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三)地表形态的塑造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9 13:44:2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专题二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

第3讲 地质循环与地壳运动

【考纲原文】

1.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2.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知识结构】

【基础必备】

1.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必修一课本22页图1.26 2.地壳物质循环过程图。两种循环图必须掌握 3.三大岩石的类型及特征 4.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塑造 【高考考察切入点】

考点一:三大类岩石与地壳物质循环 【三大岩石类型及特点】

1.岩石圈:地壳与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2.岩石圈岩石类型:

(1)岩浆岩:岩浆在上升过程中冷却、凝固而成。 ① 类型:在地表以下形成侵入岩(如花岗岩);喷出地表后冷却凝固叫喷出岩,又叫火山

岩(如玄武岩)

② 特征:流纹、气孔

(2)沉积岩:岩石在外力作用下,经过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形成。 ① 主要类型: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等

② 具有层理结构;一般含有化石;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存在于沉积岩;

沉积岩层呈上新下老的关系;反映当时沉积环境:煤层——以前是湿润的森林;石灰岩层说明以前是温暖的海洋浅海环境。

(3)变质岩:有其他岩石在高温高压下变质而成。(地球内部、岩浆侵入或喷出的接触地带、板块交界处高压条件)

① 类型 石灰岩——大理岩;页岩——板岩;砂岩——石英岩 【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图的判读技巧】 ①岩浆岩:只有岩浆冷却凝固形成 (结构图中只有一个箭头指向)

②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岩石都可形成, (结构图中有两个箭头指向)

③岩浆:三大类岩石都可充绒再生为岩浆,但在重熔再生前必经过高温高压环境

若考虑高温高压下的变质作用,三大岩石必经变质作用,先成变质岩,最后重熔再生为岩浆。(结构图中只有一个箭头由变质岩指向岩浆) 若不考虑变质作用。(结构图中有三个箭头指向岩浆)

1

考点二:地质作用与地貌 【内力作用与地貌】

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其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形式。地壳运动中地壳中的岩层在地应力作用下发生明显弯曲变形而遗留下来的形态成为地质构造:向斜、背斜、断层。

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题目多通过地质剖面图(岩层的弯曲变形状况、岩浆的活动状况等)来判断内力质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地质剖面图的判读方法

①地质剖面图中,通过岩层的弯曲变化,判断地质构造的类型。

向斜——岩层向下弯曲;背斜——向上弯曲;断层——岩层出现断裂面,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位移;侵入岩岩脉——未喷出地表就冷却形成,岩脉上下粗细变化不大;喷出岩岩脉——喷出地表后冷却形成,地表以下岩脉细长,地表之上由于岩浆的扩散流动形成火山形状的头。

②看地表地形类型,结合地形类型,分析地质构造与地形类型的关系

内力作用下:向斜成谷,背斜成山。 内外力共同作用: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向斜成山:内力作用下,岩层向下弯曲,槽部挤压岩石坚硬;不易被外力侵蚀成山

背斜成谷:内力作用下,岩层向上弯曲,顶部在张力作用下岩石破碎,易被外力侵蚀成谷。 断层:岩体上升成山——泰山、庐山、华山;岩体下沉为谷——渭河平原、汾河平原、鄱阳湖等。

【2】地壳运动最活跃地区——板块交界处

板块交界处边界类型及所处的位置(大洋内部一般为生长边界,大洋边缘一般为消亡边界) ①.消亡边界:——碰撞挤压多形成巨大山脉、岛弧链、海沟 地中海: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碰撞挤压,多火山地震。(地中海面积减小,阿尔卑斯山脉) 土耳其:位于亚欧、非洲、印度洋三大板块交界处,多地震。

伊朗高原、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中南半岛西岸、苏门答腊岛、爪哇岛: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碰撞挤压形成高原、山脉、岛屿(海沟)。多火山、地震。

日本群岛、琉球群岛、台湾岛、菲律宾群岛: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碰撞挤压形成岛弧链。多火山地震。

新几内亚岛、所罗门群岛、汤加群岛、新西兰北岛、南岛:位于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碰撞挤压形成岛弧链,海沟,多火山地震。

堪察加半岛、阿留申群岛、落基山脉、墨西哥高原:位于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碰撞挤压形成岛屿、海岸山脉、海沟,多火山地震。

中美地峡、安第斯山脉:位于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交界处,碰撞挤压形成海岸山脉、海沟,多火山地震。

②.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多形成裂谷和海洋 冰岛: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张裂运动(大洋中脊),多火山活动、地热资源丰富。 东非大裂谷:大陆地壳发生破裂,两侧的大陆块向背运动。

红海、死海:位于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交界处,张裂运动。红海由大陆裂谷发展为陆间裂谷,出现了新生洋壳与扩张的洋中脊,红海扩张。

大西洋中脊:30°N以北位于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张裂运动形成大洋中脊(冰岛) 30°N以南位于美洲板块与非洲板块交界处,张裂运动形成大西洋中脊。

印度洋大洋中脊: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及南极洲板块三大板块交界,张裂形成“人”字大洋中脊。

太平洋大洋中脊:位于太平洋板块与南极洲板块交界处,张裂形成大洋中脊。

2

【外力作用与地貌形态】

外力作用包括: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

内力作用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是削高填低,全球=以内力作用为主。

因此地质作用发生往往先是内力作用抬升某地,抬升过程中外力作用对其侵蚀,内力作用使某地地势变低,外力作用在此堆积。内外力共同作用,但某时间段内会以一种地质作用为主。

① 流水侵蚀地貌

河流的上游或是河流形成的初期,河流以流水下蚀、溯源侵蚀为主,河谷不断延长和加深, 河谷的横剖面呈“V”型。

河流的中下游或是河流形成的中后期,河流的侧蚀作用增强,弯曲河道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平直河道看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右岸侵蚀,南半球左岸侵蚀。河谷拓宽,河流横剖面呈“U”型

② 流水堆积地貌 组成 部分 河流上游流经山地,坡度陡,流速快,洪积 — 冲积 平原 山前 缓,水道展宽,水流变慢,泥沙沉积,形成冲积扇或洪积扇,各个洪积扇或冲积扇连接形成洪积—冲积平原 河流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形成堆积体,堆河漫滩 平原 河流中 下游 积体在枯水季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洪水期,被淹没继续接受堆积。如果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在一起形成河漫滩平原 河流入三角洲 平原 海口的海滨地区 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 射状 加上海潮顶托,流速极缓,河流携带的分汊顶点向海洋呈放影响农业生产 河流到达海岸入海口时,水下坡度平缓,坦,河网稠密,河道由土壤肥沃,易盐碱化,多呈三角形,地势平地势平坦、宽广 粮食产量不稳定 土壤肥沃,易旱易涝,势逐渐降低,堆积物颗粒由粗变细 所在地 流水侵蚀使其携带大量泥沙,搬运至山前谷口处。水流流出山口,地势趋于平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地旱也不涝,是高产田土壤深厚肥沃,既不分布 形成 地貌特点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考点三 地形类型、成因、特征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 地形地貌类型的判读

(1) 若题目中让判断地形类型,需要根据等高线的数值大小及分布特点判断属于五种基本地形类型中的哪一种。(平原、山地、高原、丘陵、盆地)

(2) 若题目中让判断地貌类型,需根据该地区主要的地质作用,按成因判断具体的地貌类型

①若是平原,必须判断出是冲积扇平原?河漫滩平原?还是河口三角洲?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