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11 12:29:2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可得而登也。两从者扶掖,前人相牵,后人见前人履底,前人见后人顶,如画重累人矣。所谓磨胸舁石扪天之难也。”
④“齐鲁青未了”、“荡胸生层云”。
3.解释加点字(说明“泰山”的含义):
泰山北斗、泰山压卵、泰山其颓、重于泰山、泰山鸿毛、有眼不识泰山、泰山压顶。
附作业第2题答案:
①②④题见课文注释。
③仰望南天门,它仿佛在那极为深远的地方,就好象从洞中看天一样。从下往上有七里路,幸亏有那叫作环道的曲折小路,处处牵着粗绳,可以扶着它往上登。后面有两个人搀扶着,前边有一个人往上拉。因此,走在后面的人。可以看见前边人的鞋底,走在前边的人,可以看见后边人的头顶,就象画儿上的重累人形一样,一个叠一个。人的前胸紧贴着山,手用力抓住石头,真可说是摸天一样的难啊!
作业第3题答案:
①“泰山北斗”中的“泰山”指某一方面负有名望的人。亦称“泰斗”、“山斗”。
②“泰山压顶”中的“泰山”比喻一种巨大的势力。
③“泰山压卵”中的“泰山”是比喻一种至强的势力。这个词的意思是说,以至强压至弱,弱者必难幸免。
④“泰山其颓”中的“泰山”是指众所仰望之人,全词的意思为,众所仰望的人死去的意思,多在悼词中出现。
⑤“重于泰山”中的“泰山”指有重大的价值和意义的人或事。
⑥“泰山鸿毛”,全词意思为轻重悬殊,“泰山”为“重”,鸿毛为“轻”。
⑦“有眼不识泰山”中的“泰山”大略指好人好事,或人和事。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分析研究文章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重点讲解作业第3题。
二、读“预习提示”中的第2、3、4三个小段,并翻阅课文,思考课文有哪些写作特点。
三、教师提出思考讨论题目。
1.课文在写景方面有哪些特点?
2.文章是怎样表述雨中登泰山的“独得之乐”的?
3.文章在语言上有哪些特点。
四、就以上三个问题展开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小结本文的写作特点。
1.第一题的要点:课文在写景方面有四个特点。
①“抓住“雨中泰山”的特点,展现泰山在雨中的非常之观。因为作者是冒雨登泰山的,所以写景时,自始至终“扣”着一个“雨”字细细描绘。雨中的山岚烟云,水墨山水似的层峦叠障,声喧势急的瀑布,水淋淋,湿漉漉,奇美壮观。例如,行程伊始,先描绘了远望泰山的形象“是烟是雾,我们辨识不清,只见灰濛濛一片,把老大一座高山,上上下下,裹了一个严实。古老的泰山越发显得崔嵬了。”这样的景象若在平时是难以见到的,泰山的挺拔是众所周知的,而现在出现在读者面前的却是另一景象,一幅朦胧雄浑的画面,令人惊叹不已。再如,雨使得山泉和瀑布更加壮丽“石缝滴滴嗒嗒”的泉水和雨水混在一起,顺着斜坡流进山洞,于是潺潺的水声变成訇訇的雷鸣。”到处是水流,到处是不同类型的大小瀑布,有的远望象一条“两尺来宽的白带子,随风摆动,”有的近看“水面有两三丈宽”,“发出一泻千里的龙虎声威”。整个泰山笼罩在烟雨云雾之中,“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而雨天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大瀑布变小了,小瀑布不见了,可见是“雨”造就了泰山的奇观。
② 课文中写景,又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所谓“移步换景”是指随着立足点的变化(移动),描写的对象也在变化。作者在虬在湾,就写了虎山水库的景致,到了七真祠,又写了七尊塑像。在走过二天门后,又写了两种类型的瀑布。游览到慢十八盘,用拟人的手法描绘了泰山松。上到紧十八盘,又把笔锋转向脚下的山路,写了盘道的艰险难登。到了南天门,就写南天门上的古迹,透过云海俯观山下的风景。作者就是这样,在记游中穿插着状物写景,随着他足迹的移动而变换描写对象,既把复杂的游踪交代得清清楚楚,又把泰山上各处的景致描写得如画一般。作者仿佛带着我们一同登山,一同饱览雨雾迷濛中的泰山风光。即使是在描写同一景物,随着作者游踪的变化,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景物也不尽相同。如,同是写“紧十八盘”,刚出长门洞遥望所见是“仿佛一条灰白大蟒,匍匐在山峡当中”而在走完慢十八盘,靠在升仙坊上“仰起头来朝上望”,所见到的是“仿佛一架长梯,搭在南天门口”,及至到了紧十八盘的跟前,看到的是“新砌的石级窄窄的,搁不下整脚。”“移步换景”的写法,交代游踪清楚,读来自然亲切,是一般游记常用的方法。
