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全套教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7 0:52:5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2.1 物质的分类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并尝试按不同的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类。 2、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科学抽象、概括整理、归纳总结,准确系统地掌握知识规律的方法。 2、了解胶体的重要性质和应用。

能用物质的分散系的概念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3、重视联系生活实际,学习运用观察、实验、交流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

4、归纳、概括等方法进行加工,通过在开放的问题情景中自由讨论、自主形成结论,形成探究、自主、合作的科学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幻灯教学,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培养好学上进的情感。

2、创设情境,诱导学生积极思考与讨论,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兴趣,并体验成功喜悦。

3、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培养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和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积极自主学习的热情,赞赏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初步学会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2)、胶体的重要性质和应用。 教学难点

(1)、分类法的意义及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 (2)、制备胶体的实验

三、教学方法

演示法、启发法、实验探究法

四、课时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物质形态多样而丰富。如此之多的东西,如果不进行分类,那对于科学研究是一个致命的打击。比如到图书馆借书,如果书目没有进行分类,要找一本书简直是大海捞针。所以说分类研究方法是科学研究必备的手段,物质进行分类后,同一类物质由于具有相似的性质,故更方便对比。

[导入]初中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物质的分类方法,今天我们继续在初中的基础上来进行研究。

[引入]我们知道分类如果从不同角度入手就会有很多不同方法,例如,人类按照年龄分可以分为老年、中年、青年、少年、儿童;按性别分分为男性和女性;按职业分为教师、医生、工程师等等。同样的道理,化学物质从不同角度有很多不同的分类方法。

[讲解]在分类的标准确定之后,同类中的事物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性可以帮助我们做到举一反三;对于不同事物的了解使我们有可能做到由此及彼。所以,分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运用分类的方法不仅能使有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发现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

[提问]对于Na2CO3,如果从其阳离子来看,它属于什么盐?从阴离子来看,又属于什么盐?

(从阳离子来看,属于钠盐,从阴离子来看,属于碳酸盐。)

[讲解]由于一种分类方法所依据的标准有一定局限,所能提供的信息较少,因此,人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往往采取多种分类方法,比如交叉分类法,就像我们刚才举的Na2CO3的例子。

[讲解]交叉分类法可以弥补单一分类方法的不足,那么对同类事物可以通过树状分类法进行再分类。

[提问]如果我们再继续分类的话,还可以怎么分?

(单质可以分为金属和非金属,氧化物可以分为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和两性氧化物,酸可以分为一元酸、二元酸和多元酸,碱可以分为强碱和弱碱,盐可以分为正盐、酸式盐和

碱式盐。)

(氧化物还可以分成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酸还可以分成含氧酸和无氧酸。) (碱可以分成可溶性碱和不溶性碱。) (盐可以分成含氧酸盐和无氧酸盐......) [提问]很好,那我们发现树状分类法有什么优点吗? (树状分类法可以清楚地表示物质间的从属关系。)

[小结]学习了分类的方法以后,大家应学会对以前和将要学的化学知识进行及时的归纳和整理,学会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分类,并通过对各类物质的代表物质的研究来了解这类物质的性质,从而提高我们化学学习的效率。

[过渡]化学物质世界中,与生活接触最密切的是混合物,象空气、溶液、合金等等。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还要接触更多的混合物。今天要与我们见面的是什么样的混合物呢?请大家阅读课本P25最后一段。理解分散系的概念。

[讲解]对溶液来说,溶质是分散质,溶剂是分散剂;对悬浊液和乳浊液来说,其中的固体小颗粒或小液滴是分散质,所用的溶剂是分散剂。 [思考与交流]按照分散剂和分散质所处的状态(气态、液态、固态),他们之间可以有几种组合方式?并举例。

[提问]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能对分散系进行分类吗?

[讲解]如果分散介质是液态的,叫液态分散体系,在化学反应中此类分散体系最为常见和重要,水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都属液态分散体系。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分散质粒子的大小(近似其直径大小)来分类。一般地说,溶液分散质粒子小于1nm,浊液中离子通常大于100nm,介于1nm~100nm的为胶体。在分散体系中,分散相的颗粒大小有所不同,分散体系的性质也随之改变,溶液、胶体和浊液各具有不同的特性。

[小结]那么不同的分散系有什么区别呢?胶体又有些什么性质呢?欲之这些问题,请等下节课我们再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分类方法,并且简单了解了分散系的相关知识,那么我们最学见的分散系溶液、胶体、浊液又是按什么分的呢?

(分散质离子的直径大小。溶液:分散质直径<1 纳米 (即10-9m) 胶体:1纳米≤分散质直径≤100纳米 浊液:分散质直径>100纳米)

[讲解]如果将溶液、胶体、浊液这三类物质长期存放,我们会发现溶液是最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