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政园园林艺术风格及启示 - 图文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3 11:10:2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拙政园作为苏州园林之首,有“吴中名园惟拙政”的赞誉。它清秀,古朴,典雅,构成山无止境、水无止意的美丽景色。拙政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大,为私家园林之首。它的大不仅仅体现在体量的大,而且富有更深层次的含义,正因为它面积的大造成了它在风格、空间尺度、建筑造型、堆山叠石、庭院理水等方面也具有更多的变化。拙政园自古便有“天下园林之母”的美称。拙政园在造景方面有什么独到之处去迎合它的面积之大?我们可以做一 个探讨。

2.1:空间处理

一:内向与外向:

内向与外向的布局形式从来不单独出现在像拙政园这种体量较大的园子,完全内向的布局形式会让园子显得没有趣味,失去了外部环境的观景效果,一旦建筑尺度过大,则会导致内部视野及其有限,失去了“闹市取山林”的意境。若将两者相加,有如拙政园,在院内利用山水地形使园子外向与内向结合,形成一幅错落有致的山水画幅。 内向布景:

在建筑物的部分,园子采用高墙垒砌,园外看不到院内的景色,这很符合长久以来宗教礼法对人们思维的影响,造成以内向为主的民族特征。

外向布景:

利用山水的特点去布置建筑,此时就借景了外界的环境,使得园子的视野及其开阔。

下图为拙政园内外结合的布局特点图示。

二:景观与观景:

这个关系就是看与被看,中国古典园林不像西方园林那样讲究刻意构图,更着重于“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效果,但是,在追求自然的同时,又在景观上求得偶然,如雪香文蔚亭和枇杷园的元门洞,这两者除了在视觉的制约就毫无联系,这就是拙政园在偶然和必然中留给世人的思考,又比如与谁同坐轩,虽然体量小,但处于视觉制约的焦点之处,不仅有点景的作用,同时也在曲桥,倒影楼水廊处有极佳的视野效果。 三:主从与重点:

主从分明、重点突出是达到统一所必须遵循的原则。对于大型园林来讲,不仅要有重点景区,而且在重点景区之内还应当有更为

集中的焦点。拙政园中部居三者之冠,但如果要把整个中部视为全园的重点景区,又嫌过大,仍会流于零散、纷乱而没有中心。远香堂、倚玉轩,特别是倚玉轩以西—以小飞虹为中心的水院一带是拙政园的重点之重景区。这部分景区,空间处理和景观组织是整个园中最曲折、最富有变化的。也是最突出、最吸引人的部分,在整体上起主导和支配作用。 四:空间的变化:

拙政园在晚清时发生很大变化,以前单独成景的单体建筑变成建筑组群,比如小沧浪在明朝时只为水边一座小亭,而八旗奉直会馆时期,这里已经变成了一组水院。由小飞虹、得真亭、志清意远、小沧浪、听松风处等轩亭廊桥依水围合而成。再比如水面东侧的玲珑馆、海棠春坞、嘉实亭、听雨轩共同构成了枇杷园。这组园中园的设计十分符合他的使用特点,在园子与住宅中间起到了过渡的作用,同时也能看出在光绪年间园子面积骤减,在造园活动上要解决空间范围的狭小,同时也要满足山水园林的自然乐趣,因此园中园的空间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对空间的分割利用十分巧妙,玲珑馆突出水面,体量最大,跟一众建筑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周遭低矮的建筑衬托下,玲珑馆更显大气开阔。

空间的虚实结合、高低错落、藏露掩映;在表现上的欲扬先抑,欲放先收等等这些无非就是使得空间更为多变,达到园林收放自如的效果。这种空间的

划分在私家园林里十分常见,使得局促的空间里集中了更为丰富的景观。拙政园作为面积比较大的园子,庭院组合,园中园,亦或是简单的堆山叠水,单体建筑的起伏变化表达都有呈现,正符合清代学者俞樾所说的“拙政名园 冠三吴。”

2.2:建筑处理

拙政园建筑有四十多座,集中分布在中西部。有两个特点第一个就是形式多变。第二个就是疏密排列和尺度合理。建筑物基本随地形变化,高低俯仰。见山楼与香洲、远香堂与雪香云蔚亭是略有错落的对景。空间敞朗、开放、通透,可四面赏景。拙政园的建筑大的厅堂如远香堂占地面积180平方米,普通的亭、台、轩、榭在几十平方米左右,另外如与谁同座轩、笠亭、荷风四面亭、松风水阁等才几个平方。这些大小不一、尺寸各异的园林建筑共同营造了极佳的视觉体验。,东部园林则因后期建造尺度过大,在整体上不是很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