵硬教学和学生
机械思维的极大讽刺。 1.3 不尊重学生的作品
学生作文是需要以主动性和积极性去创作的。学生有了创作的兴趣,很多教师却不因势利导,反而对学生主动创作的“稚嫩作品”一味讽刺,使得学生消极对待创新性的想象和理解,原先仅存的创作热情也被消磨。另外,教师对于学生存在问题的作品,很少主动教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只给学生片面地评语,“问题”得不到解决,学生的写作能力自然无从提高。 2.提高写作能力的教学方法
语文最奥妙的地方就是可以利用无穷尽的四句来表达无穷尽的的意义。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初中生还缺乏对“语文的表达”,教师必须根据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的基础上从教学方法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培养,具体方案如下: 2.1帮助学生克服畏惧写作的心理,是作文提高的前提 作文是一种用笔进行语言表达的形式,主要是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东西用语言表达出来,让人读了明白你的意思就达到目的了。但许多学生却苦于写作文,一提到作文就头疼:要不是“没的写”,要不是“写不出”,久而久之便会对语文写作产生畏惧心理。要帮助学生克服害怕作文的心理,就要首先树立起学生的写作信心,让学生有话可写,有感可发,有材可取。从经验和可行性来看,可以平时应让学生多写随笔、日记或周记等,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内容不限制,可写自己的瞬间感悟,也可叙说自己的情感故事和内心的烦恼,或是摘抄优美文段、句子等。这样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而且还能让学生有了一个倾诉的对象,把平时不敢对外人说的话对它说,大大减小了心理压力。讲作文在一开始时就给学生一个自由抒发情感的平台,不要求字数的多少,不要求体裁,平时的作文训练就当成是学生记录生活,表达情感的工具。教师可以适时点评,尽量发现学生作文的闪光点,给予表扬,这样从心理上学生表达了情感,同时获得了老师的认可,这样慢慢地就会形成一种写作习惯,从根本上摆脱不喜欢写,无话可写的束缚。总之,要让每个学生十分明确地意识到,课堂作文乃是限时作文,要充分懂得“时间”对于作文的重要。
2.2阅读与摘记,是作文提高的必要条件
这里的阅读不仅仅是指语文课内的阅读,更不等同于语文课本的学习,还包括大量的课外阅读。只凭借语文课内的阅读,是难以满足积累语言材料的需要的。早在50多年前,叶圣陶先生就指出:\国文课本为了要供同学试去理解,试去揣摩,分量就不能太多,篇幅也不能太长;太多太长了,不适宜做细琢细摩的研讨工夫。但是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单凭一本语文书,是够不上说反复的历练的。所以必须在国文教本以外再看其他的书,越多越好。\要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首先要有阅读的条件,同学们可在图书室借书,也可以自己订课外书,或
者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对于一本好书,反复诵读,在读中自悟,在读中自得,记住其中的要点,自己的感受以及好词佳句,古诗名句和名人名言等,分门别类地摘在笔记本上。再对这本书其他内容进行快速的浏览,得到想要的要点或具体的信息,就停下来,把它们记下。读完全书以后,回顾全文内容,根据要点列成提纲,从而整体把握。而我校的读书笔记,这个时候是最能派上用场的了。 2.3独特的体验,是作文水平提高的首要条件 体验是通过自身的经历和实践来认识周围的客观事物,获取知识和能力的一种内在活动。学生的作文是学生学校和社会生活知识积累的总体现,也是学生生活经历实践的总检测。大家都知道五代时著名词人李煜,由于具有“国破家亡”的切身独特体验,才写出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这种惊天地、泣鬼神流传千古的名句。对于学生而言,没有积累和运用就没有进步和提高,只有丰富的生活积累和独特的体验,作文才能厚积薄发。因此,学生作文的过程,在具备了一定的语言基础的前提下,必须依靠学生自己积累的“体味”、“体会”、“体察”的经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热心投入认识和理解生活的过程,就可树立“可上九天揽月的理想”。
2.4教师理念的创新有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教师必须意识到:学生不是一个教学的对象,而是一个有独立思想、思考能力的个体,知识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还没有完全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