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第三章++第一节++鲁迅与《呐喊》《彷徨》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3 21:36:0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牡丹江师范学院教案

教研室:中国现当代文学 教师姓名:李华 授课时间:

课程名称 授课内容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和媒体使用 教学方法 中国现当代文学 授课专业和班级 2014级汉语言文学类 2学时 第三章 鲁迅 第一节 《呐喊》《彷徨》 授课学时 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鲁迅的生平及《呐喊》《彷徨》情况 《呐喊》《彷徨》内容和艺术特色 《呐喊》《彷徨》内容和艺术特色 CAI辅助教学 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 包括复习旧课、引入新课、重点难点讲授、作业和习题布置、问题讨论、归纳总结及课后辅导等内容 复习旧课:新文学社团的基本情况以及胡适、周作人与新文学初期的理论建设 导入新课: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巨人”地位 讲授内容: 一、鲁迅的生平及创作概述 二、《呐喊》《彷徨》 (一)表现的深切 1、题材 2、视角 3、小说模式 (二)格式的特别——“创作新形式的先锋” 课堂小结:总结本课内容 布置思考题 时间分配(90分钟) 5分钟 80分钟 5分钟 教 学 过 程 板 书 设 计 讲授新 拓展内容 课后总结 第二章 鲁迅 第一节 鲁迅与《呐喊》《彷徨》 一、鲁迅的生平及创作概述 二、《呐喊》《彷徨》 (一)表现的深切 1、题材 2、视角 3、小说模式 (二)格式的特别——“创作新形式的先锋” 教研室主任签字 年 月 日

1

讲 稿 讲 授 内 容 备 注 第三章 鲁迅 第一节 鲁迅的生平及创作概述 一、鲁迅的生平及思想 鲁迅(1881——1936),是二十世纪中国伟大的思想家与文学家,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1881年9月25日鲁迅诞生于在浙江绍兴的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家庭里,原名周樟寿,字豫山,1892年进三味书屋读书时改为豫才,1898年去南京求学时取学名周树人。鲁迅是1918年5月在《新青年》上发表《狂人日记》时始用的笔名,此后一生用得最多的也最为世人所知的笔名。这个笔名的意思一是“愚鲁之人应该起来”;二是寄托着对母亲鲁瑞的爱。 二、鲁迅的创作概述 鲁迅从1907年在日本期间发表第一篇论文《人之历史》开始,至1936年10月19日逝世,笔耕一生,留下了大量著述。并且,他创造了中国现代文学多种崭新样式,并一一使其趋于成熟。他创作于五四时期的白话短篇小说曾分别收入1923年8月由新潮社出版的《呐喊》和1926年8月由北新书局出版的《彷徨》两本小说集中。鲁迅还从中国历史和神话传说中选材并杂取今人今事,创作有“神话传说的演义”性质小说集《故事新编》。 鲁迅还创作有散文诗集《野草》和散文集《朝花夕拾》,均为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精品。鲁迅还撰写了大量随感录,创造了中国新文学另一种新形式:杂文。著有16本杂文集《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准风月谈》《伪自由书》《集外集》《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拾遗》。 三、艺术特征的来源 鲁迅的《呐喊》、《彷徨》所建立的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式,既是自觉地借鉴外国小说形式的结果,也是由不自觉地借鉴中国传统文学(包括传统小说)艺术经验的结果; 鲁迅小说创作所受的外来影响主要是来自俄罗斯文学、东欧弱小民族文学和日本文学。 鲁迅小说在艺术上的革新是通过鲁迅的个性创造实现的,因而鲁迅小说不但具有现代小说的普遍特征,也具有极其鲜明的个性化特色。 鲁迅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他的精神深刻地影响着他的读者,研究者,以至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现代作家,现代知识分子。 第二节 《呐喊》与《彷徨》——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 《呐喊》、《彷徨》作于1918——1925年,收入鲁迅一生所作的全部现实题材的白话短篇小说,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之作和经典之作。鲁迅是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开路先锋,是中国现代小说之父。《呐喊》、《彷徨》的出版,标志着我国开始有了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文学。它既继承了本民族古典小说的有益成分,又吸收了外来文化的精华,使中国小说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纪元,实现了小说艺术由古典形态向现代品格的根本性转变。 一、表现的深切(内容) (一)主题 如果要归纳主题,这两部小说大致体现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1.对封建制度和礼教的彻底揭露和批判。 两篇作品是可以作为“纲”来读的,那就是《狂人日记》和《长明灯》。两篇都

2

写了带象征意味的“狂人”,也都是“狂”中有醒,尖锐地抨击了封建制度文化的“吃人”本质,痛快地抒发叛逆反抗之声。 2关于辛亥革命经验教训的总结,以及对改造国民性问题的关注。 这方面可以重点阅读《药》、《风波》和《阿Q正传》等篇。 3.关于变革时期几代知识分子道路和命运的探讨。 从《孔乙己》(最早被翻译的作品,走向国际的第一篇文章)、《在酒楼上》、《肥皂》到《伤逝》都围绕这方面的主题。 后两方面的主题,咱们在下面讲解题材时,会详细说到。 这三个方面,揭示了《呐喊》、《彷徨》的主要内容,又充分表现了鲁迅启蒙主义,现实主义的思想风采。 (二)题材 30年代在谈及自己的著作时,鲁迅则说:“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我深恶先前的称小说为‘闲书’,而且将‘为艺术而艺术’,看作不过是‘消闲’的新式的别号。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1.农民题材 2.知识分子题材 鲁迅关于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中塑造了三类知识分子的形象: (1)深受科举制度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 (2)以封建卫道士为讽刺对象的《高老夫子》和《肥皂》 (3)辛亥革命时期到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 此外,《呐喊》、《彷徨》,还有以下几类人物形象 1.权势者形象 2.社会群体形象 3.此外,还有像《一件小事》中的车夫,《故乡》中的少年闰土、少年时的“我”,《社戏》中的六一公公与农村少年们这类心地纯洁、朴素单纯的人物。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鲁迅对美好人性的理解和追求。但鲁迅虽然赞美这种纯朴的自然人性,但他把改造国民性的希望,仍主要寄托在“狂人”这类的反封建战士身上。 (三)独特的视角 (四)小说模式 鲁迅的这些努力,体现在《呐喊》、《彷徨》里,就演化成“看/被看”与“离去——归来——再离去”这两种小说情节、结构模式: 1.“看/被看” 这些小说根据“被看者”的不同,又可以分为两类。 (1)发生在群众与群众之间: (2)先驱者与群众之间 2.“离去/归来/再离去”的“归乡”模式。 二、格式的特别(形式)——“创作新形式的先锋” 20年代沈雁冰对鲁迅小说有一个重要的评价:“在中国新文坛上,鲁迅君常常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呐喊》里的十多篇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而这些新形式又莫不给青年作者以极大的影响,必然有多数人跟上去试验。” (一)多样的叙述形式 1.自由选择叙述角度 2.横截面的叙述方式 从结构看,《呐喊》、《彷徨》中的小说,大多数基本采用截取横断面的写法,即选取几个细节或生活场面,连缀起来表现。横断面切割的方式在鲁迅小说中已成为经常运用的主要方式。 此外,在结构形式上,鲁迅的小说打破了中国传统小说注重故事完整的结构方式,传统小说中的故事性的框架被社会状态和个人命运的展现所代替。从主题需要出发,鲁迅打破时空界限自由地选择着顺序,倒叙,插叙和补叙。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