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4/3 0:29:4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永不消逝的竹山师范
——84(3)班学生杜勇记忆碎片
屈指一数,到2017年7月,我从竹山师范毕业已经31年了。竹山师范全称叫做竹山中等师范学校,简称竹山师范。
现在竹山师范已经荡然无存了。取而代之的是林立的高楼、繁华的街市和川流不息的人群。
或者留下一段残垣的墙壁,或者留下一张三条腿两条腿的课桌凳,或者留下一棵树一株草……没有,什么都没有,连一片瓦砾都没有。
“我的母校就这样彻彻底底地干干净净地永远地从地球上消失了吗?”看来母校只能是我们记忆里的模样了。可是零星的记忆怎么能拼凑出竹山师范昔日的辉煌?可是,现在我只能拼命地回忆了,哪怕是一点一滴。
报到
1984年9月1日,我凭着一张录取通知书来到了竹山师范,被编入84(3)班,接受两年的中等师范教育。
考取竹山师范之前,我是房县窑淮中学一名语文教师。窑淮距离房县城和竹山县城都是90里路程。然而在此之前,因为我是房县人,我很少到竹山县城,更没有到过竹山师范。竹山师范对我来说是一所陌生的学校。
师范学校是为学校培养教师的学校。当时竹山师范有两类学生,一类是从全郧阳地区初中毕业生中直接考入的学生,统称“普师班”;一类是从全郧阳地区
民办教师中考入的学生,统称“民师班”。我是民师班的学生。
所谓民办教师,就是人在学校教书可户口还在农村,身份还是农民,国家不发工资。劳动报酬依然还依靠生产队记工分,参与农村农民分配。当地财政每月只付给民办教师低于公办教师十几倍的岗位津贴。与公办教师相比,民办教师经济待遇低,社会地位低。民办教师随时都可以被学校辞退。如果说公办教师端的是“铁饭碗”,民办教师端的就是“泥饭碗”。
民办教师是时代的产物。翻开中国发展教育史,民办教师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民办教师在全国教师队伍中已经占据“半壁江山”。
1997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国办发【1997】32号文件《关于解决民办教师问题的通知》,提出通过“关,转,招、辞,退”五字方针,到“本世纪末基本解决民办教师问题”。到2000年,全国如期解决了民办教师问题,民办教师在全国都不存在了,结束了公办教师和民办教师并存的历史。
1984年我考取竹山师范意味着我提前改变了自己民办教师的身份。 走进竹山师范,等于我走下讲台又走向了学生座位,从教师又变成了学生。
校园
堵河是丹江最大的支流,丹江是汉江最大的支流,汉江又是长江最大的支流。长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竹山师范坐落在堵河岸边。
竹山师范大门朝着竹山县城主街道人民路。大门的黑色油漆开始剥落,显得庄重而沧桑。校园以黑色砖瓦结构平房为主,夹杂着几栋二三层的简易楼房,一
栋一栋一直排到山顶。
山顶有一座“许明清烈士墓”。传说是竹山县人民政府第一任县长被国民党活埋在这里。每逢清明节学校都要组织学生给革命烈士扫墓,祭奠许明清烈士,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扫完革命烈士墓,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深深地被许明清烈士的革命精神所感动,随即提笔写了一首小诗《于许明清墓前》,投给《堵河文艺》编辑部,发表在当月的《堵河文艺》。这是我在竹山师范发表的第一首诗歌。
竹山师范的校园文化比较活跃。
黑板报、广播室和文艺团是竹山师范三大文化艺术阵地,有文学艺术爱好和追求的学生,在这个校园可以尽情地做文学艺术梦。
竹山师范校园里的黑板报分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学生会创办的校级黑板报,一个层次是各班级创办的班级黑板报。学生会创办的校级黑板报每年重要节庆日和党、国家重大政治活动时刊出。各班级创办的黑板报每月轮流刊出。每期黑板报刊出后,都要相互打分排出名次。
广播室每天课余时间播报,或播报校园涌现出来的好人好事,或播报学生文学创作作品,或播报一事一议小品文。
艺术团由学校在各班级选拔的艺术人才组成,主要艺术人才来源于幼师班,包括多才多艺的老师。歌舞,曲艺,小品……艺术门类齐全,演员阵容宏大,表演水平也比较高,能跟一些县市专业文工团比美。
84(3)班更是人才济济,很多人文学艺术功底还很厚实。我在学生会宣传部负责黑板报和广播室的创作及编辑工作,几乎每天每档节目都有我的作品被播出;学生会副主席陈兴宝的草书作品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刚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