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期末总结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30 15:36:3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宏观经济学期末复习总结

第一章 国民收入核算

国内生产总值(GDP)指一个国家(地区)领土范围内,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额。它是各产业各生产环节增加值之和。 国民生产总值(GNP):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利用本国国民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格的总和。 总产出=总收入=总支出 支出法的构成

1. 消费(Consumption,简称C) 2. 总投资(Investment,简称I)

3. 政府购买(Government purchase,简称G) 4. 净出口(net exports,简称NX)

GDP=C+I+G+(X-M)

投资指增加或更新资本资产。构成:固定投资和存货投资。

固定投资:指新厂房、新设备、新商业用房以及新住宅的增加。

存货投资:存货价值的增加或减少。即:增加或减少原材料和产品库存的支出。 总投资=净投资+折旧(重置投资)

投资需求包括对国内和国外投资品的需求。

政府支付给政府雇员的工资也属于政府购买。政府支出中的转移支付包括失业救济金、退伍军人津贴、养老金、政府支付的国债利息等不计入GDP。

收入法核算:GDP=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政府对企业的补贴+统计误差

国内生产净值(NDP):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净增加的产值,即新增价值。 国内生产净值=GDP-折旧(重置投资) 净投资=总投资-重置投资(固定资产折旧) 国民收入(NI):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以市场价格计量的收入总和。NI=工资+利息+利润+租金

NI=NDP-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 +政府对企业的转移支付

间接税:企业缴纳的货物税或销售税、周转税等,是政府收入,但不构成国民收入。 NNP=GNP-折旧

个人收入: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所有个人得到的收入总和。

PI=NI-个人得不到的+个人额外得到的 = NI-(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金)+政府对个人的转移支付+红利+政府支付利息+企业对个人的转移支付

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所得到的收入总和中,扣去个人纳税部分后的收入 DPI=个人收入-个人税负和非税支付=个人消费支出+个人储蓄 =c+s 两部门经济循环与投资-储蓄:

基本假定:一个经济体只有厂商与家庭两个部门,没有政府与对外贸易,不存在固定资产折旧。

总收入(Y)=消费(C)+储蓄(S) 总支出(Y)=消费(C)+投资(I) 投资-储蓄恒等式:S=I

实际投资=计划投资+非意愿存货投资

三部门投资-储蓄恒等式:假设政府行为仅包括净税收T和政府购买G

从支出的角度:国民收入Y=C+I+G 从收入的角度:国民收入Y=C+S+T T=T0-Tr T为政府净收入, T0全部税收,Tr政府转移支付 由此得到投资-储蓄恒等式:I=S+(T-G)

? 四部门投资-储蓄恒等式

? 从支出角度:Y=C+I+G+(X-M) ? 从收入角度:Y=C+S+T+Kr

? Kr:本国居民对外国居民的净转移支付

? 投资-储蓄恒等式: I=S+(T-G)+(M-X)+ Kr

国内投资等于家庭储蓄、政府储蓄和国外部门储蓄之和 GDP变动的两个因素:产量和价格

按照每年的实际价格计量的,称为当期价或可变价;按某一固定基期价格计量的,称为不变价。

名义GDP就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实际GDP是用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反映了一国总体物品平均价格的上涨程度,经济学上称为GDP平减指数(折算指数或价格指数)。公式为: GDP平减指数=名义的GDP/实际的GDP=ΣPtQt/ΣP0Qt 失业:有劳动能力的人想工作而找不到工作的现象。 失业率:劳动人口中失业人数和劳动力总数的比例。 通货膨胀率=(现期物价水平-基期物价水平)/基期物价水平 批发价格指数(PPI):即生产者价格指数,它反映不同时期商品批发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包括的商品范围较广,既有消费资料,又有生产资料。 零售价格指数(RPI):是反映城乡商品零售价格变动趋势的一种经济指数。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Consumer Price Index,CPI:反映一定时期内城乡居民所购买的生活消费品价格和服务项目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 第二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假设不存在政府和对外贸易,市场主体只有厂商和家庭,只分析产品市场均衡时产量的决定,不涉及分析货币市场、劳动市场和国际市场,投资与利率没有关系,属于自发投资。 GDP=NDP=NI=PI=DPI=Y

和总需求(总支出)相等的产出为均衡产出或收入。 均衡国民收入y=计划的总需求=c+i

核算中的国民收入=实际总需求=c+i+非计划存货投资 实际投资=计划投资+非意愿存货投资=i+IU

消费函数是用来描述消费量和其影响因素之间关系的,影响消费的因素很多,凯恩斯认为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是家庭收入。

边际消费倾向(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简称MPC ,指收入增量所引起的消费增量。

在消费函数为线性的假设下,消费函数可表达为:c=α+βy,其中α为自发消费,与收入无关的消费,βy为引致消费,随收入变动而变动的消费。 平均消费倾向:APC,指消费量与收入之比。 储蓄:收入中未被消费的部分。

储蓄函数:描述储蓄和收入关系的函数。

由家庭消费曲线推导社会消费曲线,不能直接相加,应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

1.国民收入的分配:不同收入阶层的边际消费倾向不同 ,从而导致社会消费曲线移动,收入分配不平均则下移。 2.政府的税收;(一般多为累进税,越多,则上移)。 3.公司未分配利润在利润中占的比重;(越大则下移) 4.模仿和攀比。5.人口年龄结构和城市化水平等。 凯恩斯消费函数理论的总结

随着收入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的多。消费和收入之间的这种关系,称为凯恩斯消费函数。

1. 消费取决于当期绝对收入水平,与利率水平关系不大 2.边际消费倾向的大小介于0和1之间; 3.平均消费倾向随着收入的增加而下降; 4.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国民储蓄率将上升 西蒙·库兹涅茨认为在长期消费中,平均消费倾向不变;而短期消费曲线的平均消费倾向递减。

影响消费的其他因素:1.利率 2.价格水平 3.收入分配

? 两部门条件下国民收入的决定:GDP=Y=C+S AD =C+I

? y=(α+ i)/(1- β) 均衡国民收入的影响因素:计划投资i 自发消费α边际消费倾

向β

乘数:每单位外生变量(如政府支出或银行储备)的变化所带来的引致变量的变动情况(如GDP或货币供应)。 投资乘数(multiplier),国民收入变动与投资变动的比率(ki=Δy/Δi),乘数也称倍数。投资对国民收入变动的放大作用称作乘数效应(multiplier effects) 三部门:本章讨论的净税收(t)=总税收(定量税t0)-转移支付(tr)

假定:①没有折旧;②没有间接税;③公司利润全部分配;④没有进出口;⑤投资是自发的。

总支出:AE=c+i+g 总收入:y= yd +t=c+s+t

??i?g??ty?

1??

在均衡国民收入模型中,应变量的变动与某个自变量变动之比,即广义的乘数。

政府购买乘数: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购买变动的比率 定量税乘数:国民收入变动与固定税收变动的比率

转移支付乘数: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转移支付变动的比率

平衡预算乘数: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对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

四部门的国民收入决定:进口: m=m0 +γy (自发性进口、诱发性进口)

??i?g??(tr?t)?x?m0

1????

y=c+i+g+(x-m), c =α+β (y-t+tr) m= m0 +γy

结论:存在对外贸易条件下,各变量的乘数比封闭经济下更低 第三章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