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国内会展业发展现状趋势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6 12:03:0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一、国际会展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会展业,又称会展经济,是一种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会议、展览或展销,以获取直接或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经济行为。会展经济是一种客观存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自18世纪中叶首届世界博览会在英国成功举办以来,会展业得到迅速发展,并成为一个新兴的产业,被世界各国所重视。目前,会展业已发展到相当的水平,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贸易往来、技术交流、信息沟通、经济合作及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一)发展现状

1.欧洲会展业发展现状

欧洲是世界会展业的发源地,经过150多年的发展,欧洲会展经济在国际上规模最大,整体实力最强。德国、意大利、法国、英国都已经成为世界级的会展业大国。从世界上25个举办大型展会最多的国家市场分配情况看,最大的展览场馆大多集中在欧洲,绝大多数世界性大型和行业顶级展览会都在欧洲举办,专业贸易展览会约占世界总量的60%以上,其展出规模、参展商数量、国外参展比例、观众人数、贸易效果及相关服务质量等方面,均居世界领先地位。

德国号称“世界展览王国”,拥有23个大型展览中心,其中超过1O万平方米的展览中心就有9个。在全球前5位的展览中心中,德国就有4个。目前,德国展览总面积达240万平方米。在世界几个会展业大国中,德国举办的专业性国际展会数量最多、规模最大、效益最好。现在,德国每年要举办400多个国际展会,在全世界影响较大的210个专业性国际贸易展会中,几乎2/3(130多个)都是在德国举办的。德国展览机构在全世界的办事机构达386个,已形成了全球化展览网络。德国会展业鲜明特点是:许多专业性展览会都是依托城市产业而发展起来的,例如工业重镇汉诺威的工业博览会,杜塞尔多夫的国际印刷、包装展,旅游城市纽伦堡的玩具展等。

法国也是全球会展业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其优势是在办综合性展览会方面。法国每年举办1500多个展览会,其中全国性国内展和国际展约为180个,具有国际性的专业贸易展有12o+左右。法国展览场馆面积160万平方米,展馆分布于全国80个城市。

英国展览业近年来进人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阶段,据《英国展览报告》统计,1999年英国共举办了约900场展览活动,吸引了1200万人。但与欧洲其他国家相比,英国国内举办的展会规模不大,多以中、小项目为主,而且目前国内展馆规模也不大,较有名的伦敦及伯明翰展场,总面积不过20万平方米,因此英国会展业的规模、水平、影响都无法与德、意、法相比。但英国却培育了如励展集团、蒙哥马利展览公司等享誉世界的跨国展览公司,在英国本土之外举行大规模的著名展览会。

意大利有40多个展场,每年办展达700多个,是欧洲办展最多的国家之一。意大利大型国际展览会举办地主要集中在米兰、博洛尼亚、巴里和维罗纳四个主要展览城市,米兰国际展览中心是世界第二展场,展览面积达37万多平方米,会议厅面积13554平方米。

2.美洲会展业发展现状

北美的会展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如今美国举办会展的数量和会展业直接收入均居世界首位。根据美国展览业研究中心报告显示,2000年美国和加拿大举办的13185个展览的展出面积共达4561万平方米(其中美国占3498万平方米),展出面积在9290平方米以上的展览843个,会展业的直接收入为104亿美元(其中美国90亿美元)。

3.亚洲会展业发展状况

亚洲会展业的规模和水平仅次于欧美。东南亚的新加坡和中国香港地区,由于基础设施完善、市场潜力巨大,并有较高的国际开放度和有利的区位优势,其会展业相当发达。日本是世界展览强国,又是展览大国,展览场馆设施先进,每年举办的展览很多,举办世界博览的次数也多。日本东

京国际展览中心、大阪国际贸易展览中心是目前日本两个最大、等级最高的展览中心。其中大阪国际贸易展览中心总占地面积l2万多平方米,展览面积7万平方米。日本政府获准于2005年在爱知县举办世界博览会,因此,日本将连续四次举办世界博览会,标志着日本对举办世博会认识的深度和国家经济具备的能力和实力。

新加坡会展业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政府对会展业十分重视。新加坡会议展览局和新加坡贸易发展局专门负责推动会展业。其发达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较高水准的服务业,较高的国际开放度等,都为新加坡会展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据调查,新加坡的国际展会规模和次数均居亚洲第一位,在世界居第五、六位。

香港是亚洲重要的会展中心之一,被誉为“国际会展之都”。每年举行的大型展览活动超过80项,参展商多达2万家;每年在香港举办的大型会议超过420个,来自世界各地的与会代表多达3.7万人。目前,香港的国际会议展览已排到了2008年。多数展览会规模、知名度和排名均位居世界或亚太地区前列。 (二)发展趋势

国际会展业将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 1.展会内容专业化

由于专业展览会能够集中反映某个行业或其相关行业的整体状况,并具有更强的市场功能,因而从产生之日起就受到世界各国的青睐。专业化是会展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为只有具有明确的展览主题和市场定位,展览会才对参展商或与会者有足够的吸引力。 2. 项目运作国际化

这里的项目是指具体的会议或展览活动,其运作的国际化主要表现在举办机构、管理体制、国际规则和活动组织四个方面。 3. 展会规模大型化

随着会展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各举办机构已不再局限于吸引本国、本地区的参展单位,也不再满足于国内甚至是地区范围内的影响力,而是力争提高国际参与程度,这导致展会的规模越办越大。 4. 会展公司集团化

