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报告-从牛奶中分离酪蛋白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6 11:12:5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实验报告

一、 实验名称:从牛奶中分离酪蛋白 二、 实验目的:

1. 学习从胶体中提取某一类物质的方法。 2. 学习蛋白质的各种颜色反应及其原理。

三、 实验原理:

1. 蛋白质是两性化合物,溶液的酸碱性直接影响蛋白质分子所带的电荷。当调节牛奶

的pH值达到酪蛋白的等电点(pl)4.8左右时,蛋白质所带正、负电荷相等,呈电中性,此时酪蛋白的溶解度最小,会以沉淀形式从牛奶中析出。

2. 缩二脲反应原理: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肽键的化合物在碱性条件下与Cu2+反应,生

成红紫色的络合物。所有的蛋白质均有此显色反应。 3. 蛋白黄色反应原理:硝酸将蛋白质分子中的苯环硝化,在加热状态下产生了黄色硝

基苯衍生物,再加碱颜色加深呈橙黄色。这是含有芳香族氨基酸特别是含有酪氨酸和色氨酸的蛋白质所特有的颜色反应。

4. 茚三酮反应原理:蛋白质与茚三酮共热,产生蓝紫色的还原茚三酮、茚三酮和氨的

缩合物。此反应为一切氨基酸及α-氨基酸所共有。

四、 实验步骤及现象:

1. 取50mL脱脂牛奶于150mL烧杯中,用热水浴加热至40℃,维持此温度,边搅拌

边加稀醋酸(1:9)溶液约2mL——有白色沉淀析出。

2. 继续搅拌并使悬浊液冷却至室温,然后将混合物转入离心杯中,于3000r/min离心

15min。

3. 离心完毕后,上清液倒入乳糖回收瓶中,沉淀用95%的乙醇(20ml)搅匀,然后用

布氏漏斗减压过滤,用乙醇-乙醚(1:1)混合液洗涤沉淀2次,每次约10ml,最后用5ml乙醚洗涤沉淀一次,减压过滤至干——得到干燥的白色固体。 4. 将干粉铺于表面皿上,称量并计算牛奶中酪蛋白含量。

5. 称取0.5g酪蛋白,溶解于0.4M氢氧化钠溶液的生理盐水(5mL)中,然后滴加3-4

滴1%硫酸铜溶液,振荡试管——溶液变成紫色。

五、 实验数据:

空表面皿的质量m0 =28.15g

表面皿与酪蛋白的总质量m1 =31.78g 牛奶中酪蛋白的质量m= m1 - m0 =3.63g

六、 讨论与感想:

1. 牛奶是一种胶体,在正常情况下是均一稳定的,要想分离出其中的某一成分,就应

该想办法使这种成分变成沉淀析出。通过本次实验,我知道了可以通过调节胶体的酸碱性,来改变蛋白质分子所带电荷,使其达到等电点。此时蛋白质分子间的电荷作用力最小,分子间没有了间隙,浮力减小,蛋白质就会沉淀。而实验中50ml牛奶和2ml稀醋酸(1:9)所配成的混合液的pH恰好在4.8左右,正好是蛋白质的

1

2. 3. 4. 5.

6.

7.

等电点,从而可以使最多的酪蛋白沉淀析出。 加入的醋酸不能过量,过量酸会促使牛奶中的乳糖水解为半乳糖和葡萄糖,难以将酪蛋白分离。

析出的酪蛋白沉淀是絮状物,直接过滤会堵塞漏斗孔,所以要先对悬浊液进行离心操作,使得絮状物富集,便于过滤。

用乙醇-乙醚混合液洗涤沉淀的原因是因为酪蛋白不溶于乙醇和乙醚,而脂质溶于其中,可以用来洗涤除去酪蛋白粗制品中的脂质。 理论上最终得到的酪蛋白应该是纯白色的,但是实际得到的酪蛋白表面会有一些黄色物质,这些黄色物质是没有洗净的残留脂质。其原因可能是在用乙醇-乙醚混合液洗涤沉淀的时候,没有充分搅拌,使得洗涤不彻底。 通过查找资料得知,蛋白质的颜色反应是不同物质与蛋白质中的特定结构(例如肽键、苯环、氨基酸等)的反应,因为反应能产生特定的颜色,所以可以用来鉴定蛋白质。但是也要注意,颜色反应不是蛋白质的专一反应,一些非蛋白物质也可产生相同颜色反应,因此不能仅根据颜色反应的结果决定被测物是否是蛋白质。颜色反应是一些常用的蛋白质定性和定量测定的依据。 离心仪是本次实验中第一次接触到的器械,它的使用也有注意事项:处于相对位置的两个离心杯要保证质量相同,因为高速转动需要很大的向心力,如果相对位置的两个离心杯质量不同,会使得转轴受力不均匀,可能导致转轴弯曲。所以,在放入离心机之前,要用天平比较两个离心杯和其中液体的质量,并进行适当调整。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