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儿歌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8 4:56:2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一节 儿歌

第一节 儿歌 一、儿歌的含义和特征

儿歌是采用韵语形式、适合于低幼儿童聆听吟唱的简短的“歌谣体”诗歌。在古代,儿歌一般被称为“童谣”,某些文献资料所说的“婴儿谣”、“小儿语”、“儿童谣”、“儒子歌”等,都属于儿歌的范畴。传统的儿歌最初是在民间口头流传的歌谣,后来,这些歌谣被人们收集整理,才有了文字的记载。因此可以说,儿歌是一种最普遍的口头文学样式,也是人一生中最早接触的文学样式。从其创作主体来看,儿歌的作者有两种人,一是母亲或其他成年人,二是儿童自己。作为一种独立的儿童文学体裁,儿歌在其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它固有的特性。 (一)强调听觉,重音韵节奏

孩子天生喜欢唱歌。婴幼儿听觉发展较快,对声音异常敏感且有浓厚的兴趣和较强的识别能力,因此,他们对音乐性强的韵语特别喜爱。而儿歌非常重视韵律节奏,其诗句中语音的强弱、长短和轻重有规律地交替,以及诗句的押韵和停顿都是构成儿歌音韵节奏的重要因素,也因之而使儿歌具有了鲜明的音乐性。

一般来说,儿歌的节奏更多地反映在由诗句的停顿而构

成的节拍上。儿歌常见的节拍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节拍字数一致,如薛卫民的《公鸡和芝麻》;二是节拍一致字数不一致,如传统儿歌《端豆花》;三是节拍不固定,如郑春华的《吹泡泡》。由于接受者和创作者都喜爱杂言句式的作品,因此节拍不固定的儿歌较多,而其节拍则根据内容的需要而灵活运用。

押韵是构成儿歌音韵美的重要方面。因此,儿歌重视在某些句子的末尾一个字上有规律地落音一致,形成押韵。这种韵律的去而复返、奇偶相谐和前呼后应,也会使儿歌产生鲜明的节奏感,从而收到特殊的听觉效果。当然,儿歌的押韵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有变化的。儿歌的押韵一般有四种情况:一是句句押韵。这种押韵较规矩,容易上口,吟唱起来悦耳动听。其缺点是用韵范围较窄,句式变化不大,显得较为呆板。二是隔句押韵,即每逢双句押韵,首句则可押韵可不押韵。这种押韵方法限制较少,用词造句较为方便,比句句押韵容易掌握,因而是用得最多的一种押韵方式。三是在儿歌的表述中不断变换韵脚,多用在“连锁调”的押韵上。一般每两句换一个韵脚,用韵灵活方便,错落有致,便于吟唱。四是用同一个字押韵,称“一字韵”,一般用于字头歌形式。这其实是一种特殊的句句押韵方式,作品通篇都用同一个字作为韵脚。这种韵脚又有三种情况:其一是用子、头、手等押韵,这与汉语词汇中以“子”、“头”等为词素构成的

词较多这一特点分不开。其二是诗句末字儿化,使诗句落音相近,形成特殊的“一字韵”。其三是用“了”、“喽”、“啦”等语气词为韵脚,别有风味。一字韵儿歌一般以所用的“一字韵”作为篇名,如“子字歌”、“头字歌”、“手字歌”等。 (二)单纯浅显,易记易唱

儿歌以低幼儿童为读者对象。幼儿心理发展的特征决定了其“无意注意”占主要地位,因而他们靠意志力保持注意的程度较低,不能将其注意有选择地集中在某一事物上。从这个意义上看,篇幅短小、结构单纯、通俗易懂、易记易唱便成了儿歌的特征。同时,为便于孩子记忆掌握,儿歌的内容不能复杂,而应该简单明了,平实明白。例如传统儿歌《排排坐》:“排排坐,/吃果果,/你一个,/我一个,/弟弟睡了留一个”。整首儿歌仅用了19个字,篇幅短;每句只有三个字,旬式简单,内容浅显;仅用两句话,就简单明了地展示出小朋友分果、吃果,团结友爱的活动过程。幼儿读之不难,且极易记住。 (三)歌戏互补,富于情趣

幼儿的主导活动是游戏,他们往往通过游戏来了解、熟悉和认识周围事物。而群体的游戏活动,需要有能够统一幼儿动作、吸引其注意力的有节奏的口令,用富于韵律性的语言来揭示游戏的内容,以增加儿童对游戏的兴趣。这种口令和韵律性语言就是儿歌。因此,讲究和追求动态的游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