会展业是一项投入大、回报快的产业,表现在微观领域,即对会展企业的资产总额、人力资源、技术力量等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随着会展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众多小规模的会议或展览公司已力不从心,逐渐被有实力的公司兼并或收购,进而退出市场;实力雄厚的展览公司则以资本为纽带,采取联合办展、收购展会、资产兼并等方式不断壮大自己,成为市场的主宰。 5. 会展设备现代化

会展活动的发展与科技水平的高低一向是紧密相关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大量新工艺、新材料的出现,会展设备现代化已经成为会展业发展的一个不争的事实。实际上,设备现代化也是展会标准、展览内容、展览形式发展的共同要求。 6. 举办国家多元化

近几年,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亚太地区在国际会展业中的地位得到显著提高。如在国际会议市场上,欧美国家所占的份额已从过去的80%下降至60%。此外,为抢占国际会展市场,发达国家的跨国展览公司纷纷采取各种手段,积极向海外扩张。

二、国内会展业的发展现状

会展是会议、展览、展销、节庆等集体活动的简称,是指在一定的地域空间范围内,由多人参加形成的定期或不定期的、制度或非制度的集体性和平活动。会展产业是指由会展经济运动而引起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同类企业的总和,是现代经济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会展业素有“城市的面包”和“经济的晴雨表”之称。“如果在一个城市开一次国际会议,就好比有一架飞机在城市的上空撒钱”。会展业具有强大的产业带动效应,不仅能给城市带来场租费、搭建费、广告费、运输费等直接收入,还能创造住宿、餐饮、通信、旅游、购物、贸易等相关收入,增加就业机会,从而有力推动当地第三产业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会展能汇聚巨大的信息流、技术流、商品流和人才流,会对一个城市或地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进步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和催化作用。

近年来,中国会展业年均增长为20%,不仅培育了一批有影响的世界品牌展览会,而且拉动了外贸和投资的增长,促进了经济的持续平稳健康发展。当前,中国已形成“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中西部”、“泛北部湾”、“两江新区”和“东北部”等多区域、多层次的会展业聚集区。

2 0 年来,我国会展业每年以 20 % -30% 的速度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会展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徐维东,2011)。未来在我国总体经济长期趋好、产业全面升级、以绿色发展战略为基调、国民经济寻求新的增长点的基础上,会展业将得到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将成为会展业的重大主题(崔铁岩,2010)。

在第十届中国国际会展文化节上,《2013中国规模以上展览机构调研分析报告》、《2013中国专业展览会百强组展商》及“2013中国会展指数”新鲜出炉, 2013年度,全国规模以上展会的数量为455个,展位平均价格为9134元;2013年度,展览会展出总面积突破6600万平方米,展位销售收入突破300亿元。

会展指数是从2012年起开始发布的,是在2007-2011年这五年的数据基础上做出的分析,由中国会展综合指数 (CCEI)、中国会展 60指数(CCEI60)、中国会展城市指数(CCE-Ic)三部分组成,并且单独设立;中国会展指数是关于中国会展经济发展状况和发展动态的一种高度浓缩和形象显示,是关于中国会展经济发展的某种“风向标”和“晴雨表”。

2011年各城市规模以上展会数量前十名(数据来源:2012年会展指数)

2011年各城市规模以上展会展出总面积前十名

根据2012年会展指数得出

2013年度中国展览市场在宏观层面上具有这样五个特征: 1.出国展览市场仍处在过渡期

出国展览的发展状况是国际贸易和中国经济形势的综合体现。企业选择以出国参展的方式“走出去”,既表现出企业实力、良好的经贸环境和政府的鼓励,也需要企业具备现代贸易的意识。根据中国贸促会展览管理办公室提供的数据,2013年我国出展各项指标回落;目标市场由欧美向新兴国家战略转移;出展产业分布稳中有变,机械类、纺织类、食品类展览会继续领先;自办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升。从总体上来看,2013年出国展览行业在国际市场复苏缓慢和国内经济转型升级的双重压力下艰难过渡,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出展市场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还需时日。 2.政府继续关注展览业,支持手段开始转变

2013年,中央和地方政府继续对展览业保持较高的关注度。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现代服务业已成为中国经济战略结构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许多中小城市,政府开始认识到展览会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应,出台了支持展览业发展的政策。昆明市博览事务局正式揭牌成立,将负责全面统筹管理昆明市会展工作;东莞市政府将在东莞认定十大展会和五个成长型展会,从政策、资金上予以重点支持;珠海市举办会展业发展论证会,将采取组合措施推动展览业发展;桂林市政府将会展业列为市“十二五”期间重点培育的产业之一,并在京举行桂林会展业推介会。

中央“八项规定”的出台使各级政府对大型展览会的财政支持受到影响,但也促使政府转变支持手段,以更符合现代展览业发展规律的方式对展览会提供政策、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支持,积极推动展览会的市场化转型。2013年,由文化部和浙江省政府共同主办了九届的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博览会新增中国贸促会为主办单位,正式更名为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会,努力由展示为主的博览会向更加市场化的贸易展览会转变。这在目前是很具代表意义的。 3.展览市场专业化程度逐步提升

近年来,中国展览市场不断朝专业化、市场化的方向迈进。综合类展览会和展销会数量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有专业细分的展览会。虽然目前规模和影响较大的展览会依然多为政府主导,但国家政府部门和部分展览业规模较大的城市已开始由对展览会的支持转变为规范和管理,如国家林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