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3 18:47:4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穆斯林聚居区宗教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成因的人类学分析
——以临夏州撒拉教群体性事件为例
2012-10-09 09:58:17 来源:CPS警装网 作者:唐淑娴
宗教作为一种文化有着一整套自身运行的价值体系,并经禁忌、戒律等方式使信教民众遵从其价值观念,正如一位学者所言:“长期的经过潜移默化或价值内化会造成一种道德或伦理的规范,如果这种规范大致合乎人性与人情,则可大有助于维持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以下简称临夏州)作为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并存的地区,宗教在社会秩序的构建中起着维护稳定的作用,尤其是临夏州的伊斯兰教以其特有的教派、门宦和各种禁忌织成的“社会之茧”,在教民与教民,教民与非教民之间造成的有效边界控制,增加了临夏社会结构的灵活性,使社会潜在的矛盾外化,并为社会自我调整提供了契机,进而维护了社会稳定。然而近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和新旧规范的并存,以及对权力和权威的争夺,教派进一步分化,利益冲突频发,其社会的负向效应开始显现并悄悄冲击着宗教社会和人文社会的平衡格局。以本文所讨论的撒拉教教派纷争为例,自1998年底平凉地区撒拉教发生教派纷争开始,连续引发了多起群体性事件,除1999年平凉 “4.2”群体性事件外,2000年7月18日临夏回族自治州广河县撒拉教第四十三辈教主马世奎去世后的几年内因教主继承人问题共引发教争事件11起,其中较大规模4起,致使4人死亡,30多人受伤。本文以人类学的方法,愿就这一问题做初步的探讨。
一、撒拉教纷争的背景
撒拉教系我国尕德林忍耶门宦分支,现有信徒群众约5万人,主要分布在甘肃、青海、宁夏、新疆、河南等省区,以临夏州广河县较为集中,至今已有一百二十年的历史。撒拉教产生于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因其传教的“老人家”居住在该县,故被称为“撒拉教”。《循化志》卷八载:“回教一而已矣,所传冥经三十二本云出自唐时其祖师马哈麻(即穆罕默德--引者注)所为,回民世守之。至乾隆初年,而河州回民始有前开、后开之异。其始不知何时,然教自是分为二??顾其异者,节目着不同也,无二经也”。所谓“前开”是先开斋后礼拜,“后开”则是先礼拜后开斋。1984年青海省循化县撒拉教教主海孜若归真,其教权传给临夏州广河县马世奎,自此撒拉教的活动中心从循化县转入临夏州的广河县。此时期撒拉教教民团结,宗教和顺。2000年7月18日,教主马世奎归真,撒拉教内部形成了以马世奎之子马正才和乡老马良义为首的两派。为了吸引更多的信众,双方通过发表相关文章,制宣传光盘,参加各种公益事业和举办培训班等方式扩大各自的社会影响。利益冲突也随之出现,支持双方的教民相互传言,甚至恶意排挤。2000年10月,马良义自任教主的传言得
到证实后,引发了临夏市、广河县等地撒拉教部分信教群众的反对。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涉及六个县的250名撒拉教信众集体到州委上访,并于11月20日引发了大规模的群体性械斗事件,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此后至2005年撒拉教共引发斗殴事件11起,其中较大规模群体性事件4起,致使4人死亡,30多人受伤。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二、撒拉教群体性事件的主要特点
群发性事件是公共危机的类型之一,具有“危害性、区域性、效仿性、受策动性和反复性等特点”。单从发生在临夏州撒拉教的群体性事件来看,其特点具有起因的单一性、利益的群众性、行为方式的对抗性、造成后果的严重性等基本特点。
(一)起因的单一性
目前临夏州有撒拉教宗教场所68座,教职人员69人,信教群众15509人。从近年来发生的撒拉教教争来看,起因主要集中在教主的继承问题上。撒拉教由于专职的掌教位置已经趋于饱和,加之宗教内部管理制度上存在的疏漏而导致的具体事情的可操作性下降,从而引发了对教主继承人的分歧,甚至发生殴斗、死亡等严重事件。不过从事件的起因看,完全是单纯的宗教问题引起的教争,并不涉及社会问题、维权问题、民族关系以及国家安全等方面。因此事件的起因是单一的。
(二)利益的群体性
有学者将个体在群体中不知不觉地感受着群体的压力,在知觉、判断和行为上表现出群体中大多数人一致的现象称为“从众效应”。这种从众效应反应在临夏州撒拉教群体性事件上是有别与一般的群体性事件的,因为事件双方的教民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而是为了整个教派或所属的团体,所以会因为教主继承人的问题集体上访、械斗、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而且从1999年平凉“4.2”群体性事件,到2000年广河县“11.20”群体性事件,参与群众波及了该教派在平凉市和临夏市的多个县(市)的信众。这种发生在民族宗教地区的龙卷风似的蝴蝶效应和群众效应对该教派在其他省(市)的信众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三)行为方式的对抗性
临夏州撒拉教群体性事件从产生纠纷开始到引发大规模的械斗事件,其间就伴随着利益
主体之间的对抗,直到2000年13日发生的250名信众集体向州委上访。近百名撒拉教信教群众公然在州委大院做礼拜,其行为方式由利益主体双方间的硬对抗转变为对政府的软对抗。
(四)造成后果的严重性
任何一种群体性事件对社会的危害都是直观的,不管在社会治安层面上还是在精神层面上。从上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发生在临夏州广河县的撒拉教群体事件一方面造成了无辜人员的不幸伤亡和难以估计的经济损失。另一方面,因宗教内部的分化客观上打破了原有“一统”生活格局中,给临夏的宗教社会和人文社会造成了不少的冲击,给信众思想上造成了错觉并为两代人甚至更多的下一代造成了心理上的阴影,为当时和今后的社会治安防控埋下了的隐患。
三、宗教问题引发群体性事件成因的人类学思考
(一)现代化进程中社会变迁导致的社会方方页面的更迭和利益冲突是引发宗教类群体性事件的原因之一
群发性事件在社会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是存在的,只是由于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其表现各有不同。临夏回族自治州由于其特殊的地域和宗教特点,各穆斯林社区之间在伊斯兰教的核心价值观的影响下结合当地各少数民族的风俗形成了“合而不同”的生活格局。各教派门宦之间因为过多执着于民族宗教之间的特殊性、个性,忽略了宗教之间的相通性和共性,在教际磨合的过程中,由于某些宗教仪规的差别而相互排挤,从而引发教派的分化。而这种分化的结果是“同席共座常起争端,父子兄弟亦各化各派”“教派间互不通婚、不同桌念经、吃筵,见面不说话,互不请对方阿訇”,在这种格局下,各教派为培养更多的穆斯林人才,赢得更多的教民,各自努力发展经堂教育,促进了伊斯兰教的民族化,增强了穆斯林民族的认同感,但也忽略了伊斯兰教的开放性,使临夏的伊斯兰文化向封闭性和保守性发展。可以这么说,临夏的伊斯兰教是在中国化的基础上被临夏化了的宗教。只是近年来由于经济、政治文化的不断发展,临夏的宗教社会也同大的社会背景一样进入了转型时期。不同利益群体不断分化整合,导致各种不同经济利益群体之间错综复杂的利益矛盾凸显。而这种因为“教派内部的过度认同和‘机械团结’有时会制约教派之间的认同,造成教派间的排斥与隔阂,甚至在某些情景中会引发宗教矛盾。”当这种潜在的矛盾得不到实质意义上的解决之前,对社会的危害性就一直存在。比如,2000年因为教主的继承问题引发的广河县撒拉教“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