③ 本文写景还注意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泰山的景物,使千恣百态的景象各具风采。有时写全景,有时写局部。只见“灰濛濛一片,把老大一座高山,上上下下,裹了个严实。”这是对泰山全景的描写,“紧十八盘仿佛一架长梯,搭在南天门口……”这是对登山盘道局部的描写。文章有时写远眺,有时写近看,如,写两种类型的瀑布,“仰起头来朝西望,半空挂着一条两尺来宽的白带子,随风摆动,”这是远眺,“水面有两三丈宽,离地不高,发出一泻千里的龙虎声威,打着桥下奇形怪状的石头,水沫喷得老远,”这是近看。文章有时写仰视,有时写俯观,如,写在半山腰仰望南天门“影影绰绰,耸立山头”在南天门上俯视山下,“两条白线,曲曲折折,是渿河,是汶河。”文章还有时写动态,有时写静态,如对云海的描写,对飞瀑的描写是写动态,对小店的描写,对积石的描写是写静态。
④ 本文在写景时又常常插入一段传闻,这种写法,使文章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如,在写虎山水库时,加进了虬在湾的神话传说,让人具体地想象出当年这个地方水珠“跳掷翻腾”的情形,又如关于五女洗头的传闻:更富有浪漫主义的色彩。文中提到的登封台,孔子登临处等,虽然只寥寥数语,却可以使人想起遥远的古代,象这类神话传说,与文章的关系未见得十分密切,但却很为文章增色,也是文章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第二个问题的要点:本题共有两个要点。
① 山水游记重在写山写水写风景,但绝不会为写景而写景,多数在写景的同时,还要表达作者的某种思想,抒发作者的某种情感,不同的只是有的直抒胸臆,有的把情趣融注在景物之中。课文既有直接抒情,又在字里行间流露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对古老的传统文化的崇敬,雨中登山的欣喜。
②在写“独得之乐”时,把作者的感情的发展变化写得波澜起伏,曲折有致。文章开始,首先从作者几十年来渴望登泰山的心情写起,但一直未能如愿,“像欠下了悠久文化传统一笔债似的”,表达了登山的强烈愿望。接着又写临到登山,偏偏下起了雨来,作者不禁感到失望,盼到天刚转白,便迫不及待地冒雨出发了。在登山过程中,作者的感情也在发展变化。游览虎山水库时,赞叹“也许只有织女才能织出这种瑰奇的景色。”,七真祠的塑像又让作者心驰神往,流连不舍。到了二天门,眼前是一片平坦的下坡路,年轻人蹦蹦跳跳走了下去,作者感到“我也像年轻了一样”有说有笑,好不惬意。走过云步桥,踏上主峰的盘道,遍地野花野草,挨挨挤挤,芊芊莽莽,连作者这样“上了一点年数的人,也学小孩子,掐了一把,直到花朵和叶子全蔫了,才带着抱歉的心情,丢在山洞里,随水漂去。”在登慢十八盘时,作者感到“是乐趣也是苦趣”,虽然疲惫,却乐在其中。登上南天门,作者走在天街上,“轻松愉快,象没有事人一样”兴致勃勃地欣赏起山顶的美景。作者的感情就是这样一步步的发展变化,终于水到渠成,最后才道出他登泰山的“独得之乐”来。这句话,极富有生活的哲理,但哲理的内涵是什么,作者没有多讲,留给读者去思索。
3.第三个问题的要点:
①课文中有两处写景状物很精彩,一处是第8段对泰山松的描写:一处是第9段中对天街上积石的描写。作者把松树看成“泰山的天然的主人”,这主人热情好客,有的“望穿秋水”斜着身子张望”、有的支开墨绿的大伞,迎接游人光临,有的自得其乐,“显得一副潇洒的模样”作者在这里把拟人和比喻结合使用,可谓拟得新颖,比得贴切。在第9段中,比喻用得更巧妙,那些实在难以名状的积石,在作者的笔下竟然有了生命,竟然活了起来。我们实在
感叹作者运用语言的高超技艺。引用、排比、拟人、比喻,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是文章语言的一特色。
②课文中多处用引文,有的大段地引用,有的只引只言片语,但无论是哪种引法,均用得恰当得体。第1段中有两处引文,不但简要地概括了本段的段意,而且为下文写雨中登山设下状笔。在第8段中,引用马第伯《封禅仪记》中的一段话,写紧十八盘的盘道的陡峻,可谓借他人之言,写自已之意,可见作者驾驭语言的功力。“目视而脚不随”几个字,把力不从心,艰难攀登的样子,写得很传神。至于第9段中写从南天门鸟瞰大地景色时,又把“齐鲁青未了”、“荡胸生层云”、“云海四茫茫”这些诗句揉进了行文之中,也用得天衣无缝,如同己出。
③文章语言优美,用词讲究,表达效果甚好(请参看练习与思考第五题)。
四、布置作业:模仿课文,写一篇游记,题目自拟,不少于500字。
五、看关于泰山的录相片。