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培智生活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22 1:03:2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如何在培智生活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

作者:胡赛纯

来源:《家长·下》2018年第08期

培智学校的课程以实用性、生活性为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旨在满足不同水平的智力障礙儿童的个体发展需求,因此特殊学校的数学教育也应该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课堂教学中加以落实。本文基于培智学校的生活数学教学,分析了数学课堂中渗透德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再从三个方面展开,对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进行探讨。

数学知识具有高度的严密性、准确性和逻辑性,利用培智数学中的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知识对智障学生进行科学的教育,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积极探索和创新精神。特殊学校的学生在心理和生理上都存在一些缺陷,其认知水平与正常的学生相比多少会有些差距,且情感方面的意识淡薄,不能准确地预见自己的行为后果,自我调节能力也比较差。鉴于此,培智生活教师有必要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德育渗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在培智生活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必要性

由于先天或后天教育、环境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使得智力上存在障碍的儿童在学习认知上的能力发展比较落后,抽象思维和有效记忆能力也比较低,具体表现在培智生活数学学习上,则是运算能力差、思维长期停留在直观形象阶段、概括能力水平低、分析与综合能力差、知识再现错误多等。据笔者的课堂观察和课下调查,数学课常常让很多智力障碍儿童感到恐惧,虽然绝大多数的数学教师察觉到了这一问题,也改进了教学方法,精心设置了教学内容,但是对一些中度智障的学生来说,教学效果依然不明显。因此,笔者认为,培智生活数学教师必须转变现有的教学方式,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丰富的德育,锤炼其思想品德,从而促使其改变学习方式,提升学习效率。 可行性

特殊学校的培智教育可以说是一种注重实用性的生存教育,所以必须突破普通学校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育思想,根据智力障碍儿童的实际情况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把握好渗透德育的好时机,最大限度地补偿其缺陷,从而使每位学生都能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 在培智生活数学教学中实施德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创设生活化情境,将德育内容贯穿其中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数学知识源于现实生活,将生活问题在课堂上再现,有助于拉近学生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距离,克服其畏难情绪。因此,培智生活数学教师要充分发挥这门学科的实用性特点,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其熟悉的生活化教学情境,激发出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同时,还要在知识讲解的过程中无形地渗透德育内容,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比如,为学生提供如下情境:妈妈生病了,你想为她做一顿可口的饭菜,需要做以下四件事情:洗米并用电饭锅蒸熟(20分钟)、到楼下菜市场买菜(8分钟)、择菜和洗菜(5分钟)、把菜炒熟(5分钟)。一共要花多少时间完成?想一下,如何安排才能更省时?该情境中设定了知识、能力和思想教育三个目标,孝顺父母、热爱劳动的德育内容充分地贯穿到整个教学中,在不知不觉中渗透了德育内容。 开展游戏化教学,培养学生的团结互助精神

不管是普通学校的学生还是特殊学校的学生,真正产生兴趣是学生努力学习的内驱力,这一点毋庸置疑。因此,对于智力障碍儿童来说,设法最大限度地提升其对数学知识的兴趣才是根本。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游戏,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例如,针对一年级的孩子,进行“数数”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让他们玩“掷色子”游戏,比一比谁扔的点数多,这种具有竞争性质的游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到游戏中。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将知识穿插在游戏中,还要为学生讲解游戏规则,循序渐进地培养智力障碍儿童养成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此外,教师要注意让所有的智力障碍儿童共同参与其中,使其意识到只有相互合作才能完成,借此培养他们团队合作、互相爱护的意识。 讲述数学发展史,用先进人物事迹鼓舞学生

在数学发展史上有很多中外著名的数学家,而他们发现、论证数学公式、原理的过程则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宝贵资源。为此,培智生活数学教师应找准切入点,在讲解知识的过程中,借助数学发展史上的先进人物事迹感染、激励学生。比如,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中国数学家陈景润的先进事迹和生活趣事:新中国成立初期,研究条件十分艰苦,陈景润克服重重困难,成功论证了“哥德巴赫猜想”,光是验算草纸就装满了几间屋子。借此鲜活的事例增强他们对学习数学的信心,坚定为祖国奉献的信念。 结语

综上所述,培智生活数学知识中有很多可以进行德育的内容,需要教师认真研读、分析教材,努力挖掘其中蕴藏的德育因素,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潜移默化地向学生进行渗透,逐渐帮助智力障碍儿童自主走出心理阴霾,认识到自身对社会的价值,实现身